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已退居二线的原黄委主任王化云在去参加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叫徐福龄与他一块去,徐福龄没想到,这一去竟又使他在古稀之年走进了一个以后为之奋斗二十余年的新领域。这次会后,王化云指定由徐福龄组织编纂班子,负责编纂《黄河志》和《河南黄河志》。1983年黄委成立了黄河志编纂委员会,并设立专职修志机构——黄河志总编辑室,徐福龄成为总编室的第一任主任。
创业之始举步维艰,找办公地址,寻修志人才,更令人棘手的是修志是个陌生的领域,没有人干过,对如何迅速开展工作,觉得一时难以下手,于是徐福龄组织全室人员讨论学习,购买资料,走访老同志了解情况,同时派人出去学习修志方法,并决定黄委的修志工作从编写《河南黄河志》入手。徐福龄与同志们一道查资料、翻档案,拟出了《河南黄河志编纂大纲》和《黄河志编纂大纲》,这两个大纲提交1983年召开的黄河志编委扩大会议进行讨论,此后又经多次修改,到1985年年底,《河南黄河志》完成编纂出版后,深受好评,并荣获河南省地方史志成果一等奖,许多单位纷纷购买《河南黄河志》作为编志蓝本;而由徐福龄负责起草的《黄河志编纂大纲》在1986年黄河志编委第二次扩大会议上获得通过,由此奠定了大型多卷本《黄河志》的编纂格局。
徐福龄工作严谨认真。鉴于黄河下游历史上河道多变,为弥补史料之不足,1984年春夏之交,已是70岁高龄的徐福龄带队组织了西汉黄河故道的考察,行程1700多公里,连续考察19天,白天实地考察,晚上看图查资料,找当地有关专家座谈、部署次日工作,所提出的考察报告得到王化云主任的充分肯定。徐福龄学识广博,业务精熟,1985年从工作岗位离休后,仍全身心地投入修志工作,每天夜以继日地坚持写稿、审稿,满负荷工作,无怨无悔。《黄河志》十一卷中,徐福龄基本上全审读过,有的看得详细,有的只审读重点篇章,也有的从初稿到定稿要审读好几遍,为《黄河志》的高质量编纂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把修志作为一项事业来做,无论酷暑寒冬,每日累在其中,乐在其中。70岁生日时,他曾作诗铭志,要“一生愿当孺子牛,奋蹄耕耘永不息”。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为性子急,唯恐耽误了工作,有几次累得高烧住院,还要求家人将志稿给他带到医院。有时老伴嫌他太累,劝他注意身体,他却笑着说:“你姓牛,勤劳持家一辈子,让你歇着你就不自在,是咱家的‘牛’;我属牛,用脑一生是国家的‘牛’,叫我歇着,我也不习惯。咱们都要做一辈子‘孺子牛’”。1996年,他以骄人的业绩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黄委党组为此赠他一件四蹄蹬地、低头伸颈、奋力向前、一幅“勿须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工艺品,那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室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7年5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