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用好这笔文化财富


2007-05-10

  古人云,善治国者必善治水,兴国必先兴水。楚国之兴,有赖于孙叔敖修芍陂,秦国之兴有赖于三大工程(郑国渠、都江堰、灵渠)……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于人类历史长河中,它们被逐一记载在先人纂写的各类方志中,至今仍启迪着我们。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自隋唐以来一般都有编纂地方志的传统。地方志作为一种系统,全面记载某一地方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著作,一直被看作是某一地方的“百科全书”。江河水利志既是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水利工作的有机构成,它通过整合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水政等多方面的资料,并包括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等信息,从而在水利规划、建设、科研,以及丰富治水思路和解决水利宏观问题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1982年,我国新时期大规模江河水利志编纂工作开始,之后10年间,此项工作形成了一次高潮。1992年以后,由于机构改革、人员变动等因素,修志工作一度滞缓。直至2001年7月30日,水利部下发《关于加强江河水利志编纂工作的通知》,江河水利志工作才得以继续开展。2003年7月,水利部江河水利志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同年11月在四川都江堰召开了全国江河水利志工作会议,会议部署了加快完成第一轮修志工作的具体措施,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启动第二轮修志工作。至2006年12月底,除一家流域单位因工作机构成立较晚外,各大流域机构第一轮江河志编修工作全部结束。

 

  据统计,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国各地编修各类江河水利志书已达1940部,其中,流域级、省级、地级和县级江河水利志书1589部,水利工程志、水文志等专志,以及年鉴、水利大事记等共351部,这些志书构成了我国新一代的江河水利志志书体系。

 

  第一轮江河水利志编修工作是着重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项水利事业发展、传承文明、服务当代的一项文化工程。新一代的江河水利志志书体系是25年来全国各地数万名江河水利志工作者辛苦、艰苦、清苦付出而取得的智慧结晶,它们真实记录着我国不同时期江河治理和水利发展方方面面的成果、历史经验和教训,是保障水利事业发展的一座丰富的知识宝藏。

 

  修志最终的目的是运用,让过去启迪今天,让历史照亮未来。如何充分地利用这笔文化财富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近几年来,陆续完成的江河志、水利志已经在水旱灾害研究、水环境研究与保护、洪水风险分析以及水利规划等工作中得到应用,志书的服务领域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江河治理和水利建设,而且成为治水新理念实践的重要史鉴,同时扩大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许多领域的借鉴。政府机构、博物馆、图书馆、高校和科研单位甚至是国外的一些个人和图书馆都把江河水利志作为珍品收藏。但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地方在第一轮修志工作完成后,出版情况不乐观,使十余年的工作成果不能提供社会共享,甚至有个别单位将收藏的志书当作废纸送造纸厂处理,志书有效利用问题在个别地方仍十分突出。

 

  因此,做好读志用志工作,积极开发利用志书资源是与修志工作同样重要的任务。开发利用志书资源,除了思考采用传统方法外,更要积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推进修志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资源共享。同时,要把建设江河水利志收藏馆作为开发利用志书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抓紧抓好,妥善管理,加强职能,扩大其社会影响,充分发挥其收藏、编纂、研究、交流和服务的功能。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7年5月16日

作者: 谢群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