|
百世沐泽 千代载咏——浙江水利改革发展30年掠影
|
|
2008-12-18
|
1978年,对于浙江水利来说,犹如处在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浙江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建起了近3400座小(2)型以上的水库以及相关的灌溉渠系,大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小水电的建设又为山区人民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然而,受当时经济条件和技术的局限,水利工程建设安全标准低,维修养护得不到保障。至70年代末,一些工程经多年使用后已开始老化,一些工程在建设的同时就因建设标准低等原因成了病险工程,还有全省大部分水利工程因没解决好管理体制问题而面临着运行困难,有的甚至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浙江每年的洪涝台旱灾害不断,也不断地侵蚀、破坏着已建成的工程。
摆在浙江水利人面前的任务是: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亟须提高防御能力,建设更为高标准的防洪抗旱保障体系。于是,30年间,伴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水利逐渐增加投入;30年来,浙江水利设施的防灾及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为浙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30年中,浙江水利谱写了一篇篇壮丽的诗章,凝铸起一道道魁伟的丰碑。
——浙中修起乌溪江引水工程。地处浙中丘陵地带的金衢盆地是浙江最易受旱地区。“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当年衢州人民饱受干旱之灾的悲惨生活的写照。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已建成了一批山塘水库,大大改善了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但受财力和水资源的限制,干旱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1988年9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建设乌溪江引水工程,并列入浙江省“八五”重点工程。该工程利用乌溪江、黄坛口两座大型水库的发电尾水,拦江筑坝,开渠引水,横跨金衢盆地10条大溪,洞穿18座大山,总干渠达82.7千米,每年可向灌区供水9000万立方米。它的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金华、衢州5个县(市、区)70多万亩农田严重干旱缺水的问题,是集农业、工业、生态、发电、旅游和人民生活供水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1994年,衢州境内终于实现全线通水并具备了向金华送水的条件,以后又陆续将水送至金华两县(区)。这是改革开放后建成的第一个大型跨流域的大工程,被誉为“江南红旗渠”。
——钱塘江中上游筑起了千里江堤。全长600多公里的钱塘江,河势复杂,雨量分布不均,自上而下洪灾频繁,给两岸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威胁。1992年“7·4”钱塘江流域洪灾过后,省长办公会议决定:在“三江”(钱塘江中游的衢江、金华江和兰江)地区建设标准江堤,并列为“八五”省级重点工程;1998年,省政府又提出建设千里江堤的目标,把江堤建设延伸至富春江河段,并列入“九五”省重点工程的“六个一千”内容。千里江堤全长1037公里,保护农田100万亩,受益人口150万,城市10座以上。建成后,主堤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以上,城市堤防的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经测算,在20年一遇洪水下,钱塘江流域标准堤的总减灾效益可达10亿元。千里江堤建设注重水环境综合治理,保护沿江两岸名木古树和天然河滩,维护钱塘江的生态环境和流域文化。江堤建成后,大大提高了流域水环境质量,沿江两岸土地增值,农民增收,环境增色,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沿海矗立起千里高标准海塘。1997年“9711”号台风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动员全省用“砸锅卖铁”精神,“建千里海塘,保百万生灵”。3年多时间里筹集50多亿元,修建了1000多公里高标准海塘。经续建,至今全省累计建成标准海塘1400多公里,从根本上提高了沿海防台御潮能力。目前,浙江大陆和海岛重要闭合区已形成,保护着宁波、温州、台州、舟山4个大中城市和近30个县市,保护着杭嘉湖平原和萧绍平原1000万亩耕地和1000万人口,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千里标准海塘建成后相继经受了2000年以来多次台风特别是“森拉克”“云娜”和“桑美”的考验,没有一处标准海塘决口,做到了“漫而不决,冲而不垮”,发挥了显著的防台减灾作用,经初步估算,产生的防台减灾效益达200亿元。同时,标准海塘改善了沿海城镇投资环境和沿海生态环境,推动了效益农业发展,并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海塘建设精神”,成为浙江水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百城建成高标准防洪体系。浙江省委、省政府在谋划加快城市化建设之初,就把城市防洪工作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1998年,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高标准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决策;2000年,全省城防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在3年多时间里,全省投资120多亿元,基本建成全省高标准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城市防洪能力显著提高,防洪减灾效益明显。同时,城防建设结合旧城改造、河道综合整治、道路绿化和城市开发建设,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促进了城市品位提升,推进了城市化进程,改善了投资和生活环境。目前浙江各地的城市防洪工程既是浙江人民群众的一道可靠安全线,又是各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千余座病险水库完成除险加固。1998年,浙江省启动病险水库应急除险加固工程,拉开了大面积进行老水库安全普查并除险加固的序幕。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千库保安工程建设,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彻底加固1000余座隐患较为突出的病险水库。经过5年的努力,到2007年年底,全省完成了102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超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一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得到了及时的除险加固,水库安全度大幅度提高。有904座水库配套建设了水库防汛抢险道路,344座水库按规定安装了必要的观测设施,504座水库建立了雨水情测报系统,改善了水库的运行管理条件。据粗略统计,水库病险率从加固前的约50%降低到了目前的约25%。在近年来频繁遭遇强台风、超强台风、局地强降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下,水库均安全度汛,无一垮坝失事,有效保障了2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200多个乡镇以及大量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和重要工矿企业的安全。
——建设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些沿海发达地区近年水资源供需矛盾凸显。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让水资源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于2006年实施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该工程根据《浙江省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围绕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这一中心目标,重点解决区域性缺水和城乡居民优质饮用水供水问题。共有20个重点水库和引调水工程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建成后可增加总库容12.2亿立方米、防洪库容3.6亿立方米、兴利库容8.0亿立方米;新增年供水量24.6亿立方米、年发电量1.9亿千瓦时,保护农田132万亩,保护人口281万人;可基本解决全省区域性缺水或取水水源不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近37个市(县)的城乡供水问题,全面提高浙江水资源供给能力。目前,6项工程已建成并发挥效益,其余工程正在抓紧建设或开展前期工作。
