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改革开放30年太湖流域综合管理的历程,在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太湖局会同流域内有关省市自2002年实施的“引江济太”水资源调度工程,是流域综合管理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引江济太”水资源调度依托太湖流域现有水利工程体系,以实现“静态河网、动态水体、科学调度、合理配置”为战略目标,通过调度从常熟水利枢纽引长江水入望虞河,由望虞河望亭水利枢纽入太湖,增加流域水资源总量,同时由太浦闸向江苏、浙江、上海等下游地区增加供水,改善太湖及下游地区水环境。200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望亭水利枢纽听取太湖局关于流域水资源调度情况汇报后,对太湖局运用水利工程调度水资源、改善流域水环境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水利部门加强水资源调度,实现“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标。
7年来,“引江济太”共调引长江清水134亿立方米,其中入太湖61亿立方米,入河网61亿立方米,结合雨洪资源利用,经太浦闸向下游江苏、浙江、上海增加供水97亿立方米。“引江济太”调活了流域水体,加快了水体置换,增加了流域水资源的有效供给,促进了河网水体有序流动,改善了受水区水质,有效地提高了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望虞河沿线和太湖周边的苏州、无锡、湖州等地直接受益,通过太浦河向下游增加供水,使得太湖下游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普遍受益。“引江济太”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保障了流域重要城市和地区的供水安全,得到了国务院和水利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04年4月,温家宝总理再次批示指出:“实践证明,‘引江济太’对于改善太湖水质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
自“引江济太”启动以来,多次解了太湖流域供水安全的“燃眉之急”。2003年8月,上海市黄浦江上游发生重大燃油污染事故,恰逢天文大潮,油污随潮流上溯扩散,严重威胁占上海市饮用水取水总量80%的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供水安全,太湖局积极协调江苏、浙江等省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全面开启太浦闸向下游增加供水,同时紧急启用太浦河泵站,实施应急供水,成功地将油污染阻止在距取水口2公里以外处,有效保障了上海市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水源地的供水安全。
2003年太湖流域持续高温少雨,杭嘉湖地区旱情严重,湖州市傍邻太湖的两个自来水厂,由于太湖水位降低而取水困难,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安全。“引江济太”调水入湖后,抬高并保持了太湖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的较高水位,杭嘉湖地区入湖河道全部倒流成为出湖河道,河网水量得到补充,水质明显改善,取水口水质符合标准,湖州自来水厂供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引江济太”抬高了太湖和河网水位,使杭嘉湖地区成为2003年浙江省唯一在大旱之年无旱灾的地区,同时成功化解了2003—2005年流域连续干旱,改善了流域水环境,保障了流域供水安全。望虞河沿线、太湖周边和太湖下游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普遍受益。
在应对2007年5月太湖蓝藻暴发引发的无锡供水危机中,太湖局按照水利部部长陈雷的指示精神,依托多年来积累的引江济太调度经验,在保障流域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承担防洪风险,通过加大调引长江水入太湖流量,加密水量水质监测,最大限度地为改善并稳定无锡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太湖贡湖水质作出了努力,成效明显,受到了水利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好评。
2008年,为保障太湖流域重要水源地供水安全,“引江济太”调度从1月10日启动,共调引长江水20亿立方米,入太湖9亿立方米。监测表明:太湖贡湖、梅梁湖蓝藻发生程度较2007年同期明显减轻,无锡、苏州等主要水源地水质有所改善,特别是2007年引发无锡供水危机的无锡南泉水厂取水口水质改善明显。“引江济太”调度为保障流域供水安全、维护流域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