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继往开来 求实创新 做好新时期江河水利志编修工作
|
|
2007-05-23
|
摘 要:盛世修志。2001年至2006年年底,水利部成立江河水利志工作指导委员会并组织指导完成了第一轮江河水利志的修编工作,硕果累累、精品纷呈、价值凸显,同时培养了大批修志人才。针对第一轮江河水利志修编工作的评价与问题探讨,分析新时期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继往开来、求实创新做好江河水利志修编工作的要求。
关键词:江河; 水利; 志书; 修编
Making efforts to edit and revise the Annals of the Rivers//Gu Hao Abstract: From 2001 to the end of 2006, the Steering Committee for the Annals of the Rivers established by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had been worked on the first round of editing and revision of the Annals of the Rivers.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On the basis of assessment of the draft of the Annals of the Rivers and relevant issues, new situation and tasks are explored. It is requested to carry on the past and open a way for the future so as to better off work of editing and revision of the Annals of the Rivers.
Key words: rivers; water resources; annals; editing and revision
中图分类号:K892+TV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1123(2007)08-0052-03
一、江河水利志第一轮编修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历时25年,经过全国水利系统几代人、上万名修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新中国第一轮江河水利志的修编工作在2006年底胜利结束。我国新时期大规模江河水利志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着重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项水利事业发展,传承文明,服务当代的一项文化工程。1982年至1991年的10年间江河水利志编修工作形成了一次高潮,这一时期全国编撰和出版的各类江河水利志1500余部,占第一轮江河水利志修志计划的75%以上,出现了一些名志、佳志,多部江河水利志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社会科学进步奖、优秀地方志奖,国家或地方的优秀图书奖以及五个一工程奖。
1992年以后由于机构改革调整,人员变动等因素,修志工作一度滞缓,一批编修成稿的江河水利志未能出版,个别单位甚至没有收藏本省已经成书的江河水利志,使十年的成果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直至2001年7月30日,水利部下发《关于加强江河水利志编纂工作的通知》(水办〔2001〕308号),并部署了第一次江河水利志工作的调研,江河水利志工作才得以继续稳步有序地开展。2003年7月,水利部江河水利志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同年11月在四川都江堰召开了全国江河水利志工作会议,会议部署了加快完成第一轮修志工作的具体措施,决定我国第一轮江河水利志的编纂工作于2006年12月结束,在有条件的地区启动第二轮修志工作。这次会议的召开大大鼓舞了士气,推动了工作。之后的2004年11月,江河水利志工作指导委员会在浙江绍兴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江河水利志编纂导则》和《水利部江河水利志工作指导委员会工作规则》,为第一轮修志工作的顺利完成创造了有利条件。至2006年12月底,除一家流域单位因工作机构成立较晚外,各大流域机构第一轮江河志编修工作全部结束。
第一轮修志工作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新一代江河水利志志书体系初步形成,为今后特别是全面推进第二轮修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结第一轮修志工作的主要成就,突出表现在:
(1)硕果累累
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国各地共编修各类江河水利志书1940部。其中流域级、省级、地级和县级江河水利志书1589部,占总数的81.9%;水利工程志、水文志等专志以及年鉴、水利大事记等,共351部,占18.1%。据不完全统计,编修完成提交出版的共680部,占全部志书的35%;内部刊印的569部,占29.3%。
这批志书一方面真实记载和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江河治理和水利发展方方面面的成果,总结了历史经验与教训,很好地发挥了纪实存史功用;另一方面为镜鉴水利决策、优化水利规划设计、完善江河治理方略和推进新时期水利事业发挥了重要的资治功用;同时对于教育当代和后世,对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孕育与发展,对于转变传统的经济与社会观念等,都发挥了较好的教化功用。
(2)精品纷呈
众多的江河水利志书不仅填补了许多历史空白,还涌现了不少精品、佳作,多部江河水利志书被评为全国、省级优秀地方志。如《黄河防洪志》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首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是“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中的唯一志书,在水利界和历史地理、方志学界引起较大反响;《长江志》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作为国家“十五”重点图书予以出版;《河南省志·黄河志》《山东省志·黄河志》荣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此外《钱塘江志》《吉林省水利志》《水文志》《都江堰志》等一大批志书成为优秀作品。大量精品志书的不断呈现,为江河水利志编修工作树立了榜样,扭转了修志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大范围提高了水利系统修志的水平和素质,使广大修志工作者增强了信心,同时也为今后的修志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3)价值凸显
