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大河徜徉起波澜
——黄河治理开发30年探索


2008-12-12

  一曲阿宝的信天游让人眼前浮现出中国北方腹地苍凉寥廓的大地。由黄土堆积起的高原,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从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直写到了今天。

  如果没有黄河从这里流过,中华民族的根将不知道落脚何方;如果没有黄河水的浇灌,中华文明的幼苗不知何以成长为雄踞一方、华冠天下的森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穿越历史时空隧道之时,黄河的角色却不仅仅限于母亲河,她以沧海变桑田的伟力,为璀璨的中华文明铺下产床,同时,也为后世子孙出了一道至今仍需面对的世界性难题——防洪。

  黄河令人崇拜,又令人生畏。她送来了下游赖以生存的水,又带来让中国人为之忧虑几千年的沙。走过黄土高原、滋养了中华之根、塑造了华北平原的黄河,也因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含沙量而造就了下游绵延八百公里的“悬河”——一条上宽下窄、高悬于平原大地之上的洪灾之源。这种世界大江大河中仅有的河流形态,加上善淤、善决、善徙的河道特性,使黄河成为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也成为多少代中国人时时不敢有丝毫漠视与懈怠的课题,因为她给我们的伤痛曾经太过于频繁,也太过于深刻。

  因黄河下游早已形成了上宽下窄的河道与堤防,平均每年数亿吨的淤积量、10厘米的抬升速度,就会造成一种可怕的后果:河床抬高,主流摆动,堤防决口,水沙俱下,甚或泛滥改道。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洪水,泛滥造成的毁灭性破坏与不可修复的生态灾难,是其他河流洪水不可比拟的。这种洪灾对于人口稠密、社会日益发展的下游两岸地区而言,是绝难承受的。因此,防御洪水无论过去、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黄河的首要问题。面对洪水泛滥下游发生改道的可能性,稳定延长现有河道使用期、保障两岸堤防安全是历代治河者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甚至举全国之力以事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一直是中国人的美好愿望。从远古时期传说中的大禹开始,历朝历代为了根除黄河水害,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治河实践。1946年,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理黄河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总结回顾此前人民治理黄河30多年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后,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按照中央治水新思路,一步步探索新时期的治黄方略,开创了治黄事业的又一个新篇章。

  治河代有新壮观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黄河下游先后进行了三次大修堤,并实施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开展了河道整治工程,相继修建了三门峡、陆浑、故县和小浪底等干支流水库工程;开辟了东平湖、北金堤等分滞洪区,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与此同时,防汛队伍组织、防汛指挥调度方案、水文水情测报预报、防汛通信系统等非工程防洪措施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依靠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防洪措施,加上沿河军民、黄河职工的努力防守与抗洪抢险,实现了黄河岁岁安澜、伏秋大汛60多年不决口的历史奇迹,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局面,有力地保障了下游黄淮海大平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国家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此外,黄河上特有的防凌减灾效益也十分突出。小浪底水库建成运用后,与三门峡水库联合运用,黄河下游的凌汛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刘家峡、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对于减轻宁蒙河段凌汛威胁发挥了很大作用。

  我国北方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域,水资源异常紧缺,黄河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流域广大地区的供水重任。30年来,黄河流域灌溉事业快速发展,宁、蒙、汾、渭等老灌区通过恢复、整修和改建,逐步完善。青铜峡、三盛公等大型水利枢纽的修建,结束了无坝引水的历史。高扬程电力提水灌溉的发展,有效缓解了黄土高原沿河地区干旱缺水问题。在黄河下游,建设虹吸工程,修建引黄涵闸,引黄灌溉突飞猛进,生态效益凸现。如甘肃省景泰川提灌工程的建成,使茫茫荒滩逐步成为万顷良田,灌区内条田成方,绿树成行,形成了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生态系统开始转向良性循环。

  黄河还成为沿河50多座大中城市、晋陕宁蒙地区能源基地和中原、胜利油田的水源保障。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委按照国家的部署,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先后多次实施了引黄济津、引黄济青、引黄济淀等跨流域调水,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0年间,黄河水力资源得到高度开发。截至2005年年底,黄河干流已建、在建水电站25座,装机总容量达1724.54万千瓦。据2004年统计,黄河干流水电站已累计发电4544亿千瓦时,直接发电效益达2000多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流域经济的发展。

