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时代的奇迹——三峡工程改变了什么


2006-05-22

  时间是2006年5月20日14时;地点在中国长江西陵峡三斗坪。一个跨越时代的水利奇迹,此时此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完毕,一座举世无双、横锁长江的三峡大坝在这里全线建成,长江三峡为之巨变。

  圆中华民族百年梦想

    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见证,无数奇迹曾在长江诞生。

    三峡工程设想从开始提出,到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前后历时近百年。

    “三峡水力之富,甲于全世界。”“四川平原之水,以宜昌峡为惟一出路。”缘于长江三峡丰富的水力资源和天然地形,早在20世纪初,中国就萌生了建设长江三峡工程的设想。

    民族伟人孙中山先生,早在1919年制定的《建国方略》提出:“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这是中国人首次提出三峡水力开发的设想。

    不仅是国人,美国知名水坝专家萨凡奇也曾对三峡工程情有独钟。20世纪40年代,他数次到三峡考察认为:“长江三峡的自然条件,中国是惟一的,在世界上也不会有第二个。”但那时战火纷乱、国力羸弱,修建三峡工程,终究还只归于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三峡工程纳入国家战略。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讨论长江防洪时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集中在三峡卡住它呢?1956年6月,毛泽东畅游长江写下“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雄奇诗篇,传递出截江驯水的壮志豪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建设三峡工程日渐可行。但因工程关系重大,涉及巨额投资、环境保护、水利安全、移民安置等诸多问题,三峡工程一直在进行周密论证。

    1986年至1988年,国务院重新组织400多位专家进行三峡工程论证工作,大多数专家认为,建设三峡工程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

    1992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经过两年前期准备,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经过无数建设者的奋战,前后历时10多个春秋,三峡工程的最核心建筑物——三峡大坝如今全线建成。

 

  三峡工程改变了什么

 

  三峡工程是在长江干流上修建的巨型水利枢纽工程,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等三大部分组成。昨日,是大坝全线建成后的第一天,这意味着整个工程的完工已指日可待。记者就它要发挥的功效和作用,作了全方位的采访。毫无疑问,三峡工程将在应对能源危机和防洪上发挥重要作用,将推进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和文化的良性变迁。同时,它将成为自然环境生物资源保护基地,为东西部的全方位融合大开“方便之门”。

    改变一:遇上千年一遇洪水也不怕

    今年42岁的陈建住在宜昌县三斗坪镇,离三峡大坝下游约2公里,谈起以前长江发洪水他就 胆战心惊。长江未截流前的此季节,两岸居民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上,生怕洪水在某个晚上便涨到了家门口。1998年发特大洪水时,陈建正准备外出打工,由于洪水使他推延了出发时间整整半个月,导致他在北京找的一份月薪丰厚的工作丢掉了。

    基于要应对洪水之患,防洪成了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三峡水库蓄水高程达175米后,其防洪库容能达221.5亿立方米,差不多是四个荆江分洪区的可蓄洪水量。一旦有特大洪水来临,有关部门可按既定程序调节该水库库容,及时有效地调控洪水。长江中下游的150万公顷耕地和1500万人口,能得到实实在在的“科学保护”。下月6日,三峡大坝右岸围堰有望爆破拆除,三峡工程的防洪功能将正式发挥。

    荆江两岸江汉平原上的居民,是长江两岸受威胁最大的居民,而通过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段的防洪标准自“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哪怕是遇到了“1000年一遇”的洪水,也可防止毁灭性灾害。有了安全感,中下游的人可以安心地工作、学习和谋生。武汉等城市的沿江地带,势必会建成更多休闲娱乐设施。

    改变二:农家用上“永不消失的灯光”

    “期待着三峡的电输到重庆,住边远地区的我们也能沾光。”南川大有镇位于渝黔边境,村民陈秫贵一家经历过独特的照明变化。上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靠割松树油或劈砍松枝做照明,而后又烧起了煤油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用上了当地的“水力电”。遗憾的是,因电力不稳,灯光却显得特别昏黄。有时吃晚饭一桌子客人要举杯相碰时,电却突然停了,弄得大家尴尬不已。直到2000年初,他们的用电才有了基本保障。遇到久旱,停电的事依旧时常发生。

    按照预先的规划,三峡水库的电会渐渐送到包括重庆在内的众多省市,这些地方的“电荒”一定会得到缓解。类似陈秫贵的众多农家,会用上“永不消失的灯光”。到三峡工程全面完结,每年可产生847万千瓦时的巨大电能,上海等经济高速发展能源紧缺的城市,能得到有效电力保障,“可以减少国际能源市场炒家和其他国家的恶意威胁”。

    三峡工程的建成,可在我国内陆诞生一片1000多平方公里巨大水域,长江中下游遇上天旱不必恐慌,国家对水的调控有备无患。北方干旱城市,能靠三峡水源把“南水北调”变成现实。

    改变三:西部省市有了自己的出海口

    于长江上摸爬滚打30年的张老大(化名),每天都喜欢在银杏沱滚装码头一边喝白酒,一边等待南来北往的加长卡车开上巨大的滚装
船。讲起长江航道上的事,张老大了如指掌。自从1997年三峡截流后,能装下七八辆一般卡车的滚装船出现了。凡是要从秭归一带开到重庆等上游的卡车,均可由滚装船“背”到目的地,大型的运输船也越来越多。到2003年三峡水库第一次蓄水后,大型滚装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宽阔的长江。时下,最大的滚装船可装下80辆加长卡车,一两年可赚回价值800万元的滚装船成本。