修志的目的在于运用。近几年来,陆续完成的江河志、水利志已经在水旱灾害研究、水环境研究与保护、洪水风险分析以及水利规划等工作中得到应用。随着各单位对用志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志书的服务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江河治理和水利建设,而且成为治水新理念实践的重要史鉴,同时扩大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许多领域的借鉴。政府机构、博物馆、图书馆、高校和科研单位甚至是国外的一些个人和图书馆都把江河水利志作为珍品收藏。美国国会图书馆为收藏《黄河志》曾委托美国驻华大使馆派专人去郑州购买。江河水利志工作同时积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方面已经起步,对志书的编修和应用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在编纂的《中国河湖大典》从各类江河水利志中汲取了丰富资料和思想精华。
(4)人才涌现
在第一轮修志过程中,许多单位在充分发挥老同志作用的同时,重视培训中青年骨干力量,关心他们的政治与业务成长,同时利用举办培训班、研讨班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为修志人员创造学习、交流和提高的机会与条件,使修志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为完成江河水利志的修编工作培养人才,为水文化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单位坚持专家修志的原则,广泛吸收一批奉献精神强、专业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管理者、组织者加入到修志工作的行列,造就了一支富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新型人员队伍。一批单位和个人获得“全国方志先进集体”、“全国方志先进工作者”或地方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5)收藏共享
水利部江河水利志收藏馆于2001年开始正式征集和保管江河水利志书,目前已经有1500多册江河水利志入库。传统的江河志、水利志的抢救性整编和数字化工作在水利部前期、科技部基础平台建设和江河水利志专项项目的支持下,经过5年的工作即将完成,2007年将提供社会共享。
二、第一轮江河水利志的质量评价与问题探讨
1.严把评审关,质量可嘉
志书要真正发挥“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必须保证质量。质量是志书的生命。能否把好质量关,决定志书编纂的成败。第一轮江河水利志篇卷浩繁,通过修编工作者的严谨努力和专家的严格评审把关,总体质量可嘉。首先体现在形成了新中国江河状况和水利发展的志书新体系,这是一个创新,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在新中国诞生前的大约一个世纪里,我国不仅朝廷腐败、外敌入侵、经济凋敝,而且江河失修、水系恶化、水旱频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正在从一个水利古国走向现代水利强国。半个世纪的治水经历,不仅使中国形成空前壮丽的治水画卷,也使水利成为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人类瑰宝。为这段历史作志,可以说是以治水的创新体系为基础形成的江河水利志创新体系。新中国江河水利志的创新体系与新中国的治水事业同样彪炳史册。第二,第一轮江河水利志类型齐全、结构合理、体例完善、条目丰富,是中国修志优良传统和时代进步的完美结合与统一。第三,牢牢把握住了志书的原则,忠于事实,述而不作。这是中国江河水利志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第四,第一轮江河水利志对历史资料和现状资料进行了深刻的发掘、整理,对比核实,去伪存真,填补空白,为社会和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编写效率,提高志书使用效率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20世纪末修编的志书以印刷版本发行,使用效率受到发行量的限制。进入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志书的编修质量和应用效率成为江河水利志工作的一大亮点。珠江水利委员会注重用现代化工具组织修志,如利用互联网,采用即时通讯办公软件,为修志工作提供了迅速快捷的交流平台。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建立《长江志》资源数据库,近阶段编纂出版《长江志·索引》以及能采用分类检索的《长江志》光盘版、网络版,长期规划是建立数字网络平台。广东省现已出版了8个电子版本志书(约300万字),通过电脑能轻而易举、方便快捷地查找和了解到志书中的文字、数据、图表等资料信息。
3.存在的问题有待改进
志书编纂是重要的文化工程建设,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流域、省市部门、单位众多,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各个专业层面上的严格把关。从现存的问题看,主要表现在体制不健全、人手紧张和志书利用率不高等方面。
三、明确形势,贯彻《条例》,继往开来做好续志工作
1.当前江河水利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编纂地方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已延续两千多年。江河水利志既是全国地方志的重要组成,更是关系到水利事业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江河水利志“存史、资治、教化”的功用在多年的水利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印证和表现,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
