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峰一水滴三江,珠流万里入南洋。”这是对珠江最真实的写照。奔腾不息的珠江水,千百年来,繁衍了流域内众多民族,孕育了流域古今文明。从古至今,国家对她的治理从未停止过,而真正的开发治理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江河治理、流域防洪、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以及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科学指导 水利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作为珠江的“代言人”——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也于1979年诞生在改革开放前沿广州市。从此珠江水利建设开始挣脱以服务农业为主的局限,深入研究珠江治水规律,迎来了蓬勃发展新时期,极大地支撑和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完善并形成流域综合规划新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部门及流域各省(自治区)对流域的治理开发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各省(自治区)不能统筹协调,出现各自为政局面,珠江陷入混乱无序的开发状况,西、北江没有修建大型控制性工程。珠江委成立后,明确提出“以规划为中心,抓紧开展各项基础工作”的总方针,组织各部门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规划工作。
自1980年起,珠江委就协同各部门,全面展开《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该《规划》基准年是1990年,规划远期水平年为2000年。历经13年,边规划边修改,于1993年5月23日正式获国务院批准,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经国务院批准的流域性大型综合规划。从此珠江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防治水害方面有了总体部署,实施流域管理与水资源管理也有了重要依据。
依据该《规划》开展建设,10多年来流域水利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西北江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大大提高,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生态保护以及建设管理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该《规划》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水利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的指示精神和水利部对该项工作的总体部署,珠江委于2007年上半年开始,组织流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相关单位启动了《珠江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工作,该项工作拟用3年时间完成。此次规划修编的基准年为2005年,近期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规划水平年为2030年。规划期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和完善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和保障、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和流域综合管理四大体系,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07年5月,在《珠江流域综合规划》及今年有关专项规划基础上开展的《珠江流域防洪规划》通过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我国七大流域中第一个通过国务院批复的流域防洪规划。《防洪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采用新资料和新技术,依照“堤库结合、以泄为主、泄蓄兼施”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确定的珠江流域防洪总体布局,是防御珠江流域洪涝灾害和风暴潮灾害的总体部署,也是指导今后流域防洪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在《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基础上,珠江委还先后组织编制了与之相适应的区域规划和各项专题规划,如《澳门附近水域综合治理规划》《保障澳门、珠海供水安全专项规划》《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等。经过近30年的努力,目前已逐步完善并形成了由流域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区域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构成的珠江流域水利规划新体系。这些规划对加强流域宏观管理,促进流域水利建设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为科学治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珠江治理的主要任务就是防洪减灾。珠江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具有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等特性,而洪水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珠江中下游和三角洲地区。珠三角“淹不得、淹不起”。仅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发生过“94·6”“97·6”“98·6”“05·6”等大洪水,损失惨重。
30年来,按照“堤库结合,以泄为主,泄蓄兼施”的治理方针,珠江流域加快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水利工程的抗灾能力逐步增强,重点地区的防洪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北江中下游、南盘江中上游、韩江和东江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
一是加强水利枢纽建设。目前北江建有飞来峡水利枢纽,东江建成新丰江、枫树坝和白盆珠三座大型水库。被列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标志性工程的广西百色、龙滩水利枢纽于2001年相继开工建设,目前百色四台机组已全部并网发电,开始产生效益,而龙滩水利枢纽也于2007年10月成功下闸蓄水。若《珠江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建成,那么流域防洪将会得到完善,珠江流域防洪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二是加强江海堤防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建有重要堤围北江大堤、南宁防洪堤、梧州河西防洪堤、柳州防洪堤、珠江三角洲五大堤围等。现已基本完成广州、南宁、柳州、梧州等国家重点防洪城市以及海口南渡江堤防、韩江干流梅州大堤、潮州南北堤的达标建设。广东北江大堤、珠江三角洲五大联围,惠州大堤和东莞大堤,广东汕头大围、深圳西部海堤、珠海西区海堤、白蕉联围,云南南盘江干堤,广西贵港、桂林等城市堤防工程,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海堤以及海南海口海堤等正在抓紧建设。据2005年统计,目前已有江海堤防5800多段,长22783公里。已建成各类水库15100多座,其中大型84座,中型654座,小型14400余座。已建各类水闸8500余座,其中大型水闸123座,中型水闸597座。
