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流域:继往开来永铸辉煌
|
——记长江水利事业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
2008-12-12
|
30年是一段创业的道路,30年是一段难忘的征途。30年是一段成功的履历,30年是一个欣慰的祝福。3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回头望,改革开放30年,是新中国长江水利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30年,是长江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创造宝贵经验的30年。
回顾改革开放30年长江水利建设取得的辉煌成绩,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众所周知,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长江流域涉及我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占国土面积的1/5,生产了全国1/3的粮食,创造了全国1/3的GDP,养育了全国1/3的人口,蕴藏着我国1/3的水资源和3/5的水能资源,拥有我国1/2的内河航运里程,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实施能源战略的主要基地、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和改善我国北方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支撑点,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有力支撑和保障了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丰硕成果
长江在旧中国曾经是一条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的大江,千百年来曾经给人民带来过巨大的灾难。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后的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被批准成立,从此开启了长江治理开发和管理的新纪元。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长江委肩负历史的重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水利部的直接领导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铸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丰碑,谱写了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壮丽篇章。
——治江三阶段任务基本完成,长江防洪体系初步建立。30年来,围绕以防洪为中心的治江三阶段目标,按照“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和“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原则,开展了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建设,建成了三峡、丹江口、隔河岩等一大批干流和重要支流控制性水库,加强了分蓄洪区建设,对长江中下游1400余处圩垸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恢复水面面积2900平方公里,实现了千百年来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的历史性转变,初步形成了堤防、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配套的流域综合防洪体系。长江重要堤防全线达到防御设计洪水标准,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流域防洪保安能力显著提高。
——三峡、南水北调等工程付诸实施,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三峡等一大批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建成,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金沙江干流梯级水电开发逐步推进;南水北调中、东线工程按计划开工建设,我国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初步形成;长江干支流通航能力不断增强,黄金水道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初步统计,流域已建水库4.6万座,总库容2200亿立方米,建成地表水蓄、引、提、调水工程约522万座,实际供水能力2045亿立方米;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2500多座,装机容量70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3000多亿千瓦时,总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为改革开放以前的6倍多;长江水系通航里程近7万公里,约占全国的50%。流域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基本形成,水资源开发程度和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有力支撑和保障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水资源保护与水土保持不断加强,流域优良生态得到维护。水资源保护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以保障流域饮水安全为重点,初步建立了覆盖流域地表水体的水质监测站网体系,按水功能区划提出了国内首个纳污能力核算成果——《三峡库区水域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加大了水污染防治力度,长江水质总体良好,2007年优于Ⅲ类水质标准河长达到66.7%。成功实施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初步建成了三峡库区、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嘉陵江流域、金沙江下游、洞庭湖水系等重要支流和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本底数据库,加强了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设,水土流失面积首次实现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积极开展水生态修复并取得成效,成功实施了武汉江湖连通等工程。
——依法治江深入推进,流域水行政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实施,流域管理机构法律地位得以明确,水行政管理职能得到加强,各项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在1990年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的基础上,启动了新一轮流域规划修编工作,完成了《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等一大批事关治江全局的规划,强化了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行统一规划制度和采砂许可制度,禁采成效明显,开采局面可控,非法采砂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初步实现长江河道采砂依法、科学、有序管理。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实施了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制度、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等制度,查处了一批水事案件,对武汉外滩花园违章建设项目依法进行了拆除,首次对国家大型水电企业安康发电厂非法取水实施水行政处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功调处了鄂豫两省丹江荆紫关等一系列省际河段水事纠纷,促进了社会和谐。健全了流域水政监察队伍,积极推行综合执法试点,流域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得到加强。
这是一段见证长江由泛滥到安澜、流域人民由贫穷到小康的发展史,这是一段艰苦创业、严谨求实、团结奉献、敢为人先的奋斗史,这是一段人才辈出、成果丰硕的创新史。我们为30年来所取得的骄人业绩而由衷地感到自豪。
治江经验
在30年波澜壮阔的实践中,治江工作积累和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必须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治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治江工作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工作,必须优先考虑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需求,确保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确保治江成果惠及全流域。
二是必须坚持可持续利用,这是治江工作的基本目标。水资源是一种短缺资源,必须加强节约与保护,通过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满足各类用水需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这是治江工作的根本方法。流域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千差万别,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也不一样,必须努力做到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近期与长远结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实现各方利益的互惠共赢。
