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犹如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版图的内陆腹地。特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多年平均降水量277毫米,不到全国平均降水量的一半;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289.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07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二分之一。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受制于水。水利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在甘肃显得尤为重要。
水之于甘肃的特殊意义促使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水利放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长抓不懈。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甘肃省社会各界、各个层面的共识。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中,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甘肃水利工作实现了巨大的历史性跨越,水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甘肃水利,真正成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坚持执政为民,改革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0年来,甘肃省民生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从水利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执政为民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30年来,甘肃省水利建设始终坚持以民生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初步形成了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着力保障饮水安全,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甘肃省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广泛、类型复杂,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从“九五”开始,甘肃省就致力于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列入为民要办的实事之一。水利部门更是将这项工作作为水利的首要任务来抓,按照“实现四个转变,树立三类典型,规范建设管理”的工作思路,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全面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通过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人饮解困工程”“氟病改水工程”“抗旱应急工程”及“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解决了139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实现饮水安全。
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除工程年久失修对老百姓生命财产的威胁。甘肃省有131座病险水库被列入《全国第一、二、三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已有107座下达了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投资计划。截至目前,其中50座水库已完成建设任务,54座水库正在建设中,3座水库正在进行开工前准备。
开发农村水电,给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甘肃省的农村水电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1978年年底,甘肃全省农村水电建成小水电装机8.5万千瓦,年发电量1.02亿千瓦时。而30年后,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中小型水电站累计达626座,装机容量165.8万千瓦,占全省水电总装机容量439.3万千瓦的37.7%。2007年,全省中小水电实现年发电量59.7亿千瓦时。全省有农村水电的县54个,以农村水电供电为主的县34个。有农村水电的县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100%、99.9%、99.42%。目前全省在建中小水电站136座,总装机容量190.2万千瓦,其中中型水电站16座,装机容量116万千瓦;小型水电站120座,装机容量74.2万千瓦。
兴建灌区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保证粮食安全。全省已建成以灌溉供水为主的水库285座,总库容24亿立方米,年供水量28亿立方米;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93处,控制灌溉面积1393万亩;农田水利由1978年的1295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078.1万亩,年均递增26万亩;1978年全省水地粮食产量只有210万吨,2007年增长到385万吨,年均递增5.8万吨。在占全省耕地面积1/4的水地面积上,生产了全省1/2以上的粮食,灌区为甘肃省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引领下,甘肃水利发展突出了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水资源承载能力和优化配置,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综合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水利工作方针指导下,水利部治水思路实现重大转变,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逐步完善,有效应对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水问题。实践证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必由之路。
水利部新时期治水新思路为甘肃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思路引领下,结合自身实际,甘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一批涉及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和重点水利工程陆续开工建设,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全线开工建设;引大入秦工程、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景电二期及民勤调水工程、东乡南阳渠灌溉工程、引硫济金工程全面建成通水;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节水灌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使得甘肃省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取得重大突破,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
多年来,甘肃省始终坚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相继实施了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节水增效示范项目、日元贷款节水灌溉项目、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农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为重点的节水灌溉项目,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喷灌、管道输水灌溉、滴灌等节水技术,改进田间灌溉技术,优化作物灌溉制度,同时积极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节水灌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累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11.49万亩,节水灌溉普及率达到61%,发展集雨补灌面积550万亩。其中,张掖市较好地完成了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顺利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评估验收,被称为我国治水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为我国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张掖市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城市”称号。随后,试点经验在甘肃省全面推广,2008年培训农民用水者协会会员5300多人次,在48家企业开展了城市节水创建活动。敦煌市、武威市分别被列为新一批国家级试点,各项工作正在全面推进,积极扩大节水型社会建设省级试点,43个县(区)实施方案已全部批复。各试点县正抓紧落实方案,结合当地实际在初始水权分配、水票流转和水权转让、水价改革、农民用水者协会组建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快水费改革步伐,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决策、逐步到位”的思路,2007年,全省水费收入达到5.25亿元,与1995年相比增加3.45亿元,水费收入增加了192%。全省农业用水价格平均由1994年的不足0.02元每立方米提高到0.088元每立方米,提高了3.4倍。通过水价改革,甘肃省水价管理的法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管理体制得到理顺,为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了积极作用。
