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历程 全新跨越——天津水利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


2008-12-18

  天津水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在水利部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天津水利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解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以昂扬向上的锐气、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志气,努力构建城乡供水、防洪除涝、节约用水和水生态保护“四大体系”,较好地实现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改革开放 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30年来,天津水利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历程。以引滦工程的兴建为标志,实现了水利由单纯为农业服务向全面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转变;以城市防洪圈重点治理为标志,防洪减灾工作全面上水平;以《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的颁布施行为标志,水利法制建设实现了新跨越;以相关涉水部门纳编水利局为标志,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迈出了新步伐;以“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大都市水利”目标的确立为标志,水利现代化进程全面提速;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为标志,可持续发展水利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改革开放30年来,天津水利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路子,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众所周知,天津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为缓解城市供水危机,天津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始终不懈努力。投资11.34亿元的引滦入津工程1982年5月11日正式开工,1983年9月11日胜利竣工通水,一举结束了天津人民喝苦咸水的历史。随后陆续建成的引滦入港、入开发区、入汉、入聚酯、入塘、入逸仙园、入杨村等7条引滦供水管线,供水范围由中心城区逐步辐射到整个滨海新区和其他重点开发区域。2002年,天津市政府决定投资23.994亿元实施引滦水源保护工程,全面治理库区环境,建成引滦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如今,全市园林绿地由引滦入津前的1053万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的1.65亿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由8%提高到2007年的37.5%。自1997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水利部的统一指挥下,天津实施了4次引黄济津应急调水,累计调引黄河水32.97亿立方米。2006年6月,天津在全国率先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已完成天津干线分流井至西河泵站输水应急段工程。2008年11月,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境内干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力争早日将8.6亿方长江水引入津门。

  ——城乡防洪除涝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改革开放30年来,天津不断加大防洪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全面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已累计投入资金54.97亿元,形成了以海河干流治理为重点,带动永定新河、独流减河、蓟运河治理和海挡加固等防洪工程全面进展的新局面。目前,天津已完成海河干流治理、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建成全长248.83公里、可保护2700平方公里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防洪安全的城市防洪圈。城市防洪标准由1995年以前的5年一遇~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中心城区防洪圈大部分堤防已达到了200年一遇洪水的设计高程,海挡重点段达到了50年一遇、一般段20年一遇的防潮标准。同时,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级防洪工作责任制,编制了城市防洪、洪水调度等多项防汛抗旱预案,组建了4支国家级和6支市级防汛机动抢险队。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天津防汛抗旱工作逐渐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防御洪、涝、旱、潮的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极大改善了城市防洪的被动局面,战胜了海河流域“96·8”洪水、“92·9”特大风暴潮等多次大暴雨和风暴潮的袭击,取得了大汛小灾、小汛无灾的可喜成绩。

  ——农村水利发展扎实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的农村水利工作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以兴建水库拦蓄地表水源、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发展灌溉农田为主,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为农村水利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二是上世纪80年代,开发利用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实施“以蓄代排”工程,发展深沟水网,增强蓄排能力。三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发展防渗渠道及低压输水管道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并启动南部抗旱工程建设。四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重点实施了农村供水、农业节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水土保持及水生态与环境、农村城镇排污治污、再生水利用等农村水利六大工程,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30年来,农村水利硕果累累:农村灌溉除涝能力显著增强,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占实有耕地面积的84.3%,除涝面积占全市农田易涝面积的96%。节水高效农业初具规模,全市节水灌溉面积已达318.2万亩。农村供水保障能力逐步提高,解决了全市2613个村272万农民的饮水困难问题,解决了193万人饮水不安全和管网不入户问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农业蓄水能力达到10亿立方米。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明显,治理区林草覆盖率由45%提高到80%以上,累计减少水土流失总量达310万吨。目前,天津已形成覆盖市、区县、乡镇、村街农村水利管理四级网络,专职管理人员达4000余人,有效管理着全市621.5万亩农田的灌溉和排水工作。

