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地处东南沿海,东临东海,南靠钱塘江,西倚天目山、茅山山脉,北抵长江,地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四省市,面积3.69万平方公里。流域内有特大城市上海,有大中城市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等,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唐宋以来,太湖流域就是历朝历代重要的税赋之地,有“苏湖熟,天下足”,“赋出天下,江南居什九”之说,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改革开放30年来,为保障流域防洪和供水安全,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太湖流域管理局(以下简称“太湖局”)在流域水利建设、水资源管理、保护与调度、流域规划、防汛抗旱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效益。3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水利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太湖局以服务和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不断解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防洪保安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促进流域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改革开放30年来,太湖流域水利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78—1991年是流域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编制和协调阶段,为实施流域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1991—2000年是流域全面实施第一轮治太建设阶段,初步形成了流域防洪和水资源调控工程体系框架;2001—2008年是流域治水思路进一步完善,流域水利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更加关注水资源的管理、保护和调度的阶段。保障流域防洪、供水安全,改善水环境成为流域水利工作的三大目标。
一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太湖流域水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防洪标准严重偏低,流域洪水没有出路。1954年大水,太湖流域损失严重。为推进太湖流域综合治理,1984年6月,国务院批复成立太湖局。1987年,国家计委批复《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同意太湖流域综合治理以防洪除涝为主,统筹考虑航运、供水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利益的治理原则。其后,太湖局开始组织开展第一轮治太各项工程前期工作,协调落实工程建设资金。
1991年,太湖流域发生大洪水,太湖水位达4.78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洪涝灾害损失超过130亿元。为推进太湖流域综合治理,1991年9月,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作出了全面治理太湖的决策,在全流域掀起了水利建设高潮,以太浦河、望虞河、环湖大堤和杭嘉湖南排为重点的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98亿元。其中太浦河、望虞河、杭嘉湖南排、环湖大堤等4项工程为世界银行太湖防洪项目,是我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跨省(直辖市)防洪项目。
在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太湖局会同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总体方案确定的工程建设任务。太湖流域初步形成了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充分利用太湖调蓄,“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流域防洪骨干工程体系的框架,为流域防汛抗旱、水资源调度创造了条件。
1999年太湖流域遭遇特大洪水,太湖最高水位超过1991年的4.79米,达5.08米。通过科学调度,已建治太工程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尽管1999年洪水远大于1991年,但流域洪水对当年国民经济所造成的相对损失却远小于1991年。据估算,1991—1999年,建设中的治太工程减灾直接经济效益约158亿元,其中1999年减灾效益为92亿元。
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太湖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域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太湖水质从20世纪80年代的以Ⅱ类水为主下降到90年代初以Ⅲ类水为主,从90年代中期至今,太湖平均水质下降为劣Ⅴ类(包括总磷、总氮评价指标)。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太湖流域水利面临的问题,除了防洪,水污染和水质型缺水也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
2001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和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边界发生了因水污染引发的水事纠纷,吴江境内大量污水流入王江泾,由此引发堵河的水事纠纷。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太湖局在积极配合水利部妥善做好相关调处工作的同时,对流域存在的严重水污染问题更加关注。
如果说,太湖流域1991年、1999年发生的大洪水是告诉我们流域防洪工程建设所存在的问题,那么,2001年江苏、浙江边界因水污染引发的水事纠纷,则告诫我们严重的水污染将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2001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视察望亭水利枢纽时,专门听取了太湖局关于太湖流域水利建设和“引江济太”实施情况汇报,对太湖局运用水利工程进行水资源调度改善流域水环境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水利部门通过水资源调度“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
2002年,经水利部批准,太湖局会同流域两省一市开始实施为期两年的“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同时组织科研院所与高校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开展水量水质联合调度等五大关键技术研究。经过2002—2003年的试验和2004年的扩大试验、2005—2008年的调水实践,“引江济太”在保障流域供水安全、改善流域水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望虞河和太浦河,原本就是第一轮治太的两大重点水利工程,一头连接长江,一头通向黄浦江。自工程建成以来,这两条河主要担负着太湖洪水外排的功能。如今,它们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引江济太”中保证太湖水体有序流动的出入口。一组数字可以说明这种变化:1991年以前太浦河上的太浦闸长年关闭,即便在太湖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的1999年,太浦闸开启的时间也只有136天,望虞河上的望亭水利枢纽开启的时间是149天;而从2003年1月1日以后,太浦闸已保持长年开启,偶尔关闭也是为了防止太浦河水向太湖倒灌,望亭水利枢纽引水开闸时间也远远超过排水时间。从过去闸门常关只有汛期泄洪时才开闸,到现在闸门常开、清水长流,只有必要的时候才关闸,一开一闭一字之差体现的却是太湖流域治水思路的重大转变。
