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老王参加工作,走进了甘肃省张掖市乌江镇水利管理所,留在记忆中的,仅仅是一些破旧的平房。到各村组现场工作时,没有自行车,再远的路也只能用步量。老王回忆,当年的阡陌垄里,一条条土渠纵横,他们用着最原始的浮标测流法进行渠道水的流速测算……
30年后,王小艳“女承父业”成为乌江水管所一名水利工作者时,眼前的景况与父亲的故事已是天壤之别。各水管站、段新建房屋,既坚固又漂亮,还有那混凝土砌衬的渠道,渠路林配套的渠系,先进的电脑设备,高科技的测量器材……
30年来的治水实践不断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奠基。王家父女的水管所亲历,正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整个水利改革与发展沧桑巨变的生动例证。
“相约长风冲巨浪,勇立潮头唱大风”。伴随并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代代水利工作者拼搏奋进,科学求实,开拓创新,谱写了一曲水利改革与发展的辉煌赞歌。
改革成就发展 创新促成跨越
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波澜壮阔的30年水利改革开放,正是沿着这条根本轨道破浪前行,古老的中国水利焕发出巨大活力。
30年来,水利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水利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显著增强,防洪减灾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30年来,民生水利成为水利发展的时代选择,人民群众从水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30年来,水资源节约保护取得重大突破,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30年来,水利管理迈向法制化、科学化,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日益强化,水利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党建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改革发展的人才基础更加坚实。
没有改革就没有活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是改革赋予水利发展的空间,是改革激活了水利人创新的激情。创新是水利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成就了水利改革30年的辉煌跨越。
尊重发展规律 推动科学发展
30年轰轰烈烈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从封闭到开放,从僵化到协调,无不折射着求是和创新的光芒。每一个认识的突破,都是破解难题的需要;每一项制度的创新,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每一次开放的碰撞,都是跨越发展的阶梯。人们成功地完成创新求变的背后,更加注重对大自然运行规律的遵从,更加注重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把握,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这是30年水利改革开放最为宝贵的财富和经验。
遵从自然规律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既令人崇拜,又令人生畏。因泥沙而不断抬升的黄河河床,迫使人们为了防洪不断加高两岸大堤。然而“黄河涨上天怎么办?”黄河大堤可以无限地加高吗?毫无疑问,单纯加高堤防的治黄策略长远来说难以为继。黄河沙患的关键因素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2001年黄河人调控小浪底水利枢纽开始寻求水沙平衡关系。随着呼啸的激流从小浪底喷涌而出,古老的黄河重现了她那久违的自然野性,也开启了人类自主调控黄河水沙关系、冲刷下游淤积泥沙导其入海的先河。黄河“调水调沙”成为我们新时期治黄的转折点。经过9次实践,黄河这条世界上平均含沙流量最大的河流以自然的力量,以最经济、有效的输沙减淤模式逐步接近河床不抬高的治理目标,同时担负起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重任。黄河调水调沙的实践告诉我们,不要仅仅把河流当作工具,要尊重河流,善待河流,保护河流。这应该是我们遵从自然规律的基本共识。
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998年的长江大洪水,洞庭湖区因围湖造田、人水争地失去了本可蓄存滞留洪水的空间,加剧了抗洪的难度。此后,国务院明确提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32字政策措施,成为遵从自然规律的经典决策。人不毁林林自成,人不侵占行洪河道洪水自然宽缓而不迫,这正是自然规律的魅力。2006年秋季记者在洞庭湖青山垸、南撇洪河等地采访时发现当地已经人退水进,几十年未出现的东方白鹳、白鹤等珍稀鸟类又出现在湖区。如今的洞庭湖湿地成为长江流域最迷人的旅游景区之一。
摆脱人水争地的怪圈,主动给洪水以出路,人才能安然面对洪水。2007年夏,淮河流域累计面雨量达370毫米,为常年同期的3倍。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当淮河上游洪水急速俯冲而下来的时候,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水利部门按照中央要求,科学分析水情、雨情和工情,加强预测预报和会商,统筹上下游,兼顾左右岸,科学调度石漫滩等上游水库,削峰90%以上;及时启用入江水道、入海水道等主要泄洪河道,降低洪泽湖水位;相机运用濛洼等10个行蓄洪区,减轻干流防洪压力,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有效防控。防御过程中紧急转移50多万人,行蓄洪区运用紧急转移9000多人,无一伤亡。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令抗震救灾成为2008年上半年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震后形成的35处有一定规模的堰塞湖,因其可能造成甚或猛于主灾的次生灾害,而成为关乎水利抗震救灾成败的关键。唐家山堰塞湖是威胁最为严重、排险最为艰难、国内外最为关注的一处堰塞湖。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水利部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实行主动处理,及早处理,科学处理。在多次会商、严密分析、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判定了堰塞体溯源冲刷的可行性,制定了利用堰塞体天然垭口开挖泄流渠的工程排险方案。同时,指导协助地方政府制定了人员转移避险方案,实行黄、橙、红三级预警机制,绵阳和遂宁两市及时将受1/3溃坝风险威胁的27.76万人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按照人们事先设定好的方案,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渠开始泄水。几天后,唐家山堰塞湖蓄水量从最高水位时的2.466亿立方米降至0.861亿立方米,减少1.6亿立方米,成功消除了堰塞湖的特大威胁。唐家山堰塞湖的处置,下游人民群众无一伤亡,重要基础设施没有损失,“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人类或许永远无法准确预言和阻挡任何一场天灾,但是人类只要认识规律,遵从规律,就可能成功化解灾难。