  治河先治沙,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是黄河治理的一项关键措施。从成立初期的小流域治理,到采用水坠坝、定向爆破筑坝、机修梯田等新的水土保持措施,从农户承包小流域综合治理,到引入使用权拍卖、租赁、股份制合作等多种经济形式,从以“退耕还林”为标志的生态工程建设,到重点建设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基本上形成了以基本农田建设、植被建设、沟道工程建设为主的三大治理措施体系。

  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农村的基础条件,提高了环境人口容量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林草覆盖率,控制了治理区的水土流失,促进了生态与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进步。

  目前,黄河水利委员会已进一步掌握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规律,逐步界定了多沙粗沙来源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明确了集中力量治理多沙粗沙来源区的重点治理方向,明确了大力开展以沟道坝系工程建设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泥沙处理与利用取得重大突破。从20世纪50年代的“蓄水拦沙”,到60年代通过三门峡工程的实践提出的“上拦下排”;从80年代提出“拦”“用”“调”“排”四字治理方针,到90年代将“拦、排、放、调、挖”作为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的方略,黄河泥沙的处理和利用取得了重大突破。

  黄河中游地区的多沙支流治理得到了加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选择无定河、黄甫川、三川河等多沙支流作为黄河多沙支流的治理重点,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为拦截粗泥沙实施的小北干流放淤工程,2004年7—8月共进行了6轮放淤试验,累计淤积粗泥沙437.8万吨。2005年对弯道溢流堰进行成功调度,实现了“淤粗排细”的目标。

  引黄放淤改土,既为处理泥沙找到了出路,又充分利用黄河泥沙肥分高的条件,将沙荒盐碱地改造为良田。淤背固堤,也是黄河泥沙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利用吸泥船、渣浆泵等机械抽沙放淤,输沙距离可达15公里以上。特别是2003年开展的黄河标准化堤防一期建设,两年间就完成放淤固堤土方1亿多立方米。

  从2002年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调水调沙试验与生产运行。经过连续7年的实践,大量泥沙被送入大海,下游河道主河槽得到全面冲刷,河道过流能力明显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后,黄河下游频繁断流,严重影响了沿河城乡人民生活,使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下游河道泄洪能力降低,生态系统趋于恶化,河口三角洲生态系统遭受破坏。针对黄河出现的这一新的重大问题,1999年3月,根据国务院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全河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量统一调度,通过采取得力措施,优化配置水资源,精心调度管理,在黄河来水严重偏枯的情况下,确保了沿黄城乡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基本保证了流域内经济用水,连续九年实现了全年不断流,初步扭转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连年断流的不利局面。

  进入新世纪,黄委按照国家授权进一步加强黄河水量统一调度,连续实现黄河不断流,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初步遏制了超计划用水,促进了节约用水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河流生态用水的增加,初步遏制了下游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与环境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黄河极为特殊的流域特性和历史地位,决定了黄河必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基本框架下,建立一套符合黄河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尤其是世纪之交,黄河存在的重大突出问题日益暴露,急需出台一部“黄河法”,详细规范黄河治理开发及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为。

  由于立法程序复杂,“黄河法”推进颁发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为此,黄河水利委员会从2003年开始,组织起草了《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条例》。2006年7月5日,国务院第14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黄河水量调度条例(草案)》,8月1日,《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正式颁布施行。这是从国家层面第一次为黄河专门制定并出台的行政法规,也是国家关于大江大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颁布施行,为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也使黄河水资源的管理与调度纳入更为明确的法律轨道。

  以水利部第21号令正式颁布实施的《黄河河口管理办法》,则为黄河河口治理开发提供了可操作性较强的法律依据,也是黄河治理开发中第一部专门的部颁规章。

  与此同时,黄河水利委员会先后颁布实施了《黄河水文管理办法》《黄河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黄河重大水污染事件报告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山东省颁布实施了《山东省黄河防汛条例》《山东省黄河工程管理办法》。“河南省黄河工程管理条例”“河南省黄河防汛条例”已列入河南省人大的立法计划。这些水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为黄河的水行政管理和水行政执法提供了依据。

