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考察简报第七期


2005-11-02

北方土石山区考察组完成海河流域面上考察   

  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北方土石山区考察组,历时21天,行程5000公里,于2005年9月7日,按计划完成了海河流域面上科学考察工作。

  北方土石山区考察组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北京林业大学、海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等单位组成。中国科学院刘昌明院士、中国工程院石玉林院士、北京林业大学王礼先教授、水利部教授级高工段巧甫担任考察技术顾问。考察分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两个片区。

  从8月18日开始,考察组先后实地考察了河北省武安、临城、井陉、易县、怀来、赤城、秦皇岛、迁安市、围场、滦平10市县,山西省昔阳、代县、浑源3县及北京密云县的46条小流域,召开县、市级座谈会14次,省级专家座谈会2次。

  考察组主要围绕以下10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考察和调研:1、80年代以来,各县水土流失的治理程度、年治理进度、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保存率、尚需治理的面积及治理资金的来源;2、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成本;3、山区农民收入的来源;4、水土流失地区农村能源结构构成,能源价格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5、封山禁牧措施的实施与投入情况,禁牧对农民经济收入的影响;6、综合治理中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比例和确定该比例的基本原则;7、“大户承包、规模治理”的经验、问题与建议;8、矿业开发与道路建设对水土保持的影响;9、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开展情况,对《水土保持法》的认识和修改建议;10、关于生态补偿问题的理解、看法与建议。

  考察中,沿途各地有关部门和当地干部群众普遍反映:

  1、政府在水土保持方面的资金投入总量少,标准低,水土流失治理进度缓慢。除水利部安排的八大片重点治理区、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区以及21世纪首都水资源项目治理区外,其他广大水土流失区政府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投入都很低,部分地区补助标准甚至低于2万元/km2。过去在面上一直采取的群众投入为主体的治理模式遇到了极大困难,主要是近两年来各地普遍取消了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此外,在农业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将劳动力工价抬高。

  2、荒山荒坡封育难度大。“大面积上依靠生态自然恢复”的水土流失治理策略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因有当地政府的经费支持,效果很好。如北京市的山区县,但在其他省份的贫困山区,国家没有专门项目支持,地方财政困难,遇到了较大的问题。首先是对当地群众生计的影响。考察的14个县市中有11个是国家级贫困县,许多农户靠荒山放羊维持生计。圈养增加生产成本(一般舍饲的成本是放养的4倍以上),生态移民工程又苦于没有足够的耕地资源。部分地区因荒山禁牧与放羊户发生冲突,强制措施没有法律依据,也不是治本之策。看来实施“水保生态修复”措施,应从农民的利益出发,考虑成本问题。国家要安排专门经费,切实把依赖荒山作为柴源和财源的贫困农户的生计安排好。

  3、《水土保持法》的可操作性不强,监督执法难度大。近几年由于能源和建材的涨价,引发了矿山开发的热潮,加剧了人为水土流失。大型矿山大都依照水保法的要求,编制水保方案并投入资金进行治理。但小型矿山往往对水保法置之不理。由于水保法在这方面没有硬性的规定,水保部门执法难度很大。

  通过对海河流域面上考察,考察组初步认为:

  1、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一条成功的技术路线,必须在今后的生态建设中继续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是生态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各种措施在流域空间范围内综合规划、统一安排。无论是工程措施还是生物措施(包括自然恢复)都是单项措施,片面强调某一个单项措施,都可能会违反自然规律或经济规律。

  2、各种治理措施面积的比例,特别是工程治理与封禁治理的比例,需要根据水土流失区的自然条件和群众的生计状况进行合理配置。以往学者们在讨论封禁治理措施的安排时,往往只注意自然条件是否适宜,却忽视了在贫困的山区,荒山荒坡是老百姓的一个重要的生活来源。封禁治理成本低是事实,但并不是没有成本。成本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农户的损失。据初步调查:1只羊单位在承德地区一般需要10-15亩山场,按1个劳动力放100-150只羊,年纯收入为1万元计算,封禁的成本约为1.5万/km2.年;按沼气池替代荒山薪柴作为能源,一个沼气池可保护8-15亩山场,10m3的沼气池造价在2500-3000元计算,封禁的成本约为30-45万元/km2。其次是封禁的管护成本。目前林业部门执行的生态林管护费为0.75万元/km2;北京市于2004年12月份开始执行的林地管护费(“养山就业”)约为1.0-1.8万元/km2.年。