自然规律常常就是这么神奇。当违背自然规律为征服自然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人类往往注定要在未来某个时候遭到大自然的报复。防汛抗洪如此,防治水土流失也是如此。陕西省靖边县一位从事生态建设40余年的农村干部对其邻居吴起县的生态修复颇有感慨:“吴起造林没有我们多,可是人家封禁保护比我们力度大,靠自然恢复了植被,效果比我们好。”陕北农民发自肺腑地给“信天游”填了新歌词:山坡上栽树崖畔畔青,羊羔羔养在家门中;草棵棵赛过粮苗苗,禁牧带来好光景。两院院士石春先对生态修复大为赞赏,认为“生态建设既要人为治理,更要重视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后者更为快捷有效,也最省钱”。通过几年的生态修复实践,大自然发挥了自我修复能力,带来多重效益:荒山绿了,水土流失减轻了;百姓富了,经济发展基础扎实了;观念变了,群众的生态意识增强了。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实践,是水利工作遵循自然规律的又一个生动案例。
实践是发现自然规律的根本途径,又是验证自然规律正确与否的唯一途径。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水问题,在本质上均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一旦掌握并遵从自然规律,就能够在实践中选择正确的思想和路径。给洪水以出路的思想、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思想、考虑河流生态用水的思想、尊重河湖纳污能力的思想、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的流域统一管理的思想、协调考虑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思想等等,都是我们对治水实践中摸索总结的自然规律的运用。近些年来,这些规律已经体现在各种规划、设计、法规和决策之中,从根本上推动了水利工作的科学发展。
把握市场经济规律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国家确立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路子,就是要求各行各业都要运用好市场这个发展经济的手段。然而市场有其自身的客观运行规律,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同时市场又有其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特性,如承认企业是市场的责任主体等等。国内外实践表明,运用市场规律确实能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回首水利改革开放的历程,水利最早与市场打上“交道”的要算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单位了,最具有影响力的便是产生开放冲击波效应的鲁布革工程。鲁布革因用世行贷款而必须引入国外施工企业,这无疑是在计划体制下硬楔下了一把市场体制的利剑,当时的水利水电人经历的冲击具有极大的震撼力。但水利水电人经受住了考验,并由此逐步认识并较早地进入了市场体制。
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基本要求,市场交易双方必须是责权利统一的责任主体。这种主体资格的确立,彻底改革了中国水利长期以来说不清、理还乱、斩不断的工程建设“一锅煮”的指挥部模式,工程建设的速度、成本、质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后来这种市场责任主体被广泛推广开来,不仅是工程建设的施工乙方和业主甲方,而且还产生了独立监理的第三方,供应建材、提供设备、各种咨询等等的第N方,今天看来已经是最常见的形式了。
市场责任主体的好处还被推广在小农水产权改革、“五自”水库和“四荒”拍卖等方面,其责任的确立和应承,调动了权利人的积极性。山东省费县小农水产权改革已经近十年了,工程一直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产权人和消费者都从中获益,有效发挥了农村水利设施的作用。事实上,根据“谁建、谁管、谁有”的原则,全国各地采取股份合作、拍卖、承包以及建立水利建设基金等多种形式,结合产权制度、经营机制、管理体制等三个方面改革进行试点和推广,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市场的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优化配置功能让水利人受益匪浅。水是商品,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水电、供水、机械设备供应、投融资等产业的发展都必须接受这一规律的支配。也正是这种规律的控制,实现了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水资源向更高效益和效率的方向流动,这促成了水权交易,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2000年11月24日,在水权理论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指导下,体现市场机制运作原则,标价2亿元人民币的5000万立方米水权转让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金华的两个县级市之间完成。这起成功的用水权转让实践,是转让方和受让方的双赢之举。这次转让,既发挥了水资源国家所有,由上级政府计划调配水资源的主导作用,又利用了市场配置水资源的作用。
市场交易规则对水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合同经济,也是诚信经济,中国涉水市场一直在有序的框架下良性发展。工程建设市场的招标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准入制等等,都规范了交易秩序,保证了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市场力量推动水利发展发挥了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必须把水利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的优先领域和重点内容,建立中央与地方水利建设专项基金,逐步提高水利投资在各级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专项投资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政府在水利投资中的主渠道作用,保证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有必要树立市场与非市场的界碑,避免市场进入失灵区或误区。
市场经济只有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才能比较有效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减轻因其自发调节带来的种种消极作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通过持之以恒的水法制建设,解决公平与效率的问题。这对于推进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07年淮河流域安徽省内先后启用了多个行蓄洪区,12个行蓄洪区共转移人口12万多人。根据2006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行蓄洪区群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了最高限补偿。负责组织群众转移工作的人员说:正是由于行蓄洪区群众能够及时得到政府资金补偿,解决了后顾之忧,在组织转移时,灾区群众主动配合,行动迅速,为分洪赢得时间。对经历过1991年和2003年大水的沿淮居民来说,这次避灾避险与往年的对比,让他们更加放心踏实。