  ——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实施用水变革。1983年9月天津挂牌成立城市节水办公室,节水作为政府职责开始全面履行,逐步走上了节约用水的道路。进入新世纪,天津组建全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做到统一编制节水规划,统一下达用水计划,统一制定节水政策,统一实施有效管理。自1996年至今,先后8次调整自来水价格,城市综合水价已达到每吨4.76元,是1996年综合水价的5.7倍。水价的不断调整,拉开了各类用水差价,并对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初步形成了有利于节水的水价形成机制。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用水结构。目前,电子信息等六大优势产业占全市工业72%的比重,而用水量仅占40%。实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将100多万亩水稻种植面积压缩至20万亩左右,增加棉花种植面积近百万亩,发展耐旱的冬枣等经济作物20余万亩,全市平均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63。近两年来农业总产值增长12%,而用水量并没有增加。三是坚持自主创新,科技引领成为节水的持续动力。“十五”期间,全市投入工业节水科技改造专项资金2.1亿元,取得节水科技成果200多项,并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推动了节水型产业发展。四是实施多水源优化配置战略,广泛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积极开发利用污水和海水资源,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已建成的6座再生水厂日供水能力可达26万吨,全市年直接利用海水14亿立方米,天津被国家命名为国家级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同时积极开发利用雨洪水资源,为农业生产和生态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水源。五是坚持政策引导和立法约束,推动节水驶入法制化轨道。2002年,天津市人大常委会颁布施行全国第一部地方性节水法规——《天津市节约用水条例》,与《天津市城市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管理条例》《天津市取水许可管理规定》《天津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等10余件法规和规章一起,初步搭建起节水型社会法规体系。如今,“政府调控,公众参与,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经济调节,指标转让,法律保障,科技支撑”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渐形成,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0.95%,计划用水考核率达到95%以上,新建住宅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6立方米,天津也因此被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命名为全国节水型城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水生态与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天津遵循人水和谐原则,编制了《市区河道综合改造方案》和《市中心城区河湖水系沟通与循环规划》,经市政府批准,率先实施北运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拉开了河湖水系综合改造的序幕,推动天津水利工程由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发展。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带动了津河等12条107公里市区河道的综合改造,市区河湖水系初步实现循环沟通,部分河道实现通航要求,“河湖沟通,水系相连,水绕城转,水清船行”的北方水城景观初现津城。为保护河道水环境,天津市政府批准《海河流域天津市水功能区划》,完成了全市主要河道入河排污口普查,加强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城市供水水源地达到了水功能区水质标准。目前,水利工程已成为集诸多功能于一体的防洪保安带、绿化风景带、旅游通航带和文化休闲带,而北运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和市区河道治理工程更是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引滦工程建成通水后,天津加大控沉工作力度,分区治理与水源转换全面推进,1986年—1997年,天津连续实施四期控沉计划,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1.1亿立方米。1994年,天津开始实行地下水取水许可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2003年,启动地下水保护行动,实行控沉“一票否决”制。经过多年努力,天津地下水水位有所回升,地面沉降速率明显减缓,重点防治区地面沉降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水利科技教育和信息化长足发展。30年来,天津水利部门先后承担完成科研及推广项目30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200余项,获各级科技奖励130余项,其中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3项获部、市级科技进步(推广)奖,62项获天津市水利科技进步奖,获专利20余项。以1979年建立防汛无线通信电台为标志,天津水利开始建设防汛通信专用网络。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天津水利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截至目前,信息系统应用已遍及水利各个业务领域,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水利专用网络。30年来,天津水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截至2007年年底,全局在岗职工387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117人,大学本科毕业生1358人,大专生927人;1人获得授衔专家称号,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水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依法治水进程不断加快。水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从1976年开始至1988年,天津先后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近20项,水事活动迈上了法制化轨道。1988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正式颁布施行,天津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水法规建设,逐步完善水法规体系,先后颁布施行了《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天津市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天津市河道管理条例》《天津市节约用水条例》《天津市防洪抗旱条例》等6部地方性法规,《天津市取水许可管理规定》《天津市引滦工程管理办法》等5部政府规章和23部市级规范性文件,从而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为天津水利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30年来,天津水行政执法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2002年,天津市编委批准成立水政监察总队,天津水利系统从此有了自己的专业执法队伍,并着力强化水政监察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水政监察总队1支、支队10支、大队20支,区县级水政监察大(支)队11支、中(大)队35支,一线水行政执法人员达1334名,基本形成了以总队为龙头,支队、大队为骨干,中队为基础,遍及全市所有水利工程设施的水行政执法网络。

  ——水利改革成果丰硕。30年来,天津水利人始终把坚持和深化改革作为推进水利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别是在治水思路和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实现了三次大的转变。1983年,天津市水利局提出“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和“全面服务,转轨变型”的工作方针,把水利工作从单纯为农业服务转移到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上来。1994年,天津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水利事业发展的决定,明确天津水利发展思路为“强化设施建设和产业管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服务”。1999年以来,天津水利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解决水利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展了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探索与实践,确立了“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大都市水利”和构建水利“四大体系”的治水思路。治水思路的与时俱进,指引着水利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一是实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渠道逐渐拓宽,走出了一条筹措依靠社会力量、多渠道筹资建设公益性工程的路子。如今,天津水利建设投资渠道已扩大到20余个,为水利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稳妥的资金保障。二是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2004年以来,全市大部分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建立起了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市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区县水管单位改革任务也将于今年年底完成,从而推动天津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走上良性运行轨道。三是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上世纪80年代,天津在全国水利行业率先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1999年,经水利部批准,作为全国水利系统有形市场最早的试点之一——天津水利工程有形市场在全国第一个挂牌成立,配套建立了第一家招标投标信息网站,实现了“建设程序一站式管理和服务”。出台了全国第一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天津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和6个配套规定。目前,全市已建水利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重点工程优良品率达到70%。四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局机关机构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通过建立健全用人机制,激发了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

全新起点 全新业绩

  天津水利取得的辉煌业绩,既是30年改革发展的成果,也是开创未来的全新起点。当前,天津水利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一方面,党的十七大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天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任务,人民群众对水利改革发展成果充满了新期待;另一方面,天津水利自身也面临着许多影响加快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制约因素。面对机遇和挑战,天津水利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把水利改革发展置于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各区县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来谋划,来推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建设、管理、改革并举,在推进水利科学发展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业绩。

  今后5年,天津计划安排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19个,总投资规模将达109.86亿元。通过不懈努力,扎实推进天津水利各项工作,力争水资源管理实现新突破,城乡供水体系形成新格局,防汛减灾能力得到新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达到新水平,城乡生态与环境展现新面貌,农村水利建设创造新局面,从而实现在更高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8日

作者: 王永强 刘丽敬 张建华 高群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