三是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因多年积累,珠江流域现有各类型病险水库近5000座,虽不断除险加固,但病险数量仍然较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十五”期间,珠江流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专项规划》的广西、广东、海南等省(自治区)的15座大型、119座中型和82座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基本得到加固。至2005年年底,基本完成包括被列入第一批、第二批《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专项规划》内的17座大型、198座重点中型和5729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自2008年开始,按照《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统一安排以及水利部的统一部署,珠江委正组织开展流域内被列入该《专项规划》的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
四是注重防洪减灾非工程体系建设。目前已编制了广州、南宁、梧州、柳州、海口、桂林、汕头、北海等重点防洪城市防洪预案和水库调度方案,积极开展防汛指挥系统建设。2006年珠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成立,是我国第一个实行防汛抗旱统一管理的流域性指挥部,在流域防汛抗旱方面积极发挥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作用,大力推进“两个转变”,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构建了良好平台。
五是加强河口治理。珠江委成立后,主要负责对珠江河口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加强管理。1999年9月24日《珠江河口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成为全国第一个河口地区管理办法,加强了珠江河口及其整治开发活动的管理,有利于发挥河口综合效益。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磨刀门为试点,珠江委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口门整治的规划编制工作,先后完成了《磨刀门口门治理开发工程规划报告》《伶仃洋治导线规划报告》《黄茅海及鸡啼门治理规划报告》《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等。在治理方面,重点开展了珠江河口磨刀门水道、洪奇门与横门交汇口的清淤疏浚和控导工程建设,珠江口门整治得到加强。至2005年年底,已完成河道疏浚12.91公里,疏浚工程998万立方米,修筑导流堤2.75公里,填筑石方12.97万立方米。
多年建设,使得流域防汛抗洪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在防御如“94·6”“98·6”“05·6”等大洪水中,这些防洪工程发挥了巨大综合效益。
——水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有新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珠江流域各级水利部门贯彻“转轨变型、全面服务”的工作方针,城乡供水、农田灌溉等事业发展迅速。目前,流域已建成云南柴石滩水库、贵州王二河水库、广西北海引水、广西桂林西城区供水、海南大隆、福建湄洲湾供水等一批水源工程,启动了“润滇”一期工程、“滋黔”工程以及广东潮州水利枢纽、连南板洞水库等工程建设,解决了云南、贵州、广西贫困山区大部分农村饮水困难,安排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以及海南的大型灌区改造和节水示范工程。珠江流域先后兴建、扩建了东深供水、珠海对澳门供水等工程,保障了对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和港澳地区的供水,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据2005年统计,珠江已建蓄水工程131212座,总库容99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611亿立方米,流域总供水能力达937亿立方米,城市供水能力450.31亿立方米,乡镇供水能力12.36亿立方米,水利工程灌溉耕地473.3万亩,解决了边远山区2300万人的饮水困难。
——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新成效。在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因人为和自然造成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据2000年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统计,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6.27万平方公里,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14.2%。
1998年以来,珠江流域先后实施了国债水土保持项目、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立起小流域经济及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截至2007年年底,累计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万平方公里,使治理区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明显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2003年,国务院批准在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简称“珠治试点工程”。截至2006年,共完成工程投资16488.5万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3.5平方公里。
此外,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自2004年下半年起,珠江委加强了对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大大提高了各地区和各开发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了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使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
团结治水 水资源管理形成新机制
面对新时期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使命,珠江委勇敢担负起历史重任,进行一系列大胆探索和实践,在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新的水资源管理机制也逐渐形成。
——“泛珠”协作搭建水利发展新平台。珠江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角度出发,积极推进区域水利协作。2004年5月,由珠江委牵头,顺利召开了第一届“泛珠三角”区域水利协作会议,提出了建设“安澜的珠江、生态的珠江、绿色的珠江”的奋斗目标。2005年8月召开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水利协作会议,积极促进珠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成立,使“泛珠三角”区域水利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后,2006年、2007年相继召开第三届、第四届协作会议,每一次就流域内一个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符合珠江实际,对加快“泛珠三角”区域水利合作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是区域间加强合作、团结治水和科学治水的纽带。
——流域水量调度开辟珠江治水史新篇章。近几年来,珠江河口“咸魔”肆虐,珠江三角洲和澳门1500万人遭遇饮水危机。面对严峻的供水形势,国家防总和水利部统一部署,珠江流域先后成功组织实施了2005年、2006年、2006—2007年、2007—2008年枯季珠江水量统一调度工作,有效保障了珠江三角洲及澳门地区枯水期供水安全,获得巨大成功,取得了显著的政治、经济、社会效益。推动了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谱写了流域治水史上的新篇章。众多媒体高度评价,称赞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是团结治水、科学治水的生动体现和成功典范。