30年来,在遵循自然规律、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过程中,水利也在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前行姿态,以期更好地尊重规律,利用规律,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解放思想是正确实践行动的先导,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与时俱进就是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改革开放初期发生的对水利作用和地位的怀疑,甚至提出“还要不要办水利”的质疑,到水利行业自身提出“转轨变型,全面服务”的调整,从改革开放初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主导认识,到“水利基础设施”“经济资源”“战略资源”“环境控制要素”等一系列认识的表述,从主要“为农业丰收作贡献”“保障经济发展用水”,到“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一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其实,任何一个行业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伴相生,解放思想,打破旧有的思想桎梏,实事求是,分析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水利基础设施。上世纪90年代的几次大洪水,一次次地提醒越是经济发展就越是需要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而水利基础设施自身的特点又要求超前考虑,未雨绸缪,预先安排,才能真正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大,但水利基础设施无可替代,其抗灾减灾效益十分巨大,加大投入是建设与经济社会相配套的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环节。水利的基础地位和公益性特点,决定了公共财政投入是水利投资的主渠道,这需要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融资机制,同时也需要切实落实基层水管单位公益性管理人员基本支出经费和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水利公益准公益项目由国家财政出资,这既是基础设施性质的要求,也是国家对公共利益负责的体现。什么时候水利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什么时候人类在水灾害面前就能赢得主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长远战略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府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采取了一系列法规、行政、科技和经济等措施,促使中国以年平均1%的用水低增长支持了年平均10%以上的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以世界平均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创造了高于世界平均3倍以上的GDP增长率;以连续30年的农田灌溉用水量的零增长,扩大灌溉面积近1亿亩,提高粮食产量近50%。目前,我国用不到耕地面积一半的灌溉土地,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75%的粮食、80%的棉花和90%的蔬菜。这是令人自豪的成绩,更为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希望。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水和谐、水生态良好、水环境优美,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越是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越是富裕,富起来的人民要求的越不仅仅是温饱。然而不容回避的是,当今社会污水横流、河流干涸的现象依然严重,人水争地的现象仍屡见不鲜,挤占生态用水、破坏水环境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这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极不相称。
2007年11月8日,南京市各大主要媒体公布了江苏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94.9%的南京市民感到“生活幸福”。支持南京人幸福指数的众多元素中,秦淮河的优美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几年前,十里秦淮还是垃圾遍地、臭气熏天;如今,秦淮河水流清澈,岸边的三级亲水平台上绿树依依、芳草青青,散步休闲的人络绎不绝……“这里的环境太好了,住在这里真是幸运。”河两岸的群众如是说。南京人的幸福生活,得益于2002年以来南京市开展的具有民生情怀的秦淮河综合整治。
水利人作为除水害兴水利的文明使者,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水利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衡量水利工作做得好不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防汛抗洪关系生命安危,饮水安全关系身心健康,水利建设关系生存发展,水利工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党历来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进入新时期后,水利部门把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放在首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首要目标,把群众需求放在优先领域,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民生水利工作,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成果。2008年,水利部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领导指示精神,明确提出“发展水利,改善民生”的思路,把民生水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民心工程更多地惠及民生。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自古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同样证明了这个道理。水,对农业、工业,对城市,对人民生活,对国家发展都至关重要,一个负责任的政党和政府,势必高度重视水利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中,注重加以科学统筹,合理安排,积极推进水利建设。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高瞻远瞩,再一次把水利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水利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更加凸显。