以动治静,河湖水体交换速度明显加快。太湖水体置换周期从原来的300天缩短到现在的250天左右;受益地区河网水体流速由原来的每秒0.1米提高到每秒0.2~0.3米,受益范围约占太湖流域平原面积的2/3。
以清释污,流域河湖主要污染物指标显著下降。与2000年相比,2003年太湖富营养化关键性水质指标总磷和有机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明显下降,2004—2006年总体趋于稳定。2007年下半年由于大量长江清水入湖,太湖水质进一步好转,2007年12月全湖平均总磷浓度已降至每升0.058毫克。
以丰补枯,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得到保障。7年来共调引长江水134亿立方米,其中入太湖61亿立方米;结合雨洪资源利用,经太浦闸向下游江苏、浙江、上海增加供水97亿立方米,提高了太湖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改善水质,促进了流域河湖生态系统修复。试验表明,“引江济太”实现了改善水质的目的。与“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实施前相比,太湖取水口水质达标率从2001年的67%提高到2007年的83%,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2001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33%。“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实施后,太湖东部湖湾和东太湖水质稳定在Ⅱ~Ⅲ类。
三
基于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质量状况认识的不断深入,太湖局党组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为目标,在不断完善流域水利工程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保护和调度,强化流域水利规划,加强太湖管理立法,大力推进流域综合管理与治理。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太湖局相继开展了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以解决流域存在的水质型缺水问题,促进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02年,水利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文组织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太湖局会同流域各省市在查清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评价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与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了太湖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布局及方案。目前已基本完成规划编制。
1998年长江大水后,太湖局根据水利部的统一部署,开始组织编制流域防洪规划。针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和水利工程在防御1999年太湖流域特大洪水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研究和协商,提出了2020年前太湖流域治理的目标、措施和步骤。为加强太湖流域水利建设,2001年年底,国务院批准了《太湖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目前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复。
2006年,在全面总结流域水利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流域实际,太湖局对“十一五”期间的流域工作目标进行了定位,作为长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快速的发展,流域水利事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必须面对严峻的挑战。“十一五”期间,流域水利工作将认真贯彻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把握方向性;充分考虑太湖流域片实际情况,坚持现实性;持续创新和提升太湖局的各项工作,形成特色,体现先进性。认真履行水利工作“两大使命”,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和人水和谐的发展理念,综合考虑流域各省市的发展需求,重点在创新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流域防洪减灾和水资源调控两个能力,保障防洪、供水和生态三个安全等方面取得新成效,以流域机构有效的作为来提高相应的地位。
目前,以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为主体的流域水利规划体系已基本形成,流域综合规划正按水利部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通过加强流域水利规划和规划管理,将更有利于规范和约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促进流域综合管理与综合治理。在流域管理中,太湖局根据流域水资源现状,利用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积极引导流域各地优化饮用水水源地布局,大力发展集中供水,流域各地正积极推进城乡统一的集中供水水源地建设。
2007年无锡供水危机后,太湖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大量流域综合治理对策研究。2008年5月,《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经国务院批复,8月为加快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项目实施,水利部在上海市召开了水利工作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两省一市和太湖局在水源地保护、引江济太、水体监测、蓝藻打捞合作机制、流域水功能区划、污染物总量控制、底泥疏浚、引排工程、河网整治、太湖管理条例等方面的职责和安排。目前,太湖局正会同流域有关省市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大力组织推进总体方案确定的水利工作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太湖局将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部署和水利部的工作安排,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流域水利建设,加强流域综合管理与治理,促进流域协调发展。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抓住机遇,加快流域防洪和水资源调控工程体系建设;二是加强规划和规划管理,完善流域水利规划体系;三是建设现代化管理调度体系;四是强化流域综合管理;五是做好关系民生的流域水利工作;六是进一步加强机构能力建设。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