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当好代言人 维护海河健康生命
——海河水利发展综述


2008-12-12

  1980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在天津成立。

  此后,海委紧紧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几代海委人不懈拼搏奋进,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当好海河代言人,有力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锐意改革
  海河水利事业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对海河治理与开发给予了极大关注,加大投入力度,为海河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海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发展思路,变革管理方式,推动海河水利事业发展。经过流域上下的共同努力,海河水利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流域治水思路发生重大转变。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不断完善,海委逐步明确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为第一要务,把工作重心由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转移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上来。针对流域存在的水问题,提出了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为主线,建设流域城乡供水、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防洪减灾、综合管理水利保障体系的工作思路,并将其作为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主体内容,作为海河流域水利事业长期的指导思想。

  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目前,海河流域包括引黄工程在内,年总供水能力达到496亿立方米。通过实施《21世纪初期(2001—2005)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累计向北京市集中输水3.4亿立方米,保护并改善了官厅、密云水库水质;实施了6次引黄济津应急调水,累计调引黄河水45.67亿立方米;1983年建成的引滦入津工程,25年来共向天津供水178.62亿立方米;确保了北京、天津的供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及节水示范建设得到较大发展,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500万亩。稳步开展饮水解困工作,解决了13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正在加紧建设的南水北调骨干工程及配套工程,将大幅度提高海河流域供水保障能力。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深入推进。通过多年不懈努力,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90万公顷,改善了官厅、密云、潘家口水库上游和太行山区的生态与环境。近年,海委先后组织实施了引岳济淀、引岳济港、引岳济衡生态调水工程和引黄济淀应急生态补水工程,挽救了濒临干涸的华北明珠白洋淀、南大港和衡水湖。流域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73%。城市河湖的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防洪体系进一步完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次规划,两次大规模治理,海河流域先后修建大、中、小型水库1991座,其中山区大型水库31座;修筑Ⅰ、Ⅱ级骨干堤防3535公里,扩建、新辟骨干行洪河道50余条;对28个行蓄滞洪区进行了初步治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8大水后,海河流域掀起第三次大规模治理高潮,以堤防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的水利建设步伐加快,防洪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近年来,非工程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启动了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试点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专业抢险队伍建设,成立了海河防汛抗旱指挥部,防洪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综合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基本形成了由流域综合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等基础规划和水利发展规划组成的流域规划体系。稳步推进流域水利立法工作,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行政许可、政务公开等制度,加强水行政执法和水事纠纷调处,维护了流域水事秩序的稳定。初步建立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签署了《海河流域水协作宣言》,初步建立了流域水事协商机制。流域水利信息化建设迈出较大步伐,信息共享程度明显提高。大力推进水利科技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

  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多年来,海委党组注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公务员队伍、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保障机制不断创新完善,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海委广大干部职工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为海委树立了良好形象,赢得了广泛赞誉。

  深化改革
  建设海河流域水利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海河流域水利事业成就令人瞩目。深化改革,海河水利面临新形势的挑战。

  海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流域水利必须结合流域管理、行政区域管理和经济区域管理统筹考虑资源配置,发挥更有力的支撑保障作用。然而,随着流域水资源形势的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水利综合管理水平不高等制约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优化配置有限的水资源,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海河水利事业具有更加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在海河流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流域水利保障体系建设。

  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安全高效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今后一个时期,海河流域将逐步形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与流域内骨干河道组成的“二纵六横”水资源配置格局。在深入研究、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提出南水北调通水后流域多水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优化配置和调度的实施方案。海委将编制完成流域省际取水总量控制方案和主要省际河流水量分配方案,明晰初始水权,提出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建议,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编制应急预案,保证京津等特大城市供水安全。

  维护河流健康,构建清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保障体系。在流域上游以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主体,保护好官厅、密云、潘家口、大黑汀、岗南等京津重要水源地。在流域中游建设以湖泊(湿地)为点、河道(渠)为线、地下水为面的水生态修复系统,保证白洋淀、衡水湖等重要湿地生态用水,力保滦河、北运河、漳卫南运河等河道不断流,制定保持干涸河道湿润标准,保持平原主要河道湿润,划定地下水功能区,加强实施监测,提出压采方案,有效保护地下水。在流域下游构建以滨海湿地和入海河口为中心的生态恢复区。加强水功能区管理,确定主要河段的纳污能力,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山区、平原、城市并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实施洪水管理,构建人水和谐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蓄滞洪区建设为重点,提高骨干防洪工程和重点区域的防洪能力。在《海河流域防洪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完成岳城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尽快解决28处蓄滞洪区350万人的安全避险问题;推进中下游河道治理,争取卫运河、大清河中下游治理等项目尽快立项,争取海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等河口清淤的长期投入,保障滨海地区的稳定发展。加强洪水管理,完成各主要河系的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推进雨洪资源利用试点并向全流域推广。

  加强综合管理,构建有序可行的水管理能力保障体系。健全流域立法、执法、普法相结合的水法规体系,构建以初始水权分配、水功能区管理、洪水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完善以流域综合规划为主的规划体系。建立新型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高效的协商机制。积极调处和预防水事纠纷。完善水利应急机制,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加快科研创新和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职工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委系统自身能力素质。

  从初创到发展,从创新到跨越,海委走过了28年艰苦创业的历程。回首过去,海河水利人洒下耕耘的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展望未来,海河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蓝图,等待着海河水利人去一一实现。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6日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