改革亟待深化 实践永无止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30年成就来之不易,新的征程任重道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利事业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也使我国的改革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党的十七大报告多处涉及水利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党中央对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3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30年后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点依然是“三农”问题,并强调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明确了水利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世纪中叶,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改革开放最为关键的时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为关键的时期。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重要的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奋斗历程,按照党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水利部党组紧紧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系统总结国内外长期治水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我国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归纳提炼实践中带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的做法,与时俱进地提出并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卓有成效地指导了新时期的水利工作,开启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新进程。
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粮食安全的保障、民生水利的呼声、生态与环境的改善、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内需的期盼……诸多发展需求的背后,无一不挑战着水利的支撑保障能力。面对发展的深刻命题,水利必须给出正确的答案。
改革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寻求体制机制的突破,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障碍,使新的生产关系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站在而立之年的改革开放之巅,眺望水利未来改革开放之道,我们既有清醒认识,又深感责任重大。
目前,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水权制度、水资源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水利投融资机制、水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涉水涉河事务的社会管理比较薄弱,这些问题直接制约水利事业的发展。
改革亟待深化,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改革促进水利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在12月16日召开的水利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干部大会上,水利部部长陈雷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力以赴打好新一轮水利发展攻坚战的同时,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推进事关水利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力争实现八个方面的新突破。这八个方面包括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水利投资稳定增长长效机制、健全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构建农村水利建设新机制、健全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水管水机制、建立基层水利良性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健全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内容。
这八个方面新突破的提出,是水利部党组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抓住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着力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水资源节约和保护能力、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具有真知灼见和果敢胆识的新时期水利人,正不断汇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精心规划着护佑共和国古老文明生生不息的水利蓝图。深入分析水利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深刻思考关系水利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下决心解决一批难度大的深层次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赢得水利的新跨越、新发展。
30年,滔滔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30年,华夏文明盛世治水的一个辉煌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们期盼着谱写更加气势磅礴的治水新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