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考察简报第六期


2005-11-02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全面展开

  8月中旬,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在广东、江西两省全面展开。按照考察方案,红壤区考察组自今年8月至11月,兵分三路分组实地考察赣闽浙、鄂湘徽、粤琼3个片区。参加红壤区考察的有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江西省水利厅等单位的专家学者。

  江西省人民政府对此次科学考察极为重视。8月19日,江西省副省长、省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危朝安出席了在南昌召开的红壤区江西省片区科学考察启动仪式,并做了动员讲话,强调江西省内的各考察点所在市、县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次科考活动,认真做好协调配合工作。水土保持委员会成员单位特别是国土、林业、农业、环保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在座谈研讨和相关数据资料提供等方面主动配合,提供方便,确保江西片区科考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成效。

  8月19日至9月1日,江西片区考察组一行16人深入兴国、赣县、信丰、宁都、鹰潭、安义6个市、县,重点考察了兴国的林下水土流失、炼山造林,赣县的崩岗侵蚀现状、危害和初步治理,信丰县水土保持开发性治理与脱贫致富,宁都县“红色沙漠”的治理模式、水土保持防灾减灾效益,鹰潭市浙赣铁路建设水土流失及防治,安义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治理,实地考察了40多个不同类型考察点,行程2000多公里,通过听汇报、看现场、访农户、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与当地政府、水利水保、农业、林业、果业、环保、国土等部门及农民代表、治理大户广泛交流,取得了重要的考察成果。

  通过考察,考察组认为:1、江西省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总体得到遏制,生态状况得到初步改善;2、水土保持工作有创新、有特色、有成效,探索、总结了许多成功的治理模式和经验,值得广泛推广。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1、生态状况虽有所改善,但仍很脆弱,生态安全的基础不稳固;2、水土流失治理的任务繁重,历史欠账太多,地方干部群众要求治理的愿望迫切,国家的水土保持投入与水土流失治理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需要大幅度地、长期地、持续地增加水土保持的投入,需要打持久战;3、林下水土流失现象普遍,侵蚀严重,树种和造林方式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森林覆盖率高不等于就治理了水土流失;4、崩岗危害严重,治理投入不足,治理度低,治理难度大;5、现行的《水土保持法》已不能适应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需要进行修改。

  广东片区考察组在实地考察前召开了专家报告座谈会,与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就广东的水土流失现状、流失类型、特征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确定把崩岗治理、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本次科考活动的重点,把速生桉树用材林种植的利弊作为专题考察。8月18日至9月2日,广东片区考察组深入梅县、五华、龙川、紫金以及惠州、深圳、清远、肇庆、鹤山、茂名10个市县进行实地考察,重点考察了梅州市梅县和五华县的花岗岩崩岗侵蚀及治理,河源市龙川县和紫金县东江中上游综合治理,惠州市惠东县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水源保护,深圳市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清远县稀土矿区与水土保持等。

 

 *      *      *      *      *
  科学严谨     认真求是    
  

  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相关学科的专家为主组成的红壤区考察组,负责江西省红壤片的综合科考工作,中科院赵其国院士亲临参加实地考察。在十余天的考察工作中,不论在省、还是在县,尽管时间十分短促,但考察队员争分夺秒、有条不紊、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吃苦耐劳、一丝不苟,表现出了高度的认真负责精神。在内业工作中,考察队员多方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座谈分析;在野外考察时,他们采用GPS定位系统,即时定位调查当地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并采取土样,认真做好考察现场记录,深入农户调查访问,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赵其国院士虽然年高,但仍对这次“一部两院”组织的水土流失科考工作投入了极高的热情。作为红土区考察组的顾问,他8月15日刚参加完广东片考察启动仪式,就马不停蹄地赶赴南昌,参加江西省内的实地考察。第一站到兴国县,下车伊始,就听介绍,了解情况,看资料。第二天上午又深入实地连续考察了4条小流域。兴国的丘陵山地因侵蚀严重,沟壑纵横,加之雨季,山路湿滑难行,他不顾泥泞,一路攀登考察。考察中,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忘宣传,不忘宣传这次科考的重大意义,宣传水土流失对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现实以及搞好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在同县乡村领导、干部和农民以及农、林、水等相关部门的座谈中,他认真记录,缜密思考,不时提出一些启发性和战略性的问题。

  盛夏酷暑,烈日高照,院士与全体考察队员一样,以忘我的工作热忱,一丝不苟的探索和求实精神,从事着这项水土保持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工作,他们这种精神值得全体考察人员学习。

*      *      *      *      *

  我国红壤地区分布于琼、粤、闽、湘、浙、赣以及鄂东南和皖南地区,面积118万km2。气候带跨越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年均降水量1100-1600 mm,并集中于4-6月,常为大暴雨。地貌景观以山地低丘为主,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按地域差异可分为东南沿海山地与丘陵、江南低山丘陵、南岭山地。特殊的花岗岩以及红层地貌使该地区极易形成水土流失,赣南、粤东、湘西、湘中水土流失面积约为24.4万km2。

  崩岗是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类型,特指红土丘陵区厚层风化物在水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崩塌,形成特定地貌形态的土壤侵蚀现象。崩岗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风化层深厚的花岗岩、片麻岩出露地区,虽然在水土流失面积中所占比重不大,但产沙量高,危害后果十分严重。其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8省(区),在洞庭湖、鄱阳湖水系中上游以及南岭南北两侧分布最为集中,也较为典型。据统计,8省(区)共有216个县(市区)有崩岗发生,崩岗总数达26万处。其中,尤以广东、广西、湖南、江西4省(区)分布最为集中,其崩岗总数达24.83万个。

  崩岗面积不大,但危害很大,是生态 的“溃疡”。崩岗区的群众概括其危害为“烂了山,冲了土,塞了河,压了田,穷了人”。当地水利部门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天上一片绿,地上一片红”。崩岗流失量大,崩岗严重的地区,泥沙流失经常淹没农田、道路,淤积水库。崩岗治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治理投资大,周期长,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不合理活动的共同影响,新的崩岗仍在不断出现。广东河源地区2005年6月20日暴雨一次性新产生崩岗20000余个。一般地方的土壤侵蚀模数只有几百吨到上千吨,而崩岗地区的侵蚀模数一般在2万吨以上,有的高达十几万吨,大大超过我国南方地区的土壤允许流失量,给当地和下游地区造成严重危害。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