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治淮工程发挥巨大防洪减灾效益


2007-07-14

   本站7月14日讯 自6月29日以来,淮河流域出现了持续性强降雨,淮河发生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在国家防总的统一指挥下,淮河防总和有关省防指充分发挥现有治淮工程的防洪减灾效益,先后启用部分行蓄洪区以降低干流水位,缓解当前防汛压力,现有治淮工程在今年淮河流域大水中发挥了巨大防洪减灾效益。

    在应对今年这场大洪水的过程中,国家防总与淮河防总和有关省防指果断决策、科学调度,采取“上拦、中畅、下泄”的措施,在淮河上游启用宿鸭湖、石漫滩、白龟山、南湾水库和老王坡滞洪区,拦蓄(滞)洪水,削峰减量;在中游使用蒙洼、上六坊堤、下六坊堤、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石姚段7个行蓄洪区,削减洪峰,及时缓解淮河干流防守压力;在下游充分利用入江水道,适时启用分淮入沂、入海水道工程及时泄洪,降低洪泽湖水位,为接纳淮河干流来水腾出库容。同时,沿淮各省加强排水,充分发挥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河道及机电泵站的排涝作用,及时排泄涝水,力争减轻涝灾造成的损失。

    据专家分析,在应对这场洪水的过程中,现有治淮工程的合理运用,对降低淮河干流水位,减轻淮河防洪压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及时启用蒙洼蓄洪区,王家坝站水位将达到29.8米左右,将超过保证水位0.5米。10日12时28分启用蒙洼蓄洪区后,到11日4时,王家坝洪峰水位仅达到29.59米。蒙洼蓄洪区的运用,有效降低了王家坝本站水位0.1米至0.2米,降低王家坝以下河段水位0.1米。至12日9时50分王家坝关闸,蒙洼蓄洪区累计进洪2.5亿立方米。

    同样,如果不使用姜唐湖(蓄)行洪区和邱家湖行洪区,正阳关水位将超过26.50米的保证水位,使用后正阳关最高水位才达到26.4米,低于保证0.1米后就开始持续回落。特别是姜唐湖的运用,有效降低正阳关水位约0.2米,降低正阳关以下河道水位约0.1米,较快地遏制了正阳关水位的迅猛上涨。

    根据淮河防总的命令,7月10日12时江苏省防指准时启用淮河入海水道。入海水道的启用,有效降低了洪泽湖水位0.2米以上。

    这些治淮工程的科学调度和灵活利用,有效降低了淮河干流和洪泽湖的水位,减轻了当前淮河的防洪压力,确保了淮北大堤、蚌埠、淮南城市圈堤和洪泽湖大堤及其周边圩区的防洪安全。截至13日15时,淮河鲁台子以上水位全面回落,王家坝、润河集、正阳关水位分别回落至28.71米、27.05米、25.98米,分别低于保证水位0.59米、0.65米、0.52米。

    专家分析,在今年淮河防汛抗洪中,治淮工程发挥了重要的防洪减灾作用,特别是2003年以来加快治淮建设的一批验收投入使用的工程,经受了洪水考验,为从容应对汛情,科学调度洪水,增添了手段,效益明显。这些治淮工程在应对这场洪水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一是行蓄洪区建设综合效益显著。以本次洪水中使用的蒙洼、姜唐湖行蓄洪区为例,通过实施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和2003年以来进行的移民迁建工程,迁移安置了行蓄洪区和滩区内的群众,行蓄洪时需要转移安置的人口大为减少,使今年行蓄洪区的运用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使行蓄洪区启用更加及时、安全、有效,居民生活安定;通过实施行蓄洪区圈堤加固,使行蓄洪区防洪标准明显提高;通过兴建行蓄洪区进、退水闸,缩短了启用准备时间,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二是通过堤防加固、河道疏浚等措施治理后的淮河干流及重要支流河道,行洪能力明显提高,洪水下泄加快。干支流堤防在长历时、高水位的运行情况下,没有出现重大险情,减轻了防守压力。三是淮河下游的治理扩大了洪水出路。在19项治淮骨干工程中,涉及洪泽湖洪水出路的工程有入海水道等4项,且都已竣工验收,为加快洪水下泄、有效降低洪泽湖水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雨水情测报、预报等非工程措施在今年防汛抗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成果为防洪调度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安徽省累计转移人口29万人,分别比1991、2003年减少49.5、21.3万人。正是由于这些治淮工程的建设,为今年淮河流域的防洪调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沿淮人民更加从容地面对这场大洪水,经受住了这场大洪水的严峻考验。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7年7月14日

作者: 王飞
SRC-54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