发展“生态水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30年来,甘肃省水土保持取得了明显成效,水利生态修复实践迈出重要步伐,水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甘肃省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是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5%。水利发展如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成为甘肃水利人思考的重要命题。多年的实践中,甘肃省成功探索出一条“以防治水土流失为基础,以促进生态文明为根本,以培育支柱产业为纽带,以加快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懈努力,使甘肃省水土保持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92万平方公里,占需治理面积的58%,比1978年的1.7万平方公里净增6.22万平方公里。其中兴修梯田2873万亩,营造水保林草6432万亩、封禁治理1412万亩、保土耕作措施等1160万亩,建成淤地坝1274座、各类小型拦蓄工程23万座(处)。新增水保林草5876万亩,完成投资约27.6亿元。全省有8个县(区)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县”,125条小流域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小流域”,庄浪县被水利部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庆阳蒲河二期、天水耤河二期、英国赠款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石羊河流域治理工作启动,甘肃省委省政府、省内有关部门及流域内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扎扎实实地落实规划治理措施。不断完善流域管理体制机制,省人大颁布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省政府批准实施了《石羊河流域地表水调度管理办法》等4个规范性文件,流域内制定颁发了一系列加强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大力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和调水工作,层层分解初始水权,确权到户,配水到户,全流域完成了初始水权分配和水权证颁发工作,实行水票运转,凭票供水。实施向下游调水,连续两年超额完成调水任务。加强机井及地下水管理,完成了全流域机井普查登记建档工作,严格控制机井数量,3年来已关闭机井1933眼,安装地下水取水计量设施1.2万套,减少地下水开采量3.4亿立方米。抓紧建设重点治理工程,已改建干支渠133公里,完成田间节水渠灌17万亩、管道输水灌溉9万亩、大田滴灌1万亩、温室滴灌2.5万亩。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和配水面积压减,截至2007年年底,武威市已建成日光温室7万多亩,形成了多样化种植结构;2006年、2007年已压减配水面积15万亩,2008年压减18万亩已基本完成。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压减配水面积,2006年、2007年总用水量分别比2005年减少0.84亿立方米和2.73亿立方米。2008年1—9月用水量较2007年同期减少2.31亿立方米。
黑河调水实施顺利。9年来,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指导下,甘肃省黑河流域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克服干流缺乏骨干调蓄工程、中下游河道宽浅散乱、输水损失大以及近期治理工程部分投资未到位等不利因素,精心组织,精心调度,全力实行“全线闭口、集中下泄”和“限制引水、均衡下泄”等措施,连续8年完成了黑河水量调度任务,累计向下游输水76.27亿立方米,占9年来水总量134.49亿立方米的56.7%,实现了黑河干流全线通水。2007—2008年度在黑河水情呈先平、中枯、后丰情况下,通过精细调度和加强各项管理措施,截至2008年10月16日,莺落峡到水18.02亿立方米,下游正义峡下泄水量达到11.32亿立方米。黑河调水的顺利实施使下游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有效改善。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日益提高的需求,逐年加大的水利建设投入,都要求加强水利规划及前期工作,改革水利建设管理体制。30年来,甘肃水利各项工作一步步走向成熟和规范,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甘肃省水利建设投入逐年加大。30年来,全省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28亿元,其中,“五五”期间总投资6.43亿元,“六五”期间总投资9.5亿元,“七五”期间总投资15.29亿元,3个时期的总投资只有31.22亿元。从“八五”开始,甘肃省水利建设投资开始大幅度增长,总投资达到42.5亿元,“九五”期间达到82.57亿元,“十五”期间达到118.4亿元,“十一五”的2006—2007年全省水利投资达到53.27亿元。
逐年加大的水利建设投入和日益加快的水利建设步伐,对水利规划和前期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甘肃水利系统组织技术力量完成了内陆河流域水资源评价、全省水资源利用、水利简明区划、水力资源普查等重要基础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省内主要河流的流域开发利用规划,系统地指导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按照国家和甘肃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5年计划部署,编制完成了甘肃省防洪规划、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饮水解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洮河渭河等中小河流险段治理规划、农村水电电气化建设等水利建设专项规划。
新世纪以来,在做好水利发展与改革“十一五”规划的同时,编制完成了三大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启动了新一轮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长江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等工作;编制了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山洪灾害防治、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水库建设、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水文事业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等专业发展建设规划;围绕河西内陆河流域因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过高及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等生态问题,编制完成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3个规划均由国务院批复实施。
改革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是改革开放后新的发展形势对水利建设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以引大入秦工程国际招标为标志的业主负责制、招标合同制和建设监理制拉开了甘肃省水利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新的序幕。如今,水利建设管理体制经过多年改革和逐步完善,已形成了包括项目法人、招标投标、建设监理、质量安全、造价合同以及开工、验收等基本建设程序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较为完善和规范的管理体系。招标投标活动进一步规范,水利工程施工招标率基本达到100%,监理招标率在90%以上,限额以上重要设备和材料采购的招标率在80%以上,勘察设计招标正稳步推进;监理市场初步形成;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实施了政府委托质量监督机构监督制度,质量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合同管理进一步规范,施工、监理等合同范本在水利建设中被普遍采用,市场主体各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得到推进。
科学的水利规划,扎实的前期工作,规范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保证了引洮等一批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引洮工程为例,这项长期备受干旱缺水之苦的中部地区人民期盼了半个世纪的圆梦工程,是改善当地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民生工程,包括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两部分。九甸峡水利枢纽已于2007年12月31日基本建成并下闸蓄水,2008年7月28日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截至2008年9月底,累计完成投资7.94亿元,工程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30年,对于浩瀚的历史长卷,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下,甘肃水利从治水思路到治水实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给甘肃省整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有目共睹的推动力,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成就辉煌。
30年成就来之不易,新的征程任重道远。对改革开放30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甘肃省水利厅厅长许文海介绍,“十一五”期间,甘肃水利将按照水利部党组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结合黄河、内陆河、长江流域和不同区域的水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总体布局,紧紧围绕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三大主题;突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引洮工程建设三大重点;努力构建方便卫生的农村供水、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配置合理的水资源保障、功能完善的抗旱防汛减灾四大体系;做好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建设与管理四个统筹;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程运行管理、河道管理等五项管理;提高科学发展、依法行政、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创业奋进、防腐倡廉等六种能力,努力推进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期待甘肃水利续写新时期改革与发展的辉煌篇章!期待甘肃的明天因为有水的滋润而更加美好!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