  3、应统筹和协调各部门的生态治理工作。考察组在各县组织的座谈会上,干部们普遍反映国家在水保方面的投入太低。据考察组了解,这在很多地区确实是事实。不过,调查中也发现,政府许多部门的工作都与水保有关,比如林业部门的造林工程和护林补贴、农牧业部门的沼气池补贴和舍饲养畜补贴以及民政部门的移民工程等。问题是投入分散,缺乏协调和统一规划,造成治理资金的浪费。结果是老百姓急需要搞的工程没钱上,生计问题还是解决不了。调查中了解到,有些造林工程采用爆破、客土等措施在干旱贫瘠的阳坡植树,造价达300-450万元/km2;部分多年平均降水量400mm左右的地区,在干旱贫瘠的丘陵顶部和阳坡种植山杏,补栽三年后成活率也只有60%左右。考察组在这一点上体会很深。大自然是个整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分部门、分行业、按行政区的管理是不得已的事情,但绝不能忘记统筹和协调。各部门仅从自身的工作出发宣传和安排任务,往往强调单一的措施。水保和生态建设的实践呼唤类似五十年代成立的“全国水土保持委员会”那样的综合行政协调管理系统的出现,统领水保生态建设,使各部门在统一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下协调联动。

  4、海河流域上下游之间的用水关系值得关注。考察组在永定河流域、潮白河流域以及滦河流域的考察中了解到,由于一些学者提出上游水土保持和林业工程会减少下游水库来水量,引起了上游地区水保干部的强烈反感,担心有关生态建设项目和上级政府会消减水保投入。考察组认为,这一问题应站在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高度来看待,一方面要重视上游地区的水权和生存发展权,另一方面也要从大局出发,在这一较为干旱的地区积极采取节水型水保措施,如提倡透水型的工程措施和无配水设施的生态林草措施。同时,这也为学术界提出了亟需解决的学术问题。一方面要从自然科学角度准确评估各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措施的水资源效应;另一方面也要从社会科学角度探讨如何化解利益冲突、统筹协调上下游的关系。

*      *      *      *      *

  北方土石山区主要指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山地和丘陵地带。两大流域西部为太行山区,北部为蒙古高原和燕山山区,西南与南部为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区,中部为沂蒙山区以及江淮、淮海丘陵。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沂蒙山及大别山区既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

  海河流域总面积31.82万k㎡,包括内蒙古、辽宁、天津、北京、河北、河南、山西7个省(区、市)的部分地区。其中山区高原面积18.94万k㎡,占总面积的60%,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海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10.55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3.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9.872万km2,风力侵蚀面积0.655万km2。流域年均土壤侵蚀量约4亿吨。

  淮河流域面积为27万km2,包括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湖北7省的部分地区。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普查,淮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3.08万km2。流域年均土壤侵蚀量约1.37-1.79亿吨,其中:山东半岛和沂蒙山区年侵蚀量在5000~7000万吨;伏牛山区,年侵蚀量在4500~5500万吨;桐柏山区年侵蚀量在3000~4000万吨。

  北方土石山区大部分地方的土壤表层疏松,风化层厚多在50cm以下,土层浅薄,土壤涵蓄水能力低,每逢降雨,较易形成地表径流,引起水土流失。据统计,淮河流域上游山丘区土层厚度不到50cm的面积约占山丘区面积的50%,其中不足10cm厚的土层及裸岩面积超过3000 km2。

  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使耕地的数量不断减少,土地生产力逐年下降。洛阳市嵩县与汝阳县交界地区,由于土壤严重流失,造成了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了四十五里白沙坡,据洛阳市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监测,该白沙坡年均流失耕地200亩以上,侵蚀模数高达9000t/km2·a。沂蒙山石灰岩地区80%的耕地耕作层已经全部流失。蒙阴县的砂石山区,坡耕地年平均侵蚀深高达10mm。东沟村北岭顺坡种植的5-10度坡耕地,10年间有60%的土壤表面露出母岩。

  二是影响山区群众生产生活,减缓了山区群众脱贫的步伐。河南省鲁山县耐庄河小流域在20世纪70年代,耕地面积有1000hm2左右,而目前只有851.47hm2,30年的时间,就有150多hm2耕地被水冲、沙压或变成裸岩、砾地,丧失了生产能力。水土流失带走大量的土壤粘粒、矿物质和有机质,使耕地成为跑土、跑水、跑肥严重的"三跑田"。土壤质地粗化、涵蓄水能力进一步下降,在加剧耕地退化的同时,使当地群众人畜饮水更加困难。耐庄河小流域目前仍有2400人和1700多头牲畜饮水困难,严重影响着当地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三是河流水库泥沙淤积,在降低水库综合效益的同时,加大了防汛风险。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相比,海河水系各河道中下游河床已普遍淤高近1m。其中,滦河最大支流伊逊河主河床在20年内平均抬高近2m,使行洪能力大大降低。与此同时,潘家口水库至1998年已淤积1.43 亿m3, 年均淤积量890万m3。通过对潮白河流域30年水文资料分析,多年平均年进入密云水库的泥沙量为420万m3;太行山区59座大中型水库到1993年已淤积近12亿m3,占兴利库容的36%,影响了水库正常运行。

  四是水土流失携带着大量有机物、重金属、化肥、农药等残留物质进入江河湖库,污染水质,是引起水体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

  五是植被破坏后,地表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大降低,土壤入渗减弱,缩短了地表径流形成的时间,加剧了洪涝、干旱灾害的发生。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