——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新格局基本形成。自水法颁布以来,珠江委加大了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水力度。以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为重点,推进流域与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水轨道并取得初步成效。近年来,珠江委以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温排水控制、建立水资源保护协作机制、水功能区管理为突破口,切实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水行政管理能力明显提高。2007年牵头成立了黔桂跨省(自治区)河流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随后又联合流域各省(自治区)共同签署《珠江流域跨省河流水事工作规约》,推动各省(自治区)在深化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积极合作。还成立了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完成珠江流域突发性水污染应急机制和预案编制工作,形成了较完整的水质监测体系,水源污染得到初步治理和控制。逐步形成了以流域、区域相结合,行业部门协作,联合防污,依法治水为特点的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新模式。
大胆尝试 为自身能力建设注入新活力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于1979年成立的珠江委,主要负责珠江流域片的水资源规划、协调、监督和管理职责。在广州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走过了非常不平凡的30年。刚成立时,珠江委人员主要依靠从长江委、黄委两大流域机构抽调组成,专业单一。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珠江委也从弱到强,逐渐发展壮大。
珠江委经历了1990年、1994年、2000年三次“三定”,于2002年由中央编办明确珠江委作为水利部的派出机构,代部行使所在珠江流域内的水行政主管职责,为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珠江委作为流域机构的身份和地位进一步明确。2004年,委机关工作人员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紧接着委属事业单位展开全员聘用制度改革,改革力度逐渐加大,目前已基本完成;委属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改革。所有这些举措使得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2004年,委综合办公大楼、防汛指挥系统、里水科研实验基地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珠江委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流域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水法确立了流域机构的法律和行政地位,珠江委的作用日益明显。自2005年起,珠江委大胆尝试,勇于实践,与后来成立的珠江防总相继组织实施了四次流域水量统一调度工作,大大增强了珠江委在流域内的威望,进一步确定了珠江委在流域内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珠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成立后,珠江委协调、管理流域防汛和抗旱工作的手段大大增强。
30年来,珠江委始终牢记使命,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如今已成为一个有实力、有影响、有作为的流域机构,为珠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流域规划、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科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目前拥有职工近1800人,其中博士46人,硕士180人;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集规划、勘测、设计、科研和咨询等于一身;累计获得各类奖项170多项;持有国家颁发的各类甲级证书。同时还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合作20多项,已与日本、法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联系。
找准抓手 推动科学发展迎接挑战
纵观珠江水利建设30年,始终坚持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团结治水,逐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防汛抗旱、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今后获取更大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目前珠江流域仍然存在防洪标准偏低、能力偏弱,水污染形势严峻、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调控能力低、局部缺水严重,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严重威胁着珠江的健康生命,“建设绿色珠江”面临着严峻挑战。
30年发展,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深化水利改革,必须不断丰富和完善治水思路,必须树立有作为思想,必须创新管理模式。当前,全党全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央拉动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珠江水利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珠江委及时抓住机遇,积极搭建“建设绿色珠江”总体框架,理清思路,找寻流域管理新模式,促进流域科学发展,努力服务流域各省(自治区),努力争创流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把学习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和具体化。及时贯彻落实水利部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部署珠江流域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积极贯彻水利部建设民生水利的工作思路,围绕这一思路,未来珠江流域将着重提高规划成果质量和完善规划体系,加快珠江委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科技项目实用性和针对性等。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拥有强有力的抓手和平台。当前,珠江流域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珠江三角洲和澳门地区水资源短缺,这大大阻碍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成功实施了四次水量调度,暂时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矛盾,但耗时、耗力。应急不是长久之计,建立长效机制才是根本之道。“软硬兼施”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利抓手,是根本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不二选择。“一软”指的是制订出台“珠江水量调度条例”。该“条例”制订出台,有利于强化流域机构水行政职能地位,有利于规范水事行为,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目前珠江委正积极开展此项工作,“条例”初稿已上报水利部。“一硬”是指兴建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该水利枢纽综合效益显著,不仅可大大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在珠江三角洲和澳门地区遭遇咸潮影响导致饮水危机时,可在短时间内调配水资源保障饮水安全,省时、省力,保障率大大提高。而在下游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也能及时调控下泄水量应对危机。此外,对于改善下游航运、水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