——建设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2003年,千万农民饮用水一期工程列入了浙江省“五大百亿工程”的实施内容,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了责任书。水利部门完成了《浙江省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2003—2007年实施方案》的编制等各项前期工作,组织开展了全省农村饮用水现状调查评估工作,为工程有序开展打下了基础。至2007年年底,全省累计完成投入60.5亿元,新增农村日供水规模215万吨,受益村9213个,总受益人口833万人,全省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提高到86%。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在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保证农民身体健康的同时,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浙江于2004年启动“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2005年,“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被列入浙江省一号文件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大抓手的主要内容之一。至2007年年底,全省共实施项目118个(不包括宁波市),完成总投资8.38亿元,累计完成骨干渠道防渗衬砌2400公里及相应渠系建筑物的配套改造,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60万亩,平均新增年节水能力3.1亿立方米,干旱年份节水效益更加显著,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滩涂围垦百余万亩。浙江沿海以及钱塘江河口滩涂资源丰富,遵照围垦与治理相结合、围垦服从治江等原则,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滩涂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0年里全省完成围垦面积145.7万亩,平均每年4.9万亩,占新中国成立后围垦面积的46.5%。特别是1997年《浙江省滩涂围垦管理条例》颁布后至2007年的11年间,共完成围垦面积78.83万亩。滩涂围垦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全省已完成围垦滩涂开发利用261万亩,一大批国家、省重点基本建设项目落户围垦区。2007年,全省围垦区生产总值达277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4.88%。
——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将“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列入浙江省“五大百亿工程”,计划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清障固堤、护岸绿化、配水保洁等一系列措施改善河道水环境,并随着污水综合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最终实现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目标。至2007年,全省已累计整治建设清水河道1.34万余公里,落实了1.5万公里河道的保洁管理任务。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实施后,浙江沿海河道泄洪排涝能力、供水保证率、河岸绿化率不断提高,河道水环境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河岸硬化率明显降低,清水河道已成为居民纳凉、休息、娱乐的场所,重塑了美丽的江南水乡。
——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整治。80年代起一直以山清水秀自豪的浙江人发现水土流失已开始成为经济社会面临的新的灾祸。于是浙江从建立水土保持机构开始,从宣传理念起步,从建立政策法规着手,逐步推进水土流失监测和治理。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并将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纳入生态省建设省长、市长目标责任书,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遏制人为活动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推广绍兴市汤浦水库面源污染防治、安吉深溪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等成功经验和做法。全省各地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的力度不断加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和实施率有较大提高,开垦坡耕地等破坏水土保持的活动大为减少,植被恢复较快。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水利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浙江水利的形象在全省人民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30年里,浙江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经历了多次严重的台风、流域性洪水灾害,洪涝台旱灾害长年不断。但是,浙江经济社会却从一个资源小省逐渐壮大成为经济强省,浙江水利基础保障能力也从薄弱逐渐增强,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着保障。
30年,弹指一挥间。浙江水利,要承担起为浙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日益提高提供支撑保障的作用,要做的事还有很多,也还会遇到很多的艰难。但我们有党的正确领导,有政府的英明决定,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还有一个忠于水利事业的坚强团体,则一定能朝着新的目标百折不挠地前进。
浙江省水利厅厅长陈川说,随着当前的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我们的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步伐更加坚定,我们工作的措施更加明确: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应对洪涝台旱及各类突发灾害时必须把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可能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危的各项预案要做得更细更实;要把人民群众喝上安全放心水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作为优先工作来做。二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既要控制洪水,又要给洪水出路;既要开发水资源,又要维护水生态平衡;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水资源的需求,又要给子孙后代发展留有空间。三要切实加强管理,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用水管理体制,开发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材料、设施,建设生产生活节水工程。四要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要统筹经济社会和水利发展;要促进流域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城乡水利,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水利体系;统筹安全、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再过30年,祖国会更壮大,浙江会更加富裕。
再过30年,浙江的水利成就会更加辉煌。
再过30年,浙江水利人定将为自己的创业历程和巨大贡献而无比自豪。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8日
|
作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