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流失科考组青海科考日记


2005-11-02

  (卢宗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本次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西北黄土区考察组技术顾问)
   
  8月21日至27日,笔者参加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西北黄土区考察组”青海省的现场考察,受益匪浅。现按时间顺序,简记如下:

  8月21日:参加这次西北黄土区考察组的有10多位同志,分别来自水利部水保司、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河中游局、青海省水利厅……等单位,为了抓紧时间搞好考察,商定考察组成员22日到西宁市集中。
   
  黄河中游局和水保所的同志,同乘西安至西宁的火车,前者在西安上车,后者在杨陵上车。这次列车由于正赶上学生返校,从西安发车就误点1个多小时。
   
  下午2时多,我们所的7位同志在杨陵上车后,和西安上车的同志相会,大家都很兴奋。由于不少同志,尤其是年青同志,是平生第一次去青海,大家讨论认为,这次考察十分重要,既要摸清水土流失的家底,又要找出存在的问题,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同时要推进我国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和研究工作更上一层楼。一些同志还特别强调,这次考察要:①开好各种类型的座谈会,用心倾听广大农民群众、干部、各部门各级领导的意见;②要深入到农户,用心了解农民群众的各种反映,特别注意一些贫困户的意见;③要注意面上考察与典型调查相结合。总之,要千方百计搞好这次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一直谈到午夜后1时,方休息!

  8月22日:这次列车虽然在西安发车时就误了点,但到达西宁市竟然为早上6.30时,据列车员讲,还提前了40分钟到西宁。
   
  到西宁新时代大厦,立即吃早饭,早饭自助餐仅用了20多分钟。早饭后,首先考察青海省水保局长岭沟试验场。该试验场地处西宁市城西沈家寨乡,总面积2725亩,从1987年被青海省水保局选为水土保持试验场,进行小流域治理并承担有关水土保持科研课题研究。经过19年的治理,已成为水利、水保展示的窗口,逐步形成集旅游、绿化、美化、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生态示范园基地。
   
  接着到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参观学习。我们先后参观了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一些“研究中心”和“标本馆”,我认为西北高原生物所突出的三个特色,值得我们学习:①工作地域的特色:重点工作在青藏高原。②工作对象的特色:青藏高原的动物、植物;青藏高原的藏药等。③工作重点的特色:青藏高原的动物、植物的演变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不同藏药染色体的研究等。

  下午,与青海省水利厅的领导和同志们进行座谈。在座谈中,青海省不少同志的发言,对我们启发很大。如指出:“青海地域上是大省,人口上是小省,经济上是穷省,资源上是富省”。“青海穷在水上,希望也在水上”。“青海要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在高原城市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和途径”。“青海要集中力量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水土保持大示范区”……等。这些真知灼见,我们将进一步理解,认真消化。

  晚,住西宁市。

  8月23日:今天,早饭后8.00时从西宁出发,首先考察湟源县的小高陵村,并分组进行农户调查。
小高陵村是一个已经经过40多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先进典型,会议室挂满了各个时期获得的奖状,周恩来总理签章的奖状十分引人注日。老支书是80年代的全国劳动模范。
   
  在座谈会上,老支书用纯正的青海话介绍说:小高陵村不小,面积12.5km2,550户,2300多人。海拔2100m-3100m,从50年代开始治山治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0亩,修水平梯田4400亩,植被覆盖度对外部讲为30%,实际已达40%。现有羊1200多只,猪1600多头,奶牛70多头,大牲畜800多头匹。
   
  我们问,小高陵村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经验是什么?老支书十分肯定的回答:原来是林牧顶牛,现在是林牧结合;治理和管护一定要同时进行才能获得效益;水土流失治理一定要连续不断,坚持下去。
我们问,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老支书答:病虫害严重,如杨树天牛,大面积鼠害等。
   
  接着问,小高陵村如何更上一层楼?老支书答:我们把小高陵村一条街搞成了(小高陵村沿公路搞了一条商业街)。花岗岩厂搞成了;但百亩枸杞园没有搞成。
   
  在会后的交谈中,我们还了解到小高陵村现在还有50户贫困户,200多人,生活比较困苦,这是一些点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应引起高度重视!
   
