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全国启动了第一轮地方志编修工作,都江堰管理局在1982年成立了班子主持修编《都江堰志》。早在《都江堰志》修编之前,李君柱已有了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写一部详实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专著的想法,恰逢此时四川省水利厅提出了编写《都江堰》一书的计划,李老作为副主编参与了该书的创作。李老将多年积累的理论经验及满腔热诚全部投入到这部书上,作为副主编的他在写作过程中坚持亲自走访灌区,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决不闭门造车。整整三年,李老经常在灌区一待就是好几天,书稿从100多万字修减至40多万字,稿本也由最开始的一部改为两部。1984年,《都江堰》及《都江堰灌区工程》正式出版发行,时任中国水利协会名誉理事长、我国水利界的老前辈张含英同志专门为本书作序,这部凝聚了众多水利界老前辈心血的书,使都江堰终于有了一部详尽的工程专著,而这也可以说是《都江堰志》的雏形。
时隔20年,都江堰灌区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几百万亩扩大到现在的1000多万亩,灌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逢国家第二轮修志工作全面启动,都江堰管理局决定再组班子对《都江堰志》进行重修,已经80岁高龄的李老再次被聘为新一轮志书的总顾问,这位头发已经花白精神却依然矍铄的老人再次把自己的热情奉献给都江堰。由于年事已高,李老腿脚已十分不便,只能每天坐三轮车来堰志办上班。因为视力下降,他只能依靠放大镜审稿,有时实在看不清楚的内容,就让人念给他听。李老常说:“趁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人还在,把都江堰的历史如实地记述下来,后人拿着有用。”
李老经常坐在他的座位上,泡上一杯茶,然后努力回忆,在记忆中搜寻历史的痕迹,然后将它们一一道来:“都江堰历史上第一座水闸是何时在何地修建的;都江堰历史上第一座水电站是啥时候建成发电的;哪年的那场大洪水好厉害哟,水都漫到县城里了。”
李老虽然年纪大了,但对灌区水利发展的新成就却十分关注,念叨着要把新时期都江堰水利如实地反映在堰志上。为了如实地记述,他不顾年岁已高,请求到工程现场去踏勘、了解。局领导为了他的身体健康,派年轻人去现场了解了再回来给他汇报。临行前李老拉住年轻人的手,仔细叮嘱:“这个凤凰山滑坡的抗滑桩到底打了多少只,有多深哦?听说抗滑效果很好,有没有观测资料哦?听说石垭隧洞贯通了,这是都江堰历史上最大的单项工程,我们老水利人盼了多年,终于修好了,你要好好看看,把建设数据带回来,这是一定要写在堰志里的……”
水利工程上的数据,他必须一个一个校对,他时常说,不知道历史就不可能知道未来,我们的志书是拿给后人看的,一定要用对历史,特别是对后代负责的态度,如实记述都江堰的实际,教育子孙后代,促进灌区发展。
李老严谨的态度影响着堰志编修办公室的每一个人,大家都力求以最真实精确的数据反映灌区工程格局,以最客观深入的记叙体现灌区2000多年的变迁。在他的影响下,第二轮《都江堰志》的修编工作进展十分顺利,如今,堰志初稿已成,李老继续用他的工作热情和精神演绎着老骥伏枥的“神话”!
作者单位: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7年5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