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兴赣谱华章——江西水利改革与发展30年回顾


2008-12-12

  江西省水利厅党委书记、厅长  孙晓山

  改革开放30年是江西水利发展史上辉煌的30年。

 

  30年来,江西水利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锐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07年底,全省建成各类水利工程40多万座(处),其中水库9783座,总蓄水能力293亿立方米;引水工程9.58万多处,年引水量72.32亿立方米,万亩以上灌区287座;机电排灌装机135万千瓦,排灌面积860万亩;堤防4000余条,堤防总长9753公里,保护农田1144万亩,保护人口1180万人;水闸923座;农村水电装机227.6万千瓦。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76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218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52.6万亩。全省已初步形成了集防洪、排涝、灌溉、饮水、发电和水土保持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体系。江西水利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辉煌的成就

  防汛抗旱成效显著,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

 

  改革开放30年,江西连续防御和战胜了1995年、1998年、1999年历史性大洪水和1991年、2003年、2007年大干旱灾害,并取得了抗御历年局部严重洪涝干旱灾害的胜利。尤其是1998年,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军民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洪抢险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培育并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在抗御2003年百年未遇大旱灾的斗争中,全省上下紧急动员,800多万人奋战在抗旱第一线,全省浇灌农作物面积1514.2万亩,解决了238.7万人、125.1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2008年5月萍乡市上栗县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灾,全县12万余人受灾,千余间房屋倒塌,却无一人因洪灾死亡。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致电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对江西防汛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水利工程建设突飞猛进,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增强

 

  改革开放30年,全省上下紧紧抓住治水主要矛盾,按照“该保的保住,该退的退足,该建的建好”的思路,不断掀起水利建设高潮。“保”即加固整治长江干堤、鄱阳湖区重点圩堤、赣抚大堤等一批重点堤防,使其基本达到防洪设计标准;列入省级规划的348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完成。“退”就是实施鄱阳湖及五河尾闾平退圩堤414座,退出人口94万,还江还湖面积达1174平方公里,使鄱阳湖高水位水面面积基本恢复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水平。“建”即开展南昌、九江等城市防洪及五河整治重点段等重点防洪工程和南车、大坳、廖坊等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经过30年建设,全省基本实现流域与区域配套、农村与城市协调、洪涝旱综合治理的水利工程体系,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农村水利工作力度加大,服务“三农”能力有效提高

 

  江西农村水利始终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饮水安全为重点,从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到突出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目前已发展到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工程、灌区全面改造、渠系综合治理、山丘区水源工程和机电泵站更新改造的系统性农村水利建设。全省共建成16.3万余处饮水工程,解决180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和472.31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全国率先推动以县为单位编制农田灌溉规划,统筹发展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开展了11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成一大批小型农村水利项目,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46.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35.5万亩。实施了39处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受益面积达8.2万亩。实施了565座机电泵站更新改造,更新改造装机达35万千瓦。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为江西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村水电建设成就斐然,为山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自1984年省政府下发《关于发展我省小水电的规定》以来,江西农村水电得到快速发展。到2007年,全省共建成45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和1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即将完成5个县的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全省建成水电装机360.41万千瓦,其中农村水电装机227.6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55亿千瓦时。不断加强水能资源和农村水电开发建设管理,全面清理整治“四无”水电站,共清理329座,已整改210座。农村水电建设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清洁、廉价能源,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级水利、水保机构被撤销,水土保持工作处于停顿状态,出现乱砍滥伐的情况,造成大片水土流失。以20世纪80年代初省政府批准恢复成立江西省水土保持委员会为新起点,全省水土保持工作掀起新高潮,全省年均治理面积由“七五”期间的100万亩左右增加到“八五”期间的200多万亩,再到“九五”以来的300万亩。列入国家水保重点治理工程进一步扩大,水保生态环境“十百千”示范工程、城市水保试点工程和水保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宁都要迁都、兴国要亡国”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到2007年,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52.6万亩。通过治理,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末的4.62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35万平方公里,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推动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南方水土保持工作的“江西经验”。

 

  水资源管理纵深发展,水资源保护全面推进

 

  30年来,江西省水资源管理工作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到成为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上世纪90年代全面建立了取水许可制度,目前全省取水许可证保有量达到5000余套,批准年取水量800多亿立方米。21世纪初全面建立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发布实施了《江西省城市生活用水定额》《江西省工业企业主要产品用水定额》两个用水定额规定;大力推进水权制度建设,2007年,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五大江河水量分配工作,在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为全社会确立“以水定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江西水资源管理工作从管量逐步发展到管质与管量的统一。加强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对入河排污口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完成了全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全面展开鄱阳湖及设区市界河、重点水库的水质水量监测。今年,组织实施了河湖监测“百大哨口工程”。大力加强地下水监测和保护,在部分地区实施了禁采和限采。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全社会爱水护水的意识不断增强,推进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

 

  水利法制体系日臻完善,水利管理全面加强

 

