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阅读过《沂沭泗河览胜》(作者著)后笑着问我,你熟悉沂沭泗河河道我理解,但那里的地理、历史、经济、人文你咋知道那么多?那些大学者的书不过如此。我说大学者的书是自己思想发挥,我不过是根据资料“抄”的。我家有一个资料“小金库”哩!
为编写淮河流域有关图书,我于上世纪80年代初就注意收集这里的水域水利、地理、历史、人文、经济等有关资料。每次出差回来,我包袱里最多的就是资料。有的资料是找各地收集的,图书资料多是买的。为买图书资料,该买卧铺票的就改买坐票,该乘汽车的我就步行。《二十五史》《全唐诗》《四书五经》《中国通史》《全宋诗》(不全)《全明诗》(不全)《中国地域文化丛书》等等就是这样“省”出来的。那个时代工资少,妻子不免有些微词,我笑着解释:“我不吸烟不喝酒,你就全当是我的不良嗜好花掉了。”后来妻子同我逛书市,主动要买我想要的书。《话说中国》《资治通鉴》都是她为我买的,如今我家的一间住房里全是资料和图书。
我没有学过目录学,为便于查阅,我根据需要,一是对报纸、期刊资料进行剪辑。对剪辑的我又分类装订成册,每册都编好页码,提出目录。二是对图书和剪辑成册的资料的有关内容,又汇总为目录提要,并将这些目录一是分别记述在各市县栏目内,二是记述在淮河各支流栏目内,三是在各省分县的地图上标注记载这里史料的图书、集子名号和页码,这样使用更方便。
资料对编写史志的人是很重要的。在参与编史志的过程中,我总为资料不足而发愁,有了资料又为如何选择而发愁。对于一事,往往有多种资料作不同阐释,如何挑出较正确的又是一件难事。为编选“咏淮诗文”,北宋石介的《汴渠》诗,因为那时《全宋诗》未出版,我是从《古今图书集成》上选的,全诗只10句。在《全宋诗》出版后,查到石介《汴渠》诗却是30句。内容不是赞扬而是揭露运河通漕害民。再如我在写《沂沭泗河览胜》时,写到济宁这个名称的来历时,从初步资料得知是古济水流经此地而得名的,但深一步查考后发现,古济水距济宁很远。真正缘由是金朝于巨野县境设济洲,常受在济水汇聚的巨野泽侵害,迁治于其西高地今址,改济洲为济宁,含有祈求济洲安宁之意。
济水是古“泗读”之一,我写《沂沭泗河览胜》忽略了济水,水利部专家姚(榜义)老总审稿提出应该写,我才从资料中认识到济水上、中游南支旧址均在今淮河流域内。我写古济水变迁,一些古代著名学者认为济水是极特别的河流,“清且重,善下伏”,其体现是:济水源于黄河北,“伏流绝河”而南。又因其下伏,使东阿的“阿胶”有“下膈疏痰”之性,使济南有泉水暴出。在科学的不发达的古代,这种迷信观点是有部分人认同的,我也依据姚老总意见,引用正确说法予以分析。
写到沭阳县,我因《汉书》地理志记载,曾疑惑其名称的来源,原来是魏晋以后,沭水主流是由郯城县马陵山西麓向南,进入今江苏新沂马陵山东麓向南,又折向古潼阳县南,夺潼水向东汇入硕项湖的。沭河在今江苏沿途有分水沙河、后沭河向东分流。隋代因沭河夺潼河又经潼阳县南,故改潼阳县为沭阳县。
作者单位:淮河水利委员会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7年5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