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从骨子里“爱”上它


2007-05-10

  我没赶上第一轮修志的高潮,我是1999年才开始接触修志工作的,而真正专事于修志则是2003年调到珠江委后。当我要专事于此项工作时,一些朋友劝我不要干这行。理由也很充分:我们这是水利单位,修志只是个临时差事,修完志后你去哪里呢?当初修志也是搞得轰轰烈烈,专门人员就有十几个,但1993年修志工作一结束,去向就成了问题。

  那几天,我每天都在考虑这事,做还是不做?最后还是决定做。因为我是学中文的,长期与文史打交道,在水利单位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地方,我从事的职业会受到很大限制。当时我已经45岁了,到一个专业部门去从头干起,即使我有信心,别人也不大会接收。但从事江河水利志修撰,我还是有很大优势的。一者,我已在水利部门工作了多年,虽然没从事过专业工作,但对各个专业也都有所了解;二者,我是学文史的,而且又有过两年修志经验,这也是别人所不具备的。

  为了把修志工作组织得更好,我认识到首先要将现代的管理经验引入修志工作中来,于是我找来了项目管理的书,看看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好修志的时间、进度和质量,后来我们结合修志具体工作,制定了联系人制度,周报告和月通报制度。

  因为各章主编通常都是各单位领导,为了和各单位保持信息畅通,我们在各单位设立了联系人,专门负责各单位与编辑部的联系工作。又因为要有效控制质量、进度,我们要求每章联系人每周必须定时向编辑部报告工作进度。编辑部每月出一份简报,报告工作动态,每两月开一次通报会,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因为撰稿人多数都没有志书撰写经验,我们就多次办短训班,请广东省方志办的同志来给撰稿人上课。

  工作顺利开展起来了,我的心渐渐舒畅起来。但头疼的事也越来越多,参与撰稿的同志都是各单位的骨干,平常工作很繁重,抽不出时间搜集资料和撰稿。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各单位都要找项目挣钱,而修志恰恰是不挣钱又耗时间的事,没有单位愿意参加,有时,为了一场会,我要发了通知后再一人一人地去催。搞急了有的单位就直接跟我说,单位挣钱的活还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去做这些事?几次下来后,我也感到身心疲惫。

  困难还来自经济方面,因为流域机构的修志人员不能作为公务员,只能放在二级单位,我的编制放在综合技术中心,作为事业单位人员收入的一部分要靠做项目才能获得,而修志这项工作又是不作为项目来做的,结果几年来全中心只有我一人没有奖金,纯靠拿基本工资,这也让我感到巨大的心理落差。

  2004年后领导又将《中国河湖大典》编辑工作“压”到了珠江志编辑部,既要统筹考虑珠江志工作,又要联系各省厅,工作变得十分繁重。特别是进入2006年后,珠江志进入初稿审查和修改阶段,河湖大典也进入全面撰写阶段。时而这面,时而那面,颇感到应付不过来。恰好这时综合技术中心改制后人民珠江杂志社还缺编一人,我做过一年杂志编辑,对这工作驾轻就熟,这时也有人劝我过去。但我在仔细考虑后还是决定留下来,完成珠江志和中国河湖大典编纂任务。

  因为这时我已知道,实际上我已从骨子里爱上了这项工作,这里的每篇每章,我都很熟悉,哪里作了修改?谁改的?为什么要改?哪里还要补充?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要如何改?这篇篇章章已和我结成朋友,在没将它们做好前,是不允许我离开它们的。于是我打消了一走了之的念头,我要留下来,把这两件事做好。

  作者单位: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志》编辑室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7年5月16日

作者: 张孝南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