  30年来,江西省先后颁布实施了《江西省实施〈水法〉办法》《江西省河道管理条例》《江西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等1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水利法制体系不断完善。水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全省共有水政监察队伍133支,水保监督队伍109支,水行政监察人员2313人,水保监督人员1421人,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水行政执法网络,调节处理水事纠纷和违法案件的能力明显提高。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认真清理水利行政许可事项,水利行政许可大幅减少到33项,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大力加强河道采砂管理,理顺河道采砂管理体制,开展采砂管理专项整治行动,推进星子执法基地建设,在鄱阳湖九江蛤蟆石水域设立了运砂流动检查点,开我国河道采砂管理先河。全面加强水利前期工作,为全省水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大力落实工程建设“三制”等各项规章制度,保障了工程建设质量。

 

  水利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著

 

  江西水利30年发展历程,是推进改革、创新体制与机制的历程。一是水利投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1995年省政府出台《江西省征集防洪保安资金暂行规定》,到2007年,全省共征集防洪保安资金19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成立了江西省水利投资公司,搭建了省级市场化融资平台,全省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水利投资与融资体制初步形成。二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涉及323个国有水管单位,共落实公益性人员编制4889人,公益性人员经费7063万元,维护养护经费5587万元,有1.23万人落实了基本养老保险,为国有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民营水利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省实施产权改革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累计达15.65万座(处)。四是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3000多个,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管理、政府扶持的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加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的热情,为解决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缺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老大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全面推进水权制度改革。赣、抚、信、饶、修五河水量分配全面完成,此举走在了国内前列。

 

  水利科技与对外合作成果丰硕,科学治水、团结治水局面不断巩固

 

  30年来,江西省水利科技工作面向水利主战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运用力度逐步加大,一大批重点科研课题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水利系统获列国家、省、部、厅级科技计划项目共240多项,其中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励60多项。积极开展水利对外合作,先后派出一大批水利工作人员赴国外考察学习,接待了100多人次来赣水利考察的外国官员和专家,承揽非洲、亚洲等国的水利设计、施工任务22项,完成产值3.2亿元。全省水利系统引资项目签约363个,合同资金66.39亿元,实际进资22.69亿元。

  体会和经验

  30年,弹指一挥间。回首30年治水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辉煌背后,是几代水利人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总结30年的经验教训,我们为水利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治水兴赣的体会。

 

  一是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完善水利工作思路。改革开放30年,也是江西水利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的30年。上世纪80年代,为贯彻水利部关于水利工作重点由建设转入管理的工作方针,江西水利厅党组提出,狠抓工程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依靠群众积极兴办小型农田水利和低产田改造,同时加强勘测、设计、科研、干部培训等前期和基础工作的水利工作思路。此后,水利管理逐步加强,综合经营迅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基层水利贫困落后的面貌有了明显改观。1996年,厅党组在全省水利系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厅主要领导深入全省11个地市进行巡回报告,提出要推进“三个转变”。一是观念转变,要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二是职能转变,水行政主管部门不仅要管水利建设,还要管水资源。要从防汛、抗旱、冬修“老三部曲”转向水利行业全面管理,在弹好“老三部曲”的同时,大唱水利经济、政策法规、行业管理“新三部曲”,水利服务的领域和深度有了新的拓展。三是机制体制转变,通过机制体制改革推进水利事业发展。提出要大力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走“社会办水”的路子。特别是2007年,水利厅党委提出“开拓创新学浙江,服务社会看气象”,进一步转变观念,完善水利工作思路,切实履行好水利部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008年,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水利厅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设想,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治水理念,高举生态大旗,将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由单一的以防洪为主要目的,转为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这是对论证多年的鄱阳湖“湖控”方案的一大突破,成为江西水利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顺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重要标志。

 

  思路一变天地宽。今天的江西水利,无论是工作的理念、服务的领域,还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相比30年前,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水利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

 

  二是要坚持紧紧围绕江西经济发展大局,不断提高水利支撑和保障水平。改革开放30年,江西水利工作紧紧抓住治水的主要矛盾,攻坚克难,不断提高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如为切实提高防汛抗旱工作水平,我省坚持以人为本,在强化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一是建立乡级防汛机构;二是建立水库安全管理员巡查制度;三是大力推进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还坚持科学治水,根据预警情况,启动防汛应急响应系统,坚持提前转移制度和科学调度洪水制度,组建了应急救生队伍,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用水调度计划和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统筹考虑防洪安全和抗旱用水需要;建立实时监测、预警预报的防汛抗旱信息化网络,为防汛防旱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坚持深化水利改革,努力构建江西水利发展的长效机制。改革开放30年,我们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水利发展的新模式、新体制、新政策,完成了水利投入主要靠财政拨款到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化融资与受益群众筹劳筹资为辅的多渠道投入的转变,初步建立了水利投入的有效增长机制;基本完成了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政府保障制度;完成了水利系统政企分开的体制改革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改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体制;建立了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特别是在水权制度建设上迈出了重要步伐等等。水利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江西水利实现“两个转变”提供了动力和基础。

 

  四是坚持业务工作和自身建设两手抓,推进江西水利和谐发展。改革开放30年,全省水利系统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搞好水利建设、管理等业务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水利队伍建设。1986年起,在全省水利系统建立1901个乡镇水利水保管理站,招录乡镇水利、水保员5200人。1997年制定实施了“851”人才开发工程。不断加强各级水利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年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结合水利工作实际,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全省水利系统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江西是中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差,水利底子薄,水利工作仍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水利仍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水利改革与发展任重道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江西水利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结合实际,精心谋划,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江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6日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