    “三峡工程使长江上下游的交流瓶颈彻底打通,将下游的产业、资本、人才和下游的能源、原材料有效结合起来。”长江流域的经济一体化将大大加快,四川、重庆、贵州等受交通制约的西部地区,可借便宜的水运加大对外交流能力,有了属于自己的出海口。

  改变四:景点增多三峡游开始升温

    作为国内顶级的旅游线路之一,在经历了近乎疯狂地“告别三峡游”的热潮后,已慢慢冷清下来。但在三峡经营一家旅游景点的丁先生对于三峡大坝的建成一直充满着期待,丁先生说,“随着三峡大坝的全线建成,三峡游将再一次迎来了绝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三峡库区水位的不断提升,一些新景点出现在内长江上,有的地方还形成了“千岛湖”的美景。来自广东一家旅行社的林先生就专门飞到了宜昌当地考察。林先生说:“三峡大坝建成了,很多人又开始重新看好当地旅游资源,新三峡美景是值得期待的。”

    据介绍,三峡游已开始升温,而到三峡来玩的游客80%的人必看三峡大坝,大坝已成一个主景点,并拉动了周边其他三峡景点的升温。

    改变五:移民孩子的学业得到了保证

    三峡大坝旁边的银杏沱村里有一所新建的逸夫小学,学校里169名孩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静地读书。与整个120万三峡移民群体中的孩子一样,三峡工程将改变这些孩子们的未来。

    六年级的女生付莲的新家就在学校旁边,在这所移民后新建的学校里,付莲第一次看到了电脑,在她上到五年级的时候第一次上了英语课。学校的教导主任马老师表示,在没有建三峡工程前的老学校里,孩子们是完全不知道电脑和英语的。

    学校里不少孩子们的家长都在从事与三峡有关的服务工作,由于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孩子们的学业几乎都能得到保证。谈起三峡工程带给学校的变化,马老师说,以前的学校只是一座简易的房子,现在学校成了四层的楼房。最重要的是,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带来了人员的交流,以前学校里连一名外村的老师都没有,现在引进了大学本科的英语老师,这对孩子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改变六:工程给文物保护带来契机

    在新建的秭归县里有一个叫凤凰山上的地方,这里集中保护了从已大半淹没的老秭归城中整体搬迁过来的24处大型的文物古迹,其中包括了17栋古民居,还有寺庙、牌坊、教堂、古桥和屈原祠。据权威部门确定的三峡库区文物点为1087处,其中地下文物723处,地面文物364处。截至2005年年底,地下考古发掘面积已达110.7万平方米,已出土珍贵文物9000余件,一般文物17万余件。

    秭归县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梅云来表示:“以前老秭归的地面上的东西我们是能搬的全部都搬来。对于地下的文物也几乎是将整个县城挖地三尺。这次三峡工程实际上是对沿线的文物保护带来了一个契机。”

    改变七:成珍贵陆生物繁殖基地

    一条条长为一米多的第三代中华鲟,在三峡水库库区的网箱内不停地翻跟斗。守在网箱边的李老板,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李老板笑言,这些中华鲟几年后就可带来数百万元利润,还可形成中华鲟巨型产业链。在网箱附近,他们随时可见野鸡、野鸭和野生菜花蛇现身。

    据介绍,长江将成为中华鲟及珍贵陆生物的最大繁殖基地。为保护中华鲟,国家有关部门对野生中华鲟进行严密监测,在宜昌建立了人工繁殖研究所。从1984年在长江放流6000尾幼体中华鲟起,迄今已放养中华鲟453万尾。之外,还放养了胭脂鱼若干尾。对于因三峡水库蓄水,直接受淹没影响的120科植物物种,绝大部分在未受淹没的地区广泛分布。外界广泛关注的珍稀植物荷叶铁线蕨、蔬花水柏枝都采取了设保护点保护,并进行了培植,其种源数量一定会进一步加大。

  改变八:冬暖夏凉三峡成“空调”

    宜昌市民秦先生对记者说,“三峡大坝对气候的影响,我们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宜昌的气候比以前平和多了。夏天没有以前那么热了。现在都快到6月份了,但这些天一直都只有20多摄氏度,这是很少见的,在往年肯定都是30多摄氏度了。”另一位在当地做茶叶生意的老板表示,夏天确实感觉比以前要凉爽,就好像在吹空调。

    对于三峡带来的气候变化,也有少数宜昌市民表示了不同的看法。宜昌市民李小姐称,由于三峡水位的不断提升,也给当地带来了更多的雨水,“最近一两年感觉雨水比以前要多,去年冬天还连续下了半个月的雪,以前她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情况,一般一年就只会下一两场小雪。”

  有关专家表示,三峡水库建成后,实际上对气候影响并不大,但对个别气象要素却有较大的影响,如水库水体对库周气温的调节作用就比较突出,研究表明,三峡水库会使极端最高气温降低4℃左右,而极端最低气温升高3℃左右。 

 

  来源:新华网 2006年5月22日 

作者: 张旭东 齐中熙 胡利 何涛 颜士然
SRC-74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