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的精神和作为应对媒体变局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初步体会
新闻中心 孙永平
自9月26日水利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式启动以来,在水利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指导检查组的有力指导下,在报社党委的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下,我通过参加培训、自学等环节,认真学习,积极实践,采取措施,狠抓落实,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局顺利,颇有收获。下面,我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并结合工作实际浅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对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对当前新闻改革的一些认识
1.新闻改革的步伐渐行渐近
可以说,这次国家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经过前几年的铺垫,已经到了全面展开的程度了。我们所面临的改革,就像国企改革,而且比国企改革力度还大。
2.广告收入达到瓶颈
受新媒体发展的冲击,报业广告收入增长乏力。根据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的监测数据显示:2007年报纸广告第一次出现负增长,下降了1%。行业报的广告自然也不例外,我们的广告额近几年也与此大致相仿。
3.同工同酬压力增加
由此带来的是人力成本的增加。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员工应该享有的有关福利待遇和单位应交纳的有关费用,而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又规定了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都可以税前列支。目前,全国非事业编制的聘用员工人数普遍占到报业职工总数的60%以上,这些员工的收入低于正式职工,同工同酬的愿望比较强烈。
4.新闻纸等综合成本上升
国内新闻纸价格从2007年四季度开始大幅度上涨,目前每吨已经突破6100元。据测算,在报纸生产成本中,纸张成本大概占到60%-70%,这些涨幅都需要报社自行承担,也就是净利润的减少。此外,印刷成本也在加大。总之,现在印一份报的成本比过去高多了,现在发行一份报的收入比过去低多了。此种情况对杂志来说也是一样的。
5.报纸提价后发行的潜在压力
报刊的涨价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过程,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决策。因为,涨价将会承受降低市场认可度,失去发行和市场份额的风险。好在我们当前的提价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在行业市场中我们有足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垄断的竞争优势;二是现在进行提价的报纸很多,我们并不孤单,而且我们提价的幅度不大,在可承受范围内。但是,对发行量下降的潜在压力也需要我们做好准备。
6.读者日渐丰富的阅读需求和传统报道手段的错位
在新媒体日渐丰富的今天,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直站在新闻报道前沿的纸质媒体当前成了传统媒体。报道手段的单一使读者流失了。
三、挑战需要用科学发展的思路和作为来化解
面对挑战,应对变局,因循守旧没有出路、墨守成规不是办法,锐意改革方能突破、勇于创新才是正路。因为,在这件事情上,等待的成本要比主动应对的成本大得多。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是给了我们迎接挑战的动力和勇气,迫切需要通过实实在在学习,认认真真实践,来破解和化解我们所面临的难题,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
在生存危机迫使我们重新寻找出路的时候,有一点是必须要明确的:媒体要有过硬的品牌,没有独具特色的品牌,就会逐渐被替代,失去生存发展的空间,可以说,品牌是关乎生存的要件。而品牌的积累和树立,质量是核心,内容是根本,创新是灵魂,效益是动力。
在此,我想结合工作实际,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思考,谈谈新闻报道与新闻版面创新的问题。
在宣传报道方面:
做好政务报道
部党组的重大决策部署、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本身也是我们开展新闻报道的优势资源,是行业报指导性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的工作任务。在现有条件下,需要做的是用新闻的眼光和专业的手段进一步发掘这块资源,在跳出会议抓新闻、增强报道的亲和力、提升新闻价值方面多做努力。
做强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比如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农建先进县特别报道,是发挥行业权威媒体优势,营造舆论强势和加大引导力度的有力武器。特别报道需要提高策划能力,提高组织水平,要善于调动各种手段,达到最佳效果。要实现大策划带动大项目,大项目带动大宣传,大宣传带动大效益。
做深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也是深度报道。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体现于时效性,决定于报道深度。与其他方式相比,专题报道包含了更丰富的信息,更深层次的新闻事实,有更大的新闻版面和更多的解读模式。今后,视点栏目将进一步拓宽思路和选题,注重寻找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进行破题,通过深入的调查采访,进行理性分析、思考和透视,用观点和事实说话,同时可以容纳不同的声音和反映,可以起到一定的舆论监督作用。专题报道要遵从以下原则:没看法的专题报道没发看,看法一样的专题报道一样没法看。
做亮典型报道
也可以叫经验报道,是我们面临最多来稿、最多需求的一类报道形式。如果有新闻和宣传的区别的话,这类稿件属于宣传稿。事实上,这种稿件其中也要不少精华点值得去挖掘,需要进一步做亮,要通过适当的形式来提升内容质量,通过更好的解读模式满足宣传需求。新闻版面的亮点板块今后会继续办下去,要形成多种解读模式,提升宣传稿件的新闻含量。
做活常规报道
像防汛抗旱进行时、流域省级动态、水事集萃等栏目的稿件就属于常规报道。要积极引导,从常规报道中提炼新闻点,做好标题和导语,采取新闻特写等活泼的形式,寻找可资借鉴的新内容,避免这类稿件出现谁写谁看、谁看谁写的情况。
做足民生报道
这里所谈的民生报道除了做足水利服务民生的报道外,要注意120万水利职工的民生报道。现在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水利服务民生,关注比较少的是水利人的民生,在这方面,报纸的民生情怀应该有所体现。水管体制改革是民生、多种经营也是民生、精神文明也同民生有关,要成为水利人的报纸,民生内容不可回避,也不可少。
做多评论言论
评论言论是加强引导有力武器。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编前、编后、编辑点评等来进行点睛,一项好的政策或者重大事件需要评论来引导,读者的一些想法和诉求也可以通过议论来反映,报纸的评论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报纸编辑部的声音和品味。今后要多配发编辑点评等评论文字,与新闻互动互补,使报纸的观点更加突出,更具有时代特色,更具有可读性和感召力。同时要继续办好群言录、基层建言、读者来信等栏目,为读者反映观点提供相应的空间。
在版式方面:
报纸版面是新闻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反映着报纸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是报纸个性和风格的直观表现。新闻版面还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达到简捷明快、视觉优化、形成风格的目的。综合起来,要加大导读功能、重视标题价值、创建视觉中心、强化图片功能、发挥图表作用,着力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用版式充分体现舆论导向和新闻的价值。
再谈谈基层报道,一直以来,对基层报道的定位不是很清楚,对基层的概念也较为模糊。我的理解,基层报道就是要需要我们体现“三贴近”的原则,多下基层采访调研,多报道基层情况,倾听基层诉求,反映基层呼声,指导基层工作,只要我们做足做好“深精专活亲”,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基层读者的需求。
四、几点建议
1.由报网互动尝试探索报网融合
2.增加基层报道版面
3.想方设法解决职工后顾之忧
4.建立能上能下、多劳多得、优老优得的用人分配机制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