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灌区灌溉面积为何锐减?


2006-09-03

 

唐河灌区杂草丛生的渠道。

 

    本站唐县91日讯(记者 许江)一个设计灌溉面积70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一度达到53万亩的大型灌区,如今的灌溉面积却只有10万亩左右,而且这10万亩地亩均年灌水量达到400立方米。这是第二调研组在河北保定唐河灌区调研时看到的真实状况。

    是什么原因导致灌区灌溉面积锐减如斯?

    据灌区负责人介绍,唐河灌区始建于1959年,设计灌溉面积7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2.5万。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灌区最大灌溉面积曾达到53万亩。然而,进入90年代,灌区灌溉面积进一步缩减为20~30万亩;近几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实际灌溉面积更是只有10万亩左右。

    唐河灌区管理处负责人说,造成灌区渠灌面积逐年缩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工程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末级渠系工程几乎没有任何投入,年久失修,导致工程严重损坏,输水能力严重下降,供水成本大大提高,农民浇地难问题非常突出,挫伤了农民利用地表水灌溉的积极性;二是灌溉管理模式的变化,导致灌区专管机构无力管、无法管的局面,特别是“两工”取消后,“一事一议”又难以落实,加大了对末级渠系的管理和维护难度。这些问题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农民弃渠打井,掠夺性开采地下水,农民负担加重,水生态更加恶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大型灌区粮食生产,也使灌区管理上出现水费征收难、水费收入降低、职工工资拖欠、职工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这位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说,唐河灌区自建设以来,几十年来,国家没有对末级渠系进行过投入。改革开放前,斗渠以下工程一般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投劳,工程岁修局限于修修补补,缺乏统一规划,末级渠系与灌区骨干渠道不配套,基础建设非常薄弱。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生产转为以家庭为单元的独立经营,较大规模的田间工程建设几乎停止,只是在灌溉时,为保临时通水,农民才进行简单整修,基本上处于谁使用、谁投资、谁管理。而在农村税费改革后,由于“两工”取消, “一事一议”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农民对末级渠系投入停止,而国家和地方政府也没有投入资金用于渠道养护,水管单位更是无力对末级渠系进行正常的维修和清淤,导致末级渠系损坏率上升。

    调研组看到,灌区的渠道已经长满杂草,许多渠段破烂不堪,几乎淤成平地。正如一位农民老汉形象的比喻:既是渠,又是道。从唐河灌区提供的一组数字中,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灌区渠道的真实现状:318公里斗渠,实施防渗配套的渠段为68公里,仅占斗渠总长的21%950公里的农渠,实施防渗配套的只有2公里,防渗配套率几乎为零。如此状况的渠道,不要说是在严重缺水地区,即使在丰水地区也不可能保证灌溉的需要,更谈不上节约宝贵的水资源了。

    众所周知,末级渠系是农业灌溉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灌区发挥效益的终端,在灌区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末级渠系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势必造成上通下阻,影响灌区整体效益的发挥。因此,建立和完善末级渠系建设投资机制,改善末级渠系工程运行状况势在必行。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6年9月2日

作者: 许江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