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到2008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30年岁月如歌,30年翻天覆地。我们一起重温水利发展的历史,从多龙治水到水资源统管,从水利投资国家包办的铁板一块到民生水利的方兴未艾,从“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到人与水和谐相处治水思路的嬗变……我们试图梳理发展脉络,我们不局限于对过往记忆的“叫醒”,更试图“窥斑知豹”,见微知著。我们想从辽宁水利发展的风云变幻、脉搏跳动中,对发展历程进行分析、解读和判断,在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中,探索辽宁水利的发展方向。
基础设施保安澜
年逾古稀的韩德纯老人脚步轻快地走在通往省水利厅的小路上,这条路他走了快50年了。韩德纯退休前是辽宁省水利厅专家组成员、省河务局局长,几乎干了半个世纪河务的他,心中刻着全省的水系图。河务局的老员工都清楚地记得那难忘的一幕:在1995年大洪水中,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里奋战多日的老局长韩德纯由于过度劳累两眼看不清东西了,他躺在床上,边输液边口授文件。“从‘七五’时我们就规划每五年治一条大河,如果没有这些工作,1995年大洪水我们损失会大得多。”韩德纯说。但就是这样,由于全省防洪体系没有完全形成,特别是辽河干流上没有控制性工程,再加上1995年发生的是全流域性洪水,全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多年改革成果几乎毁于一旦。
2005年8月,辽、浑、太三河同时发生了1995年以来最大洪水,辽宁被国家确定为洪水重灾区。不过,让人欣慰的是:水库上游暴雨洪水成灾,但水库下游江河安澜,一片丰收景象。这就是科学调度,最大限度发挥大型水利工程作用的体现。这是辽宁防洪的巨大成就,体现出了一种从容和淡定。也正是因为辽宁防洪体系初具规模,辽宁水利工作者在洪水管理上才有了更大的信心和更多的选择。
在水一方,依水而居,江河安澜,人水和谐,其前提都离不开河道安全。为防治水患,兴利除害,辽宁从未间断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辽宁省高度重视河道整治工程建设,修建了大量的河道堤防工程。全省江河治理走上了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1986年1月,省人大作出了《关于治理辽河的决议》,拉开了全省大规模江河整治的序幕。自“七五”到“十五”的20年时间里,先后实施了辽河、太子河、浑河、大辽河、绕阳河的防洪整治工程,使辽宁中部地区基本形成防洪体系。1995年,省政府发布了《辽宁省河道工程修建维护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全省防洪工程资金短缺的矛盾。在积极开展大型河流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江河治理的高潮。
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先后共修建和完善了大伙房等949座水库,修建各级各类河道堤防1.9万公里,其中大型河流堤防2580公里,中型河流堤防1950公里。同时,营造护堤林36.87万亩,护岸林37.46万亩,护坡林16.06万亩,以生物措施为主,治理中小河道7280公里。
2008年省委、省政府又做出了保护母亲河、对全省河道实施生态修复的重大决定。根据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省水利部门制订了《辽宁省重点河流河道生态工程建设规划报告》,辽宁省在2012年前将投资8.4亿元建设重点河流河道生态工程。其中,2010年年底前将投资5.58亿元率先完成辽河、柳河、绕阳河、大凌河这4条重点规划河流的河道生态工程建设任务,使河流成为水清、草绿、林茂的绿色生态通道。
以绕阳河整治和石佛寺水库一期工程完成为主要标志,辽河流域(省内部分)在全国七大流域中率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辽宁的防洪调度工作已经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
生态水利造美景
金秋时节,朝阳县孙家湾乡洞子沟村大枣专业户马素霞家的枣园里,大枣成熟,堆金积玉,她今年靠鲜枣和牧草共挣了3万多元。村支书介绍,这几年,靠发展大枣、牧草、畜牧一体化经济模式,促使生态良性互动,产业相得益彰。
洞子沟村把大枣作为首选项目,全力推广本村郑国军等农户早先利用“四荒”发展大枣致富的成功经验,使大枣产业在全村不断扩大。到目前,全村已在孙家湾等4个村民组建起了两处千亩枣园,达到户均千株的目标。通过大力发展大枣产业和大面积种草,洞子沟村的坡耕地已基本被枣树和饲草所覆盖,绿化率达到60%。大枣和畜牧产业还拉动了运输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全村专门从事运输和餐饮服务的已有40多户。目前,全村90%以上的农户都有了稳定的致富项目。如今,洞子沟村用牛羊产生的农家肥,生产无公害大枣,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树下种植的紫花苜蓿,不仅为牛羊提供了饲料,还增肥地力、改良土壤、防风固沙,促进了枣树的生长。一个以枣带草、以草养牧、以牧肥枣,一产带三产、三产促一产的良性互动生产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洞子沟村模式体现了辽宁省在水土保持方面力求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科学发展思路。全省进一步落实水土保持管理制度,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坚持分类指导、因害设防的原则,以大流域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重点开展了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不断扩大生态自我修复面积,稳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为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阜新大凌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是第一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之一,项目区累计治理35条小流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4万公顷,蓄水、保土效率均超过70%。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及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山河无言,却有着宽广的胸襟。它们无声地见证着岁月的流逝,与人类社会一同感受着自然规律强大的威力。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希望。自1986年开始的全省土壤侵蚀遥感普查到2005年已经连续进行了4次。2005年的第四次土壤遥感成果显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由1986年第一次遥感普查时的9847万亩下降到2005年的6344万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比例由44.8%下降到28.9%,为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民生水利惠民生
