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品尝苦中的甜


2007-05-10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今天,说起编史修志的感受可用6个贴切的字概括:艰苦、辛苦、清苦。但当抹平浮躁的心绪,静静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被社会认可,又能得到极大的慰藉与满足。

  《长江志》编修工作从1984年开始,在“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专家修志”的指示精神下,长江水利委员会从上到下数百人直接参加修志工作,长江志总编室从各单位、各部门、各专业调集10余人、老中青三结合组成专班,投入修志工作。当时处处呈现出“盛世修志”的大好局面。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制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作经费不足、年轻的研究生先后调离,特别是从设计部门调来的同志,收入与原单位是天壤之别。外面是精彩的世界,内部相互对比如此悬殊,心理的落差,确实需要每一个修志人去调控。

  面对现实,在我们的身边确实有一批与众不同的人,他们不用言而用行,默默地支撑着这项事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下一代人。

  总编洪庆余是中国工程设计大师、长江水利委员会原总工程师,在志书审定过程中,他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特别是首届修志进入尾声之后,机构、经费、人员都发生较大变化,修志工作中急于求成的心态逐渐蔓延。洪总坚持严格把关,他强调在保证进度的同时,首先必须把握质量。所以,在每部志书初审、复审、终审会上,他带领大家推敲、斟酌、修改、完善,不放过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有这样的老专家在前面带路,《长江志》编纂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不敢有半点懈怠。特别是老同志更是用心、用情,用自己的心血构筑这部大江巨著。长江志总编室原副主任席珍国在病危期间,还牵挂着未尽的修志工作,女儿懂得他的心思,专门抱了几本志书放在他的病案床头,让他心里踏实。长江科学院参与修志的老同志李尤之,临终前心里还留着遗憾,志书修好了,还差几天未见到正式出版的图书,儿女们懂得他父亲心愿,遗像前,放上几本亲修的志书,以告慰在天之灵。长江志总编室的潘允一同志是位革命烈士的后代,他言语极少,但对修志工作一丝不苟,退休后仍在白天都需点灯的昏暗房屋里,戴着800度的高度近视眼镜,伏案工作。老伴说:“你图个啥,也不想想你的房子、票子,他总是乐呵呵的一笑,说比起我的父辈们,知足了、知足了。”

  长江水利委员会机构改革以后,按政事企分开,长江志总编室为事业单位。事业单位项目经费严重不足,为此长江志总编室原主任毛振带领下办起了小型文印厂,靠走市场创收以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市场,好酒也怕巷子深。《长江志》23部、1000多万字、全套3000多元,如果仅仅靠发征订单,在网上登个征订启事,收效是不大的。只有靠修志人员南上北下,背着书,一个一个图书馆、一个一个大专院校、一个一个相关单位登门介绍。面对的是市场,遇到的是各类不同的人,冷脸热脸、白脸红脸,你都得真真切切地面对。但我们坚信一条,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最终是会被接纳的。清华大学有个系,图书室订购一套后,又有4位教授要求集体订购。我们接触过的很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浏览过此书后,都表示“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志书”,每当我们听到这样的评价,“艰苦、辛苦、清苦”的修志工作立即换化为欣慰和满足,心中暗暗为开展好第二轮修志工作鼓劲。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志》总编室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7年5月16日

作者: 陈星绚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