四是必须坚持依法管水,这是治江工作的必然要求。处理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强防洪减灾,统筹开发与保护,协调城乡、流域与区域水利发展等等,都必须以法律为准绳,真正把流域水事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
五是必须坚持科学治江,这是治江工作的重要基础。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必须不断强化科技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用现代的治水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指导和支撑治江事业。
六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治江工作的主要动力。要解决好日趋复杂的水问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广泛吸纳各方智慧和先进技术。
面临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指导下,新时期治江工作更加注重生态与环境保护,坚持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开启了“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的新征程。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治江工作既面临着新机遇、新条件,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新问题。
一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展开,对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也对治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是长江水文情势发生了新变化。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进入本世纪以来,长江流域水旱频仍。特别是2006年主汛期流域内基本上没有出现较大的洪水,长江干流主要站出现历史同期最低水位,洞庭三口河系部分河道断流长达300天,长江口咸潮影响加重。
三是长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新挑战。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只有18%左右,水能资源开发率不到27%,既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又面临着移民增多、河流形态变化、生物多样性退化、地质灾害增加、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局部地区水电的无序和过度开发,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四是科学治江、和谐发展遭遇新考验。目前,流域已建、在建的一系列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在发挥各自效益的同时,累积影响日渐显露,必将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多方面的长期影响。同时,长江巨大洪水来量与中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洪涝灾害仍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长江流域湖泊面积减少,天然湿地萎缩,大多数湖泊、干流沿岸城市水域以及部分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日益突出。这些都是对治江事业的严峻考验。
五是流域水资源管理面临新课题。水法明确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确立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但是,目前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还遇到不少矛盾,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尚待完善,流域机构全面落实法律法规授权的职能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
艰巨任务
改革未有穷期,事业永无止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江水利人深深体会到:新时期的治江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要求更高、任务更重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紧密联系治江实际,更加坚定地贯彻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新时期治江思路,努力实现重点工作新突破,开创治江工作新局面。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开发与保护统筹,生态与发展协调,努力实现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新突破。继续加强堤防建设,大力推进分蓄洪区建设,加快实施长江中下游干流14个重点河段、汉江等主要支流及上游主要城市城区段河道的整治,着力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不断优化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水库群联合调度,稳步推进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试点,保障长江防洪安全。以源头生态脆弱区、水电开发集中区、重要水源区、中下游洪泛区、两湖及河口地区为重点,统筹好流域治理开发保护的总体布局,把握好开发利用的底线和红线,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确保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最小,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把生态与环境保护列为长江治理开发的重要目标,将生态保护理念运用到流域规划、水行政管理和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运行管理上来,并以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保障长江生态安全。
——强化规划指导与约束,落实和完善法律法规,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流域管理的新突破。以《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修编为契机,大力推进流域综合规划、专业规划和区域规划,着力构建和完善规划体系,坚决扭转一些地方对水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的混乱局面。全面贯彻落实现有水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流域水法规体系建设,切实强化水资源、水能资源、水域岸线、水工程建设运行等管理。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积极探索流域综合管理改革,努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流域实际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跨地区跨部门协调机制和各方参与、民主协商、共同决策、分工负责的议事决策机制与权威高效的执行机制。
——加快完善监测保障体系,着力破解治江关键技术,大力推进数字流域建设,努力实现科技支撑的新突破。加快推进水文测站建设,不断完善水文监测站网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流域的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土保持监测及河道原型观测综合监测体系。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加强对健康长江指标体系、江湖关系演变、流域排污权管理制度、流域生态用水定量、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叠加和累进影响及联合优化调度等关键技术研究,不断破解难题。继续推进电子政务系统、长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系统、长江中下游河道交互式三维可视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加快长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控能力建设,加大全委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推进长江委数据中心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治江事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治江事业任重而道远,流域机构责重如山。广大治江工作者将始终保持如履薄冰、戒慎恐惧的工作态度,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推进治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治江30年看作一个新的起点,继续传承长江的脉流,弘扬水利行业精神和长江委精神,勇立潮头,张帆远航,开辟新的征程,开创新的境界,让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永远健康奔流,造福子孙万代!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6日
|
作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