  在推进立法体系建设的同时,黄河水利委员会也把建立水行政执法体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黄委各级水政监察队伍紧紧围绕黄河治理开发中心工作,以打击破坏水利设施、查处非法围垦河道和河道内违法设置行洪障碍为执法重点,及时制止和查处了滩区片林种植、下游浮桥建设、乱采铁砂等一大批水事违法案件,为黄河水利事业和流域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和谐发展提供了保障。

  改革开放30年,为治黄事业走向世界铺就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康庄大道。黄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利用外资治理黄河,范围涉及防洪工程、水土保持、水力发电、水环境治理、扶贫开发诸多领域,还包含了技术援助、能力建设、机构支持、人员培训、模型研究、合作开发等科研合作项目。一大批水利重点项目都大量使用了外资,如:黄河下游防洪项目、小浪底水利枢纽、万家寨水利枢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治理利用外资金额超过了6亿美元,若把小浪底利用世界银行的额度算在内,利用外资的额度超过了20亿美元。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建设模式,被世界银行誉为发展中国家合作项目的典范。该工程的轮廓设计由中国与美国柏克德公司合作进行,工程建设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施工进行国际招标。小浪底工程开工后,施工区内聚集了包括5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多名外国人在内的万余名建设者,走出了一条与国际工程全面接轨的工程建设管理道路。

  目前,黄河水利委员会与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流域管理机构、科研单位、咨询公司、培训机构等相关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与荷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丹麦、挪威等国水利界有着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与欧盟、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及国际水利界较为活跃的非政府组织如全球水伙伴、世界水理事会、世界气象及水对话组织、国际水资源研究所等有着良好的交往与合作,在国际平台上共同探讨水资源一体化管理问题及如何在流域实施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案例,同时为黄河治理开发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设备、管理经验。

  进入21世纪,黄河水利委员会成功举办了三届“黄河国际论坛”,创建了新的国际水利对话平台,为中外水利同仁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也为黄河人创立了一个吸收国内外先进治河经验和技术的窗口。

  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水利委员会就被国家明确为流域性机构,负责统筹全流域的治理开发。到上世纪90年代,根据国家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行政管理范围扩展到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西北内陆河流域,对黑河流域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从黄河防汛总指挥部的构建,到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的运行,管理体制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经过几十年发展,黄委科研力量逐步形成了包括防汛、工程建设管理、水土保持、水文、水政、水资源保护、规划设计、科学研究等专业门类。有效运转的组织机构,肩负使命的科技队伍和艰苦奋斗的职工队伍,共同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现代化管理的提速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化蝶振翅向长空

  黄河治理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黄思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期的实践中,一代代科学家和黄河科技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治河道路,在实践中深化对黄河客观规律的认识,先后提出“宽河固堤”“蓄水拦沙”“除害兴利”“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等一系列治河方略,引导了各个时期黄河事业的发展和跨越。

  改革开放以后,治河思路进一步在实践中发展,1990年12月修订完成《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报告》,提出在治黄实践中要考虑除害与兴利、近期与远景紧密结合,采取“拦、调、排、放,综合治理”的方略,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使水沙在上中下游都有利于生产。1999年的《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提出在防洪减淤方面,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策,控制洪水;以“拦、排、放、调、挖”等综合治理措施,处理和利用泥沙。水资源利用及保护方面,提出了“开源节流保护并举,以节流为主”的基本思路。水土保持方面实行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综合措施,注重治沟骨干工程建设。2002年7月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是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结合黄河实际和多年研究总结的成果完成的,被视为今后一段时期治理黄河重大举措的总概括。规划更加适用于多年来治黄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反映了治黄的科技水平和国家对黄河治理开发的要求。

  但是,现实仍然告诫我们,问题并不是不变的,思路也必须随着变化而变,才能跟上治理的步伐。进入90年代,随着沿黄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下游河道频繁断流、河槽萎缩严重、水污染加剧,对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黄河面临的问题究竟有没有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2001年6月12日,水利部部长汪恕诚针对黄河存在的几个问题,经过审慎的思考,在黄委干部大会上提出了“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治黄具体目标。

