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5日,正是农业灌溉的大好时节,看着喷洒在地里的农业灌溉用水,四川省都江堰东风渠灌区郫县兴旺村村民韩菊茹笑得合不拢嘴:“还是改革好啊!现在干也干不到,淹又淹不到。”据她回忆,在末级渠道改造前都是杂草丛生的土渠,一些农渠时常发生堵塞,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有时甚至发生抢水的事情。“现在渠底都是水泥抹好的,完全可以确保旱涝保收。就是在2006年那场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面前,我们灌区水稻的平均亩产也比非灌区高190多公斤,旱作作物平均亩产高60多公斤。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序幕,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新中国的改革发展进程步入波澜壮阔的新阶段。水利,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也由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作为水利大省的四川,水利更是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成就
水利改革与发展铸就辉煌
四川江河密布,旱洪灾害突出,“历代治蜀者,皆以治水为重”。四川人民更是为治水前赴后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全省大规模开展水利建设,兴水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防汛抗旱基础不断夯实,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1981年四川遭受特大洪灾后,为提高江河防洪能力,全省在一些重要城市和重要河段修建了一批江河堤防工程,城市和江河防洪能力有所提高。上世纪90年代后,全省开展了警戒水位线、保证水位线、江河管理范围线的“三线”划定工作,制定了主要江河和沿江城市的防洪工程规划,拟定出重点工程防汛抢险预案,河道清障和山地灾害防治工作也得到加强。’98大洪水后,四川“五江一河”重要河段和重点城市堤防建设步伐加快,水库病险整治摆上重要日程,防洪抗旱基础不断夯实。30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全省各级都设立了防汛抗旱指挥机构,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和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全省主要江河视频监视系统陆续投入使用,防汛抗旱预案编制日趋规范科学,水文测报准确度不断提高,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水利基础建设长足发展,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30年来,全省有一大批水利工程先后开工建设,水利基础不断夯实。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类水利工程62万处,形成了大中小结合、蓄引提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水源的有效保证,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供水能力的持续提高,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2006年特大干旱,全省非灌区粮食减产达35%~86%,灌区粮食产量却未受大的影响,有的灌区粮食单产不减反增,水利基础建设功不可没。
农田水利建设成绩突出,生活生产条件显著改善。一是农村饮水困难得到解决。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利用以工代赈物资解决饮水困难,2005年后由饮水解困转入安全饮水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已累计解决了35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是1978年的45倍,饮水工程被群众普遍誉为致富工程、德政工程。二是农田水利建设迅速发展。按照“大、中、小、微”相结合的治水思路,全省广泛发动旱区群众,开渠配套扩大灌面,堵溪截流增加蓄水,兴建微水设施“保命保苗”,发展“池园经济”,极大改善了农村生活生产条件。三是水库病险整治顺利推进。通过不懈努力,目前已完成2000多座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安全隐患得以消除,工程效益得到较好发挥。
水土保持力度加大,生态与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上世纪80年代,全省各级开始建立机构,编制规划,开展科研,120多个县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1989年“长治”工程在四川省启动,“农发”水保等项目也相继开始实施,加快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20多年来,全省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耕措施互补,重点抓好坡耕地改造和配套坡面水系建设,建立起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保综合防治体系。截至2007年,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开展综合治理的同时,为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全省狠抓水保预防和监督执法工作,累计审批水保方案报告书1.3万件,征收水保“两费”超过1.3亿元,检查开发建设项目1.3万个(次),督促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治理资金12亿元,查处水保违法案件1300余起,有力遏制了人为新增水土流失,自然生态与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地电产业不断壮大,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1978年,全省地方电力装机仅有41.4万千瓦。改革开发以后,通过开发中小水电,实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小水电代燃料、送电到乡、缺电县电源工程建设,全省地方电力产业迅猛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全省地电行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开展了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等一系列管理改革,地电产业迅速壮大,形成了一个以中小水电为主体,拥有省级水电集团公司2户、市级电力公司10户、县级电力公司146户、独立发电企业80户以及数量众多的乡村小水电企业的地方电力体系。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地电装机、年发电量分别由1978年的41.4万千瓦、16.5亿千瓦时发展到918万千瓦、320亿千瓦时,全省有170个县(市、区)开发了农村水电,有112个县(市、区)以地方电网供电为主,四川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农村水电第一大省。
水产事业快速发展,群众增收致富能力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产工作,1983年机构改革实行“水渔合一”,1985年省政府出台有关水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水产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人工繁育鱼苗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水产业逐渐摆脱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实现以天然捕捞为主向以人工养殖为主的转变,渔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92年后,全省水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加快,经济效益显著。
总之,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水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思考
改革开放是水利发展永恒动力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深入思考四川省30年发展改革历程,水利事业的发展进步,始终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四川水利就难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没有改革开放,四川水利也难以形成继往开来的良好局面。”四川省水利厅厅长冷刚感慨道。解放思想为水利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30年前,改革开放事业发端于解放思想;30年间,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30年来,治水实践中的每一项重大举措、每一个重大突破、每一步重大发展,都与解放思想密切相关。一是通过不断解放思想,全社会对水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入。30年来,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作为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通过把“水”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中去认识和思考,水利的地位不断提升,先是“农业的命脉”,到“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再发展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并摆在基础设施的首要位置。二是通过不断解放思想,全社会对四川水情的认识更加深入。目前,四川水情存在的“三个不适应”,即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适应、水利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体制机制与建设现代水利要求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水利逐渐被摆上优先发展的位置。三是通过不断解放思想,推动治水思路与时俱进。积极践行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大好的发展局面。进入新世纪以后,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治水实践,研究提出了构建“四大水安全体系”的战略思路,水利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08年,厅党组深入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认真分析总结历代水利人的治水经验,提出了“以上蓄、中分、下泄为纲”的治水新思路,迈开水利大省向水利强省跨越的新步伐。
