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编修千秋伟业 传承江河文明


2007-05-10

  2007年4月26日上午9点,头发花白、精神却依然矍铄的李君柱略显蹒跚地走进了都江堰堰志修编办公室。暮春时节的阳光安静地照进这间堆满了资料、书籍的小屋。老人泡上一杯茶,坐在倚窗的位置上,拿起桌上厚厚一摞书稿,戴上眼镜,在放大镜的帮助下,一脸严肃地翻阅起来。

  李君柱被同事们亲切地尊称为“李老”。今年已有83岁高龄的他担任《都江堰志》重修工作的总顾问有三个春秋了。

  1982年,他曾经作为副主编参与《都江堰》一书的编修工作,在写作此书的三年里,为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经常在灌区一待就是好几天,书稿从100多万字修减至40多万字,稿本也由最开始的一部改为两部。1984年,《都江堰》及《都江堰灌区工程》正式交付出版社出版发行,至此,都江堰有了一部详尽的工程专著。1985年,李君柱满意地退休了。

  让李君柱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退休已经18年了,他却再次被聘为《都江堰志》重修工作的总顾问。2003年,李君柱再次拥有了修志人这个身份。

  当然,这绝非偶然。个人的历史总会不可避免地被烙上时代大事件的印迹。

  1982年,李君柱参与《都江堰》的编修工作,正是我国新时期大规模江河水利志编纂工作良好开端的一个小小缩影。这项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着重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项水利事业发展,传承文明,服务当代的文化工程,在1982年至1991年10年间形成了一次高潮。据统计,这10年间参加编修七大流域和省级江河水利志的人员约有3000人,加上地区(市)县水利志、各专业志和各分志的编修人员,全国参与编修江河志的人数约有1万人,这成了地方志编修史上的空前盛事。

  但1992年以后由于机构改革调整,人员变动等因素,修志工作一度滞缓。直至2001年7月30日,水利部下发《关于加强江河水利志编纂工作的通知》,我国江河水利志编修工作才重新得以稳步有序地开展。

  2003年7月,水利部江河水利志工作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同年11月水利部在四川都江堰召开了全国江河水利志工作会议,部署了加快完成第一轮修志工作的具体措施。

  这次会议大大鼓舞了全国各地修志人的士气。就是在这一年,都江堰管理局决定再组班子对《都江堰志》进行重修,李君柱被聘为新一轮志书编修工作的总顾问,老人再次把自己的热情奉献给江河志事业。由于年事已高,腿脚已十分不便,他只能每天坐三轮车来堰志办上班;视力下降,他就戴上眼镜、拿着放大镜审稿,有时实在看不清楚的内容,就让人念给他听。为了如实地记述,他不顾年岁已高,请求到工程现场去踏勘、了解。局领导为了他的身体健康,派年轻人去现场了解后再回来给他汇报。临行前李老拉住年轻人的手,反复叮嘱:“这个凤凰山滑坡的抗滑桩到底打了多少只,有多深哦?听说抗滑效果很好,有没有观测资料哦?听说石垭隧洞贯通了,这是都江堰历史上最大的单项工程,我们老水利人盼了多年,终于修好了,你要好好看看,把建设数据带回来,这是一定要写在堰志里的……”

  李老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知道历史就不可能知道未来,我们的志书是拿给后人看的,一定要用对历史特别是对后代负责的态度,如实记述,教化子孙后代。”

  修志是份艰苦繁杂、寂寞清苦的差使。但在长达25年的全国第一轮江河水利志编修岁月里,正是有数万名李老这样的修志者,秉承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山河地头间,苦读于青灯黄卷旁,焚膏继晷,苦耕不辍,才形成了我国卷帙浩繁的新一代江河水利志志书体系。

  为编写《海河志》作出过很大贡献的原河北省水文总站领导干部赵恩普同志,由于十指皆残,无法正常握笔,只能用虎口夹着笔写字。他广览博征,收集、整理资料500余万字。仅“水文机构沿革”一节,就搜集资料40万字,写成初稿2万字,由于长期书写,虎口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为了确保志稿编写进度,他强忍植皮后不能排汗的痛楚,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但当志稿付梓之时,他却不幸与世长辞……

  陕西省水志办主任李献华简陋的办公室被人们戏称为“村民委员会”,一台用了十几年的旧电脑,内存仅有64K,上网传一幅照片,几乎要半个小时,动不动就会死机。水志办就他一个人,写稿、改稿、打印、校对等所有具体工作都由他自己默默地完成。他说自己既是领导,又是一般工作人员,连吹带打,经常唱着独角戏,在忙忙碌碌的修志工作中寻找乐趣……

  今年86岁的高工张经文在参加修志时已经70多岁,他每天拖着一条在“文革”中伤残了的腿,上班比别人早,下班比别人晚,阴雨天,腿疼得钻心,还是坚持上班、查阅资料。为方便行走,他特意自制了一根拐杖,随身携带。两年前,他躺在病床上,还记挂着过去收集的江苏水利大事记资料,担心它们散失,由于行走不便,他就让老伴一次次地找到主管史志的行政领导,建议把资料编撰成册,以供后人查阅。主管者接受建议,《江苏水利大事记》得以顺利出版,张老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

  截止到2006年12月底,除太湖流域管理局因成立较晚外,各大流域机构第一轮江河志编修工作全部结束,全国各地共编修各类江河水利志书1940部,其中流域级、省级、地级和县级江河水利志书1589部;水利工程志、水文志等专志,年鉴、水利大事记等351部。在众多的江河水利志书中,有些填补了历史空白,有些被评为全国、省级优秀地方志。如《黄河防洪志》,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首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是“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中的唯一志书;《长江志》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作为国家“十五”重点图书予以出版;《河南省志·黄河志》《山东省志·黄河志》荣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此外,还有《钱塘江志》《吉林省水利志》《水文志》《都江堰志》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盛世修志,传承文明。在不久前召开的水利部江河水利志工作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江河水利志编修工作。水利部江河水利志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顾浩表示,目前水利事业的大好形势为当前的江河水利志工作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提供了更新的素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对新一轮江河水利志编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大家为建设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新成果,作出新贡献。

  长江委长江志总编室主任陈星绚告诉记者:“目前全国江河水利志工作正处于最佳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借助水利事业发展的大好势头,将《长江志》的续修工作做好。”事实上,早在这次全面启动第二轮江河水利志编修工作会议召开之前,一些流域机构已经开始部署续志工作。如黄委早在2001年就部署了续志工作;珠江委也于2003年6月制定《珠江江河水利志编纂细则》,并组织撰稿人培训,2006年年底基本完成了各章初稿,第一批初稿已经开始审稿。松辽委的续志于2004年启动。松辽河志工作于2005年年底完成编纂大纲,2006年各篇已经开始纂修;长江委和淮委也在2006年年底开始布置了续修工作。

  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田嘉秘书长那里,记者也了解到,新一轮江河水利志编修工作开局很好,与第一轮修志相比,呈现出注重机构建设、总结经验、队伍培训、拟订规划、篇目设计等特点,这些都为做好第二轮修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今日本刊5、6版,以水利志编修为话题。让水利修志人走上前台,讲述他们的工作状态和心路历程。让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苦乐故事。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7年5月16日

作者: 谢群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