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一个人的水志办


2007-05-10

  从基建处处长改任水志办主任就意味着退居二线。在工地跑了大半辈子,也该赋闲,歇缓歇缓了。不光是我,谁都认为,这是组织对我这样一个老同志照顾性的安排。我交了车,交了权,走马上任,到了只有我一个人的水志办。

  简陋的办公室被戏称为“村民委员会”,没有配车,我就坐长途汽车到下属单位。一位领导感到十分惊奇。他问,水利厅哪个处长没有车?你一个老处长还坐公交,你就没有想法?我只淡淡一笑。说实在的,以前我当处长,处里配有小轿车,那时配小车的处室并不多。现在所有处长都有小车坐,唯独我却没有车了,心里还真有点不舒服。

  部里组织在外地开工作会,我的年度经费告罄,只好不去。一台用了十几年的旧电脑,内存仅有64K,上网传一幅照片,几乎要半个小时,而且动不动就死机。因为经费困难,也只好凑合。想起我负责基建时,一笔资金动辄就是数十万、上百万,编志办可怜到如此地步,实在出乎我的预料。无人、无权、无车、无钱,对此,我并不感到失落,因为,在我的意识中,修志工作原本就是一份“闲差”。尽管如此,心里还是有点发凉。

  心里有点凉,工作还是不能马虎。我受党多年培养,这点基本觉悟还是有的。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我到省地志办汇报,得到了指导。我又向编志专家求教,抓紧学习修志理论,同时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修订规划,制定规约。2003年召开了全省水利志工作会议,总结了之前的修志工作,表彰了先进,布置了新一轮修志任务,使中断了多年的修志工作重新启动。

  新一轮修志工作开始后,我陆续参加了全国、水利部和省里的学习和培训,感到我的工作缺乏主动性,其根源就是“闲差”思想在作怪,我渐渐地感到了压力,进而感到了惭愧。

  这时,有两个人给了我动力。一位叫海子久,他曾担任《安康地区水利志》主编。局领导班子换届,未完成的志书搁浅。他也退休。眼看要前功尽弃,他岂能甘心。于是一个人在家继续笔耕。没有报酬,连笔墨纸砚都是自己花钱置办。他老伴长年有病,他又身患残疾,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几近家徒四壁,但他矢志不渝,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编纂成书,实现夙愿。另一位是已经退休的原宝鸡市水利局总工程师樊维翰。他参与过第一轮《宝鸡市水利志》的编纂,曾是宝鸡市十佳公务员,现在又是市人大代表,可算是宝鸡市的名人。但他自从加入了我们的专家组以来,就把我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他的社会活动很多,日程安排得很满,但每次邀请他讲课、看稿,他从不推辞。他讲两小时课,就要花两个星期准备讲稿。他看志稿逐字逐句,插图、附表、标点符号,所有细节无一放过。咨询会、审稿会期间,他抓紧一切休息时间搜寻志稿中的问题和毛病,经常看稿到深夜。他提出的修改意见准确、深刻,而且具体好操作。海老的坚韧执著,樊总的认真专注,让我看到了老一代修志人的精神。我没有理由动摇彷徨,也没有理由消极偷闲。

  积累资料,为续志作准备。我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陕西水利年鉴》的编纂中。组稿、改稿、打印、校对等所有具体工作都由我自己默默地完成。每一次会议、每一项活动都是我一人准备操作。我既是领导,又是一般工作人员,连吹带打,经常唱着独角戏,在忙忙碌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

  去年,我们水志办被评为陕西省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我个人又荣获全国修志先进工作者称号。当我平生第一次迈进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时候,一种莫大荣誉感油然而生。我切实感到修志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修志工作者的乐趣就在清苦之中。

 

  作者单位:陕西省水志办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7年5月16日

作者: 李献华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