中秋节前夕,朝阳市南票区水利局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缸窑岭镇松闫村村民们特意将一面锦旗送到了区水利局,感谢他们让村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截至目前,南票区已有12个村、1.1万人告别饮水困难。
昌图县平安堡乡地处条子河沿岸,由于条子河受到污染,当地群众的饮用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8年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兴建平安堡乡饮水安全工程。在工程规划建设中,水利部门派出大量技术人员,做好工程的设计、规划、实施等各项工作,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结合平安堡乡需解决饮水村屯实际,决定4个村25个自然屯集中建设供水工程一处,受益人口达1708户,5800人。目前工程水源井3眼、管理房、配套设备、配电及部分管路已完成,已有部分群众饮用上清洁、卫生的放心水。该工程不仅节约了大量工程建设资金,同时交由乡里统一管理,能够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吃水贵如油,家家为水愁”,是30年前辽宁西部农村部分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辽西人而言,水实在太珍贵了。许多群众苦旱之下,一盆洗脸水也要循环使用多次:洗脸不能用肥皂,孩子洗完父母洗,然后再用草木灰过滤,下次再用,实在不能用了再喂猪。每逢大旱,群众就将争水吃的牲畜杀掉,以减轻运水负担。除了这种绝对缺水地区,辽宁省还有部分地区受到水质性缺水的困扰。这些地方饮用水达不到安全标准,农民因此患上大骨节病、克山病和肺吸虫病等水源性地方病。为解决农村饮水困难,辽宁省水利部门加强了农村饮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饮水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饮水投入每年约800万元,至2000年已解决366万人的饮水问题。由于1998至2000年连续大旱,农村饮水矛盾尤为突出。辽西北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一直牵动着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心,把它列为重点民生工程之一,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全力做好此项工作,彻底解决辽西北地区饮水不安全问题。自2000年开始,全省开始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省以上共投入资金7.14亿元,到2004年已解决514万人的饮水问题。从2005年开始,农村饮水由解困转到饮水安全,到2008年6月,共安排省以上补助资金6.55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工程5500处,解决了306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各级水利部门把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中来。加快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投入为基础、其他各方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建管并重,注重实效,整合资源,综合利用,农村饮水安全取得历史性成就,1000余万农村人口告别饮水难。农民高兴地把农村饮水工程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大禹精神化动力
20年前的辽东凤城县人没有想到,他们开展的治山治水活动会成为辽宁山河巨变和农业“弥补短腿”的转折点。1985年和1986年大水过后,辽宁省委、省政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在总结推广凤城县组织群众治山治水的经验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辽宁各地掀起了以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和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大连市年均降雨量仅有600多毫米,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水成为制约这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连市把解决水的问题作为农建的切入点,大力兴修水源工程,想尽办法留住天上水,层层拦截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甘井子区在河长仅7公里的马栏河上游建水库、塘坝50多座,蓄水能力达到140多万立方米。义县张家堡乡开展了“百塘大战”,通过建设方塘,充分拦蓄地表水发展灌溉。全乡3.2万亩耕地中已实现水浇地面积2.5万亩,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78%。优良的灌溉条件使张家堡乡初步实现了水利化,农业实现了稳产、高产、高效益。
全省各级水利部门在农建工作中把解决水的问题作为农建工作的切入点,“水”字当头做文章,不断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现代精品农业。为了使农建的施工与水利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辽宁各地在农建施工中,不断融入现代科技意识,以机械化施工为主,提高科技含量,建设精品工程。大连市在规划农建工程时以有限的农业资源建设观赏型、生态型、设施型、节水型和高产型的现代精品农业;沈阳市在农建中主动寻找农建与水利多种经营的结合点,建设自己的基地,发挥示范导向作用,使其既成为精品工程,又成为水利部门的经济实体。