  依据《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提出的战略思想,黄河水利委员会以科学发展观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为指导,在力求实现治黄“四个不”目标的进程中,从建设“三条黄河”(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发轫,继而又进行具有开创性的调水调沙试验,构建控制黄河粗泥沙的“三道防线”,精细调度水资源,大规模建设下游标准化堤防,在谋求黄河长治久安的探索之路上,步步挺进,逐渐形成了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终极目标的治黄方略新框架。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新的治河理念,也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长期研究与实践的结晶,其精髓就是要维持黄河的生命功能,包括水资源总量、洪水造床能力、水流挟沙能力、水量自净能力、河道生态维护能力等方面。唯其如此,黄河才能为全流域及其下游沿黄地区庞大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提供持续支撑,这将成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长期奋斗的最高目标。

  黄河的生命是否健康有四个主要衡量标志——“堤防不决口”:一靠水库和堤防等控制性工程对洪水的约束,二靠河流自身排泄洪水的功能;“河道不断流”:保障沿黄居民饮水安全,保障河流生态用水的需要,保障一定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供给能力;“污染不超标”:黄河的水质必须持续满足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基本功能要求;“河床不抬高”:通过综合措施解决泥沙问题,在上中游拦减入黄泥沙,在中下游通过人工调控水沙关系,实现河床不淤积,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延长现行河道的生命力。

  一个终极目标,四项主要标志,再加上黄委党组提出的九条具体治理途径,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三条黄河”技术手段,共同组成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理论框架。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黄委近年来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这条背负重任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

  20世纪90年代,黄河下游连年断流。面对流域来水持续偏枯的严峻局面,黄委综合运用行政、工程、法律、经济、技术等措施,强化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科学调度,确保了黄河连续九年不断流。

  2002年至2008年,黄委连续实施了八次黄河调水调沙,探索了三种不同的调水调沙模式,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最小行洪能力已由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了3810立方米每秒,河底高程平均下降了1.5米。多次在小浪底水库成功塑造了人工异重流,并实现排沙出库,减少小浪底水库的泥沙淤积。上述实践逐步深化了对河道、水库水沙运动规律的认识。

  为了推进黄河泥沙的治理,黄委积极构建拦截黄河粗泥沙的三道防线。小浪底水库的建成使用,黄土高原1.88万平方公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界定和小北干流河段660平方公里的广阔河道,为拦截进入下游河道粗泥沙提供了重要条件。利用这些条件,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了三道防线拦截治理黄河粗泥沙的战略构架,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先粗后细”,黄河小北干流放淤“淤粗排细”,小浪底水库“拦粗泄细”。三道防线,承前启后,互为联系,相互作用,构成多举措控制黄河粗泥沙的立体防御系统。这一系统的构建,将使黄河泥沙治理的措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河的启迪

  黄河的洪水、泥沙、悬河、水土流失,上千年来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地球上几乎所有关于江河的难题都能在黄河上寻到痕迹。黄河的治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道世界级的课题。三十年的治河艰辛和荣光告诉了黄河人,黄河治理与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将随着历史的步伐而不断前进,需要一代又一代治黄人的付出和努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黄河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必须遵循黄河的自然规律,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坚持系统性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实现人与河流和谐相处。

  进入21世纪,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治黄的决策者们结合黄河的实际提出,科学发展观在河流水利上的实践,就是要充分考虑河流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在统筹考虑生态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关系的同时,大力推行节水措施,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河流相和谐,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适应。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一定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坚持以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对黄河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提升,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了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阶段新目标,即实现“四个转向”:把黄河洪水泥沙管理的重点转向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把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的重点转向实现黄河功能性不断流,把水资源保护的重点转向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和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把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的重点转向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这是治理黄河的又一次起程号角,这也是在黄河上尽快实现人水和谐、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

  黄河三十年,见证着一个伟大民族的蓬勃张力,阅尽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变迁,同时也留下了无法用数字计算的情感与心智。几十年间,古老的黄河岸边今人循着老人的思绪,黑发人沿着白发人的足迹,不断地跋涉,不断地思索,不断地奉献,曾经并继续为擎起母亲河上空的一片蓝天而穷经皓首,毕其心力,虽然他们的大多数并未留下闪烁的名字,并未发生过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6日

作者: 王红育 通讯员 张焯文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