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里,30年只是一个短暂的时间概念,但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却为陕西水利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从水利是农业命脉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陕西水利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围绕兴水治旱目标,苦干实干,一路高歌猛进,破浪前进,实现了历史性的大发展、大跨越,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30年来,陕西共完成水利投资445亿元,建成了一批重点水源、灌区节水改造、防洪保安、城乡供水、水保生态、农村水电、移民开发等骨干工程。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3万处,兴修基本农田4194万亩,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953万亩,解决了1850万人的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5万平方公里,兴修江河堤防6650公里,水电装机达到66万千瓦,为抗御水旱灾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治水兴秦突破发展瓶颈
陕西是个十年九旱的省份,水资源分布不均,严重短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陕西省坚持“治秦必治水,兴秦先兴水”,以兴水治旱为中心,把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先后建成了石头河西安供水、东雷抽黄续建、西安黑河水利枢纽、宝鸡峡渠首加坝加闸和泾惠渠西郊等25项重点水源工程,积极推进省内南水北调重大水资源配置项目,西安引乾济石调水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引红济石调水工程正在抓紧建设,引汉济渭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陕西水利部门不断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渠道,建立了“以工补农”的新机制,出台了新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成为了陕西水利发展的稳定资金来源。通过发行地方企业债券等形式筹集资金,实施了马栏河引水和宝鸡峡渠首加坝加闸工程。利用日本政府贷款0.7亿美元,启动了13个重点城镇供水项目。从国内银行融资20多亿元,建成了黑河金盆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以BOT形式融资7亿多元,与企业“联姻”兴建了一批大中城市供水工程;开放办电市场,吸纳民间资本25亿元开发农村水电。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了多元化水利投资新格局,保持了全省水利投资的稳定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完成水利投资445亿元,其中“十五”以来完成水利投资234亿元,占改革开放以来水利总投资的52.6%。
在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不断加强防洪体系建设,先后启动实施了安康城堤、汉江平川段治理、渭洛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治理、三门峡库区移民防保和丹江、延河等重要江河治理,加强了大中城市、重要城镇和工业区防洪工程建设。抓住国家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机遇,全省226座病险水库列入国家治理规划,已经完成治理80余座。坚持工程带水文和防汛非工程措施建设思路,加强了水文站网、防汛预警设施和指挥决策系统建设,有效指挥和成功迎战了渭河、汉江等特大夏汛秋汛洪涝灾害,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民生水利倾情服务三农
作为农业大省,陕西始终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项战略举措来抓,实行新建续建与更新改造有机结合,采取政府投入、世行贷款、“一事一议”筹集等机制,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投资15亿元续建完成了东雷抽黄二期工程,使昔日靠天吃饭的渭北旱原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大粮仓。投资16.6亿元实施了关中九大灌区世行贷款改造项目,大大提高水利工程设施完好率,每年新增调蓄水量3.87亿立方米,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350万亩,灌区粮食产量提高25%以上,增收10亿元以上。利用国家资金6亿多元,对全省12个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昔日年久失修的旧灌区焕然一新,逐步成为现代化新灌区。
“十一五”以来,省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补助资金,实施了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五年规划,农田水利建设规模和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全省累计建成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12处,万亩以上中小型灌区142处,各类水库1050座,井、站、塘、窖等小水设施80多万处,基本农田总量从改革开放前的3110万亩增长到4195万亩,初步形成了蓄、引、提、调结合,大、中、小、微并举的水利灌溉网络。同时,大力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式管理工作,全省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300多个,确保了灌区水价透明,群众用上了放心水。
30年来,陕西省各级水利部门始终把农村饮水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来抓,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不懈努力,安排专项资金,多年连续组织实施“甘露工程”、人饮解困、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共投入资金40亿元,建成各类饮水、改水工程3.2万处,初步解决了1850万农村人口的用水不安全问题,其中农村实现自来水化的比例超过了50%。不断加快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扩建改建了70多座县城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到80万立方米。随着这些工程的陆续建成投产,全省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突破100亿立方米,为保障城乡用水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水利促进和谐社会
昔日的陕北黄土高原如今披上了一层层绿装,昔日遭受破坏的渭河正在一天天恢复,昔日“八水绕长安”的美景正在逐渐向世人走来。如今,陕西天蓝了,水清了,山绿了,人富了。