农建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钱从哪里来?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筹集上,辽宁在坚持农民为投入主体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筹资路子和采取灵活多变的投入政策,让市场为农建发展助力。在辽宁,一个以效益回报为纽带的新型融资机制正在形成。大连普兰店市的农建筹资办法令人耳目一新。他们将农建成果作为资产来运营,收取承包金用于农建。部分农民以水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活动日益增多,农建工程建设已真正由村入户,走向市场。他们自投资金,买来水泵、管带及车辆,为别人的农田、果树灌溉,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解决了当地抗旱设施不足的矛盾。现代化水利的融入和投入机制的完善,为辽宁农建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竞赛开展20年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319.8亿元,投入人工34.2亿个工日,分别是1949~1986年38年间全省水利建设投资、投劳的6.1倍和5.8倍。大量的投资投劳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效益,创造了辽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历史上的奇迹,使全省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长期困扰全省经济发展的粮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业实现了由短缺型向自给型的历史性跨越,为辽宁农业发展、粮食增收、农民致富和农村面貌的改变作出了巨大贡献。
源头活水送春来
辽宁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省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因素。为了破解水资源难题,辽宁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力度,为解决沈阳市、抚顺市的用水紧张局面,建成了大伙房引水工程、富尔江引水工程;为解决大连、鞍山市用水困难,建成了“引碧入连”和“引兰入汤”工程;为缓解葫芦岛市水资源短缺状况,建成了平山引水工程。“十五”以后,为解决辽宁中部地区和南部大连市的工业及城市缺水问题,开工建设了“引英入连”工程、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及“引细入汤”工程。初步建成了以大伙房、清河、柴河、汤河、参窝、观音阁、闹德海等七大水库为龙头的水利工程供水体系。
辽宁有一座看不见的“都江堰”,它没有都江堰那样闻名遐迩,甚至没有具体的样貌,但在兴利除害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比之都江堰却毫不逊色——这就是应用于辽河、浑河、太子河的“辽宁水资源优化配置调度系统”。这套系统高效统筹了多个大型水利工程,握指成拳,浑然一体,在科学调度辽宁水资源和防御历次大洪水中发挥出巨大威力。
急时吞下滔滔洪水,旱时吐出脉脉清流。这就是大型水利工程发挥巨大威力的生动写照。据了解,辽宁省中部地区的辽浑太流域,水资源量占全省总量的38%,用水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0%,承担着省中部沈阳等9城市的工业、城市生活和农业用水供水任务,是省内缺水最严重的地区。“调度系统”的联合调度、科学调配,可以实现各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库水与区间径流等几种联合调度形式,让现有的水资源充分利用,发挥出了最大的经济效益。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是辽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投资140多亿元的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包括:从辽东向抚顺大伙房水库引水的一期工程和从大伙房水库向中部抚顺、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输水的二期工程以及向大连市的应急输水工程,这是辽宁省水利史上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一期工程长85.3公里、直径8米的输水隧道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输水隧道。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的意义非凡。它是解决辽宁中南部地区7城市21世纪前30年水资源短缺的战略性工程,能切实保障这些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按照全省的水资源规划,到2030年输水工程的供水量,将占到中部6市总供水量的40%至50%。大连长兴岛的开发,将主要依赖于这一水源。届时,受益人口将超过1000万人。受益地区的GDP占全省的80%以上。所以,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的建设,事关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事关辽宁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辽宁中南部的生命线,是名副其实的百年大计。
在建设过程中,这一工程已经创下了许多奇迹。大伙房水库输水隧道工程是高危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面临着遭遇围岩破碎、涌水、塌方等多种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由于整个工程采取了世界先进的安全控制措施和严格的管理手段,这项巨大的工程至今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这本身就是工程界的一个奇迹。此外,这项工程在同一隧洞中使用3台TBM(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创造了TBM日掘进63.5米、月掘进1111米的纪录,同时还创造了误差2厘米的世界级高精度贯通等多项纪录。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预计2009年底基本建成,届时辽宁中南部地区将涌来滚滚清流。以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为龙头的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将彻底打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首要的资源瓶颈,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