当今盛世,国家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水利事业同样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一方面,在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的指引下,我国治水事业进入了鼎盛时期,成就卓著,亮点纷呈。仅“十五”期间全国水利建设累计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就相当于1949年—2000年全国水利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我国水利积极适应形势变化,加快转变治水思路和对策,进行了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实践和探索,编制实施了一大批水利规划,开辟了众多水利工作新领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又对水利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正在经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现代水利是基础,必然要求水利协调发展以提供保障,也必然要求水利持续发展以提供支撑。随着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和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加之全球气候变暖、极端灾害性气候增多,人们对生态与环境安全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加,必然要求水利加快建立现代的防灾保安体系、水资源供给体系、水工程管理体系和适应现代人生活需要的水环境与生态体系,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人水和谐,确保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概言之,水利事业正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战略发展阶段,正处于治水思路调整与转变的新的历史阶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事业发展,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新时期水利的特点,也是编修第二轮江河水利志的特点。作为江河水利志工作者,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水利发展形势,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转变观念,创新思维,积极投入到江河水利志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去,力争在新一轮的编修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2.以贯彻《条例》为主线,强化措施,推进新一轮江河志工作稳步开展
(1)坚持依法修志,确保修志工作健康发展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关于编修地方志的行政法规,是全国方志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国家依法修志的重大举措,是对修志工作的大力加强和促进,将在我国修志史上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条例》在关系修志工作成败攸关的机构体制、工作职能、加强领导、经费保障、质量措施、续修衔接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对于建立修志工作长效机制,保障地方志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新一轮江河水利志编修工作全面启动之际,各单位一定要把学习贯彻《条例》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学习贯彻《条例》,使广大修志工作者增强信心,强化责任意识。同时也通过学习和宣传贯彻《条例》促使社会各界认识、了解、支持修志工作。
坚持依法修志,要着重强调两点:一是把学习贯彻《条例》与开展第二轮修志工作结合起来,与总结首轮修志工作的经验教训结合起来,与加强读志用志工作结合起来,着重解决影响修志事业健康发展的各种问题,如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平衡、协调不得力、随意性大、机构和人员不稳定等,确保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和工作到位。二是加强对修志工作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结合《条例》的贯彻学习,各单位要加强培训,使修志人员掌握修志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修志规范和技能,打牢基础。
(2)做好规划,确保修志工作有序开展
第二轮修志工作修什么、怎么修,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要在科学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已经启动新一轮修志工作的,也要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完善,以确保修志工作的有序开展。
(3)重视人才,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修志队伍
修志工作关键在人。各级江河水利志工作机构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交流,充分发挥各方面专家学者的作用,努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修志队伍。
(4)始终确保志书的修编质量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和价值所在。新一轮修志工作要做到指导思想正确,篇目框架合理,资料丰富翔实,文字准确规范,时代、地方和专业特色鲜明,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必须始终特别强调质量问题,对志书质量提出高要求,把精品意识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要重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修志工作服务。同时还要加强调研,重视鲜活的社会调研资料入志,使修志工作更加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确保第二轮志书质量。
(5)切实做好读志用志工作,促进志书资源的开发利用
做好读志用志工作,积极开发利用志书资源,是对传统修志的拓展和延伸,是与修志工作同样重要的任务。各地、各单位要根据当地、当前的现实需要,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将修志成果推向社会,使之发挥作用,更好地为推进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服务。开发利用志书资源,除了要采用传统方法外,更要积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推进修志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资源共享。要创造条件,尽快把数据库、网络化建设提上日程。同时,要把建设江河水利志收藏馆作为开发利用志书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抓紧抓好,扩大其社会影响,充分发挥其收藏、编纂、研究、交流和服务的功能。
|
作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