陕西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累计投入综合治理资金60亿元,综合治理小流域2600多条,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万平方公里,固定和半固定长城沿线风沙区流沙40万公顷,年均拦蓄泥沙1.3亿吨,有效缓解了黄河下游泥沙严重淤积的状况,保护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区周边的自然植被,水源涵养能力大大增强。特别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被世界银行授予“2003年度世界银行杰出贡献奖”,被世界银行誉为全球农业项目的“旗帜工程”,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生态与环境建设的成功典范。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全省72个县实施了封山禁牧,封禁面积达60万公顷,退耕还林面积156万公顷,居全国第一。全省林草覆盖率已由过去的20%提高到了45%。坚持打坝淤地,全省共建设淤地坝5000多座,总投资达3.2亿元,增加库容2.1亿立方米,拦泥库容1.3亿立方米,可淤地2000公顷,既防止泥沙下泄,又增加基本农田。通过治理,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与环境,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以实施取水许可制度为核心,全面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严格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渭河水量调度,确保了渭河干流不断流。大力推进节约用水,出台了节水型社会发展纲要、行业用水定额和水功能区划等标准,西安、榆林、宝鸡、延安被列入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8个省级试点全面铺开,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围绕恢复河流生态,陕西先后启动了渭河水量调度工作,确保渭河不断流。大力建设沿渭污水处理厂,实施河道治污改造工程。加强水污染监测,促使水环境得到改善。
改革创新增添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变革的时期,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变革都充分体现在陕西水利发展的思路创新中。
首先,从政策法规上,不断强化水利基础地位,先后实施《水法》《水土保持法》《渔业法》以及河道管理、水文管理、城乡供水用水条例等8部地方性法规,颁布了河道采砂管理、节约用水、水资源费征收、渭河水量调度等13项政府规章和7个规范性文件,为推进依法治水管水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法制保障。同时,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水利综合执法改革,集中开展了整治河道管理秩序、河道采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等多次大的专项行动,坚决打击和严厉查处水事违法案件,保障了江河行洪安全,维护了水事秩序。
其次,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加快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先后出台了全省水利工程供水和县城供水、大中型灌区供水水价管理办法,城镇供水水价“三步走”目标基本实现,逐步达到保本微利。大力推行农业灌溉用水“终端水价”,全省12个大型灌区全部实现“一价计费、一票到户、统征统管”,农业水价改革被树为全国的典范。全面推广洛川经验,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打破城乡水资源分割管理格局,13个建制市的水源工程和86个县的城镇供水业务全部交由水利部门统一建设、管理和经营;西安等6市和40多个县组建了水务局,有力推进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乡供水一体化。为深化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陕西省政府先后出台了鼓励发展民办水利、拍卖开发“五荒”资源、深化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等政策性意见,涌现出一批企业家、农村能人自筹资金发展民办水利水保的典型,全省90%以上的小水工程通过产权改革落实了管护责任,改制支斗渠4200多条,组建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338个,充分调动了群众自主建设管理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促进了水利设施效益的发挥。
进入21世纪,根据水利发展实际,大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目前全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基本完成,新落实公益性工程管理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25771万元,新增财政供养编制3100多名,分流安置超编人员2823人。通过实施水管体改,初步建立起了水利工程良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激情满怀续写辉煌跨越
回眸过去,改革开放已然铸就水利辉煌,展望未来,水利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陕西水利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执政为民的理念,提出了新的治水思路和奋斗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三大重点,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和机制,依法加强水利社会管理,提升水利保障服务功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近期到2010年,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新增供水能力8亿立方米;解决5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45%;加快基本农田建设,人均达到省政府确定的陕南1亩、关中1.5亩、陕北2~3亩区域目标;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主要水源地及重点保护区水质全面达标,城镇企业污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5%以上,全省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0%以上;治理水土流失3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2%;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5万千瓦,水产品产量达到9万吨,水利经营总收入突破40亿元。
围绕这一目标,到2020年,要初步建成五大体系:一是加快渭河、汉江、丹江、嘉陵江、延河、无定河等重点河流防洪工程建设,初步建成重点流域和区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全省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5%以下。二是以缓解重点区域水的供需矛盾为目标,实施省内南水北调工程,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初步建成水资源调控和城乡供水保障体系。三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5立方米以下,工业和城市节水达到国内较先进水平,完成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初步建成完善高效的节水保障体系。四是加强城市水源区和地下水保护治理,主要江河水污染有效控制,水土保持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成水环境保护和河流生态健康保障体系。五是加强水利政策法规建设,水权制度初步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全面实行,水功能区管理得到完善,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
面对国家促进经济增长加大水利投入的历史机遇,面对振奋人心的水利蓝图,陕西水利人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水利建设的热潮之中,趁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陕西水利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推进水利事业发展,续写新的发展高潮,取得新的发展成就。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