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与体会
中国水利报社 毕玉娟
学习是人一生为更好得生活和工作必须的功课。作为新闻工作者,自身的社会责任和职业要求,决定了学习对我们来说更加重要。当前全党上下都在集中精力、下大力气在抓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他的历史和时代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之后如何更好得知道实际工作?这些是我自学习一开始就在思考的问题。
下面,就将一点不成熟的学习体会与大家进行交流、汇报。
(一)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历史进程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与执政宗旨始终如一的是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尽管历史进程中各个阶段的认识水平、工作重心有所不同,但他总体反应的是一个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一个传承和发展的过程。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当时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现实,从1949~1978年间的发展观高度重视经济增长。虽然那时是靠资源投入来支撑,甚至无法认识到“向自然界开战”的口号与可持续发展相悖。但那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受到当时认识水平制约的一种必然选择。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经济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观。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发展轨道上来。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过去政治运动干扰经济建设的教训,一再强调要集中精力、始终如一地发展经济,并要求把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并于1979年10月提出: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观体现的是综合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1992年后中国经济发展开始两个根本性改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以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转变。1995年,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2003年10月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是不仅要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而且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走向成熟的执政党的标志,是具有全球视野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选择。他必将把中国的发展带上一条和谐的轨道,为13忆人带来更多的福祉。
(二)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认识
作为媒体工作者,我们很自豪的是这些年来,凝结着我们心血的关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诸多报道,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水利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提供支撑保障,起到了助推作用。
做为文化软实力组成部分的传媒,其对从业者的要求历来是很高的,做为新闻工作者,从不敢在学习上懈怠。这次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水利,感到在不少重大问题上有了新的更高认识,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了。
——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特殊重要性。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公共性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水资源问题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以及民生、稳定等重大问题,直接关系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解决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上,在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水的矛盾方面,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国情水情、富有创新特色的对策措施,并经过实践检验,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作为新闻工作者,在坚定认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会通过采访抓住实践中符合方向和规律的东西,而且善于通过报道去去指导实践,进一步推动可持续水利的发展。
——进一步认清了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陈雷部长在部党组(扩大)学习班上的报告中,从水资源条件、水利基础设施、人民群众的受益程度、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水利管理、水利对外开放等六个方面深刻分析了阶段性特征。目前我国水利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局面依然没有根本改变,水利发展在东中西之间、大江大河与中小河流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极端水旱灾害和其他涉水突发事件频繁发生,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着,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既不能在成绩面前一味唱赞歌,也不能在问题面前丧失信心。而要在认清方向的基础上,学会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去观察与思考。
——对水利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未来的努力方向、工作重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陈雷部长代表部党组在水利部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讲话中提出了要着力解决好的六个重点问题(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上有新提高,在推进民生水利上有新成效,在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上有新进展,在依法行政和增强政府执行力上有新举措,在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在增强党性修养和改进干部作风上有新变化)。这些都是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贯彻落实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将突出解决好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需求,涉及千家万户,充分反映出水利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三)对报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整个社会方方面面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的同时,对于和自己关联最近、最直接的报社的发展,自然也会有更多的关心与思考。
总体看,报社近年来着力于打造核心竞争力,对现代传媒规律的认识日渐清晰,团队的整体业务能力不断提升,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紧抓不放,这些都是符合报社发展要求的。而且其成效也体现在读者对我们报刊网的信任、关注,体现在我们的宣传报道对水利实践的助推与引导。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待报社未来的发展,我认为报社目前最根本要解决的是身份或者说体制问题。
200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很明确。新闻出版领域改革任务占了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2/3,目前既有路线图,也有时间表。报刊的改革要分三步走,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办的非时政类报刊在第一阶段完成改革,第二阶段是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主办的非时政类报刊,第三阶段是部委所办的报刊。
《意见》虽然提出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但三年后部委所办报纸究竟何去何从,生存问题是报社所有职工最关心的问题。
既然可持续水利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来推动,中国水利报刊网就有存在的必要性与必需性。既然他必须存在就需要有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在水利这样一个以公益事业为主的基础设施领域,要想完全按市场规律去运作、维持一张报纸的发展,为部党组和全行业职工服务好,是切合实际的要求,也十分不利于报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前报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身份,与报社的实际生存状态不相符合,也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