改革开放为水利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改革开放为水利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1978年以来,四川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从温饱步入总体小康,人们开始更多地追求安定和谐的生活品质,从而直接刺激了全社会对水利的需求,为水利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随着“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战略的加快推进,必将赋予水利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改革开放为水利事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例,2007年国家投入资金达17亿元,是1978年的340倍。特别是’98大洪水后,国家和四川省大幅度增加对水利的投入,一大批水利工程项目先后开工或加快建设,四川水利一直处于大范围的水利投入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之中。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四川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达298亿元。三是对外开放为水利事业开辟了全新的发展视野。四是改革开放为水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1992年后,随着各种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价格机制逐步健全,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项目法人、工程监理等制度不断建立完善,水利建筑行业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改革创新为水利事业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一是水利改革不断深化。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四川省组建了水电集团公司和都江堰水利产业集团,乐山、明星、岷江等电力企业成功上市;开展水管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实行定员定岗,逐步规范管理。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民投资水利建设;对小型水利工程,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放开经营权。2008年,全省进一步深化水利投资体制改革,着手组建水利投融资平台,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此外,还不断探索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全省已有3个地级市和38个县实现涉水事务统一管理。二是法制体系不断完善。以《四川省〈水法〉实施办法》为核心的一系列配套法规和规章制度陆续出台,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水法规体系逐步形成。与此同时,全省各级都成立了水政监察机构,水行政执法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执法能力不断增强。三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坚持“科教兴水”战略,加快水利科技创新和对外合作,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培养,认真培育行业科技带头人,累计培训科技人员6万多人次,有64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数字都江堰、防汛信息化系统、水文情报信息网络系统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大批水产养殖、水工程技术得到开发应用,为水利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四是行业建设得到加强。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水利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实效;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以张宇仙等为代表的全国水利先进人物;狠抓产业发展,地电产业年创利税总额10亿元,渔业总产值达179亿元,行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水利自身发展的需要,推动着水利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对既往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把发展改革推向更高层次。改革开放30年,四川水利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三个不适应’的水情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虽是水资源大省,却是蓄水小省、用水小省,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加快水利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奋力开创四川水利事业发展新局面。”对未来,冷刚充满信心。
展望
改革创新推动水利加快发展
2008年年初,四川省委、省政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蓄引提水能力提高到420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由10%提高到16%;保障城乡居民饮水,解决23座城市缺水问题;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沿江河城镇达到防洪标准;新增有效灌面2300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万平方公里,江河湖库水质基本达标;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8提高到0.55”的发展目标,绘制出四川水利的发展蓝图。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要求,四川省水利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深刻总结历代治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上蓄中分下泄为纲,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支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整合资源为突破口,以发展水利、改善民生为落脚点”的治水新思路,得到水利部、四川省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四川水利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围绕治水新思路,坚持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创新,加快水利发展,实现水资源大省向水利强省的跨越。
推进防汛抗旱工作,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立足防大汛、抗大旱,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加强汛前检查,修订完善预案,提高水情、雨情、旱情的预测预报精度;抓好大江大河和水库安全度汛工作,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加快堤防建设及河道治理,尤其是注重抓好因灾受损设施的恢复建设,确保河道、水库、大中城市和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加强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应对地震、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应急能力。抓好抗旱应急水源建设,因地制宜,新建一批小型蓄水、引水、提水、集雨等抗旱应急工程,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确保城乡生活生产用水。
加快骨干工程建设,不断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按照“上蓄、中分、下泄”的治水思路,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尽快建成武都水库、大桥灌区一期等2个大型工程和中江黄鹿水库等16个中型水库,使其尽快发挥供水效益;继续建设“五江一河”堤防工程,建成5000公里堤防护岸。全力推进亭子口水利枢纽、汉源永定桥水库、通江二郎庙水库、自贡小井沟水库等4个重点水源工程早日开工建设。切实抓好规划编制,加快升钟二期、武引二期、毗河引水等3个大型灌区工程和中型水库打捆项目“兴蜀工程”的前期工作,为立项建设做准备,不断提高以骨干工程为支撑的水资源保障能力。
加快民生水利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水利需求。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大力实施民安、民生、民稳、民富工程,使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改革成果。用3年时间,完成现有12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震损水库除险;用10年时间,基本解决260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和配套新增1000万亩灌面;用15年时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万平方公里,江河湖库水质基本达标,水环境明显改善。加强农村水电开发,完善农网改造,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基本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加快建立以健康养殖为基础、名特优新为重点、流通加工为突破的水产业体系。到2020年,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水利需求,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局面。
坚持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涉水事务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加快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分类确定投资主体,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政府持续加大投入、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融资体制。积极探索水利工程代建制,对省级资金实行报账式管理,围绕“安全、质量、效益”抓好工程动态管理和精细管理,建立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加快水管体制改革和水价改革步伐,落实各项配套措施,建立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经营规范、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为加快水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加强行业自身建设,推进行业与事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深入开展廉政教育,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责任制为抓手,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全省水利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推进科教兴水,抓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三是加快行业发展。整合水利资源,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发展供水、地电、水产等产业,壮大行业经济实力,不断提升行业地位,实现事业兴、行业强、职工富,推进水利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年,四川水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30年,是四川水利观念大转变、地位大提升的30年,也是四川水利发展大跨越、改革大推进的30年。回首过去,沧海桑田,思想解放永无穷期;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改革开放没有尽头。“我们坚信,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水利部及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大力指导下,按照新的治水思路,通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四川水利必将迎来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新高潮。”冷刚对四川水利的美好明天充满期待。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