  接着我们考察青海湖的生态及水土流失。据介绍及现场考察,青海湖流域目前面临着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加重、地下水位下降、部分入湖河流干涸、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全域告急的严重形势。这一问题虽已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但由于投入不足,近期难以改变目前的严重形势。建议加大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目前的现状。

  晚,住共和县。

  8月24日:早8.00时,从共和县准时出发。
   
  首先考察共和县龙羊峡库区周围的水土流失情况。龙羊峡坝址位于青藏高原,库区海拔高程2600米-3600米。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3.14万km2,占黄河流域面积的18%。
   
  龙羊峡水电站最大坝高178米,为国内和亚洲第一大坝,坝底宽80米,坝顶宽15米,主坝长396米,大坝全长1140米。是我国总库容量为240亿m3的最大的人工水库。
   
  龙羊峡库区土地面积为620.8万亩(包括共和县塔拉滩、贵南县木格滩等),是青海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根据卫星摇感显示,龙羊峡库区土地沙化程度加大,等级增高的发展趋势明显,天然草地处在一个较缓慢的萎缩过程中,沙化植物的生长范围在扩大,天然草地生产力下降。
   
  分析认为,人为活动是造成龙羊峡库区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生态治理受资金、技术的制约,举步维艰。建议,加大投入和有关调研工作,尽快加大对这一地区的综合治理。
   
  接着考察共和县塔拉滩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情况。“塔拉”系蒙古语,意为平原或滩地平原,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位于青海南山与河卡山之间,总面积320.4万亩,由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组成。总人口1.67万人,共有各类牲畜15.35万头(只),均在塔拉滩放牧。
   
  近几十年来,由于年降雨量少,风沙危害等自然因素和盲目开荒、超载放牧、滥挖滥樵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塔拉滩土地沙化日益加剧。主要表现为沙漠化扩展和草原退化,且呈增长扩展趋势。草原的退化、沙化使载畜量降低,现在23亩草地才能养活一只羊。
   
  为了治理塔拉滩,保护母亲河,共和县先后实施了马汉台绿洲生态农业实验区、塔拉滩围栏封育实验区、塔拉滩人工生态实验区、塔拉滩杨树深栽实验区等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据介绍,一是采取围栏封育措施,治理草场沙化、退化。二是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在沙丘地带实施生态围栏,栽植耐旱树种。如2000年在一塔拉实施生态围拦1万亩,设置沙障1000亩,营造杨树深栽防风固沙林5800亩,共栽植青杨插干、棉柳插干、柽柳、黑刺等苗木128.76万株,苗木长势良好。
   
  但由于存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治理无法在大规模的范围内展开,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草场沙化速度,塔拉滩生态治理未能得到根本改善。
   
  建议,国家尽快加大投资,有关科研单位加大调研力度,尽快改变目前的水土流失现状。
   
  晚,住玛多县。到玛多县时,风雨交加,气温骤降,再加上途经4200m-4300m的高山,绝大多数同志反应头痛、耳鸣,少数同志还呕吐,但大家精神十分饱满。

  8月25日:早上起来,绝大多数同志反映昨晚睡觉很不踏实,有的前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有的后半夜睡不着觉,有的整夜未睡觉,就连在青海工作多年从西宁来的同志,也有同样感觉。这是因为玛多县平均海拔为4200米-4800米。
   
  早8.00时,从玛多县出发,原计划考察扎陵湖、鄂陵湖的水土流失情况,由于昨天下雨,到鄂陵湖汽车行走已十分困难,故只考察了鄂陵湖即返回。
   
  在返回途中,又考察了星星海。这2个湖、海周围的草地,鼠害十分严重,随处可见鼠洞。
   
  据介绍,玛多县总面积25253km2,其中草场面积3448.64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2707.95万亩。平均海拔4200米-4800米,年均气温-4.1℃,光照充足,太阳辐射量大,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59%,沸水不足80℃,据史科记载有大小湖泊4077个,素有“千湖县”之称,其中扎陵湖、鄂陵湖是青海省最大的淡水湖,盛产无鳞湟鱼。
      全县总人口12544人,平均人口密度0.43人/km2,玛多是一个纯牧业县,2004年底,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874.6万元,实现牧业总产值3717.71万元,全县各类牲畜存栏约316521头只匹,牧民人均收入1791.91元。地方财政十分困难,年收入仅90多万元。
   
  该县生态现状表现为:水土流失面积扩大,侵蚀程度日趋严重;草场退化面积增加,受害程度日益加重;水源涵养功能下降;土地沙漠化强烈发展;物种存在条件恶化,分布区域缩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分析认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有三:一是自然因素;二是鼠害因素;三是人为因素。为改善上述情况,玛多县在生态治理方面,积极开展了以下的工作:一是大力开展草原防灾基地“四配套”建设(即建设:牧民定居房、暖棚、围栏、畜圈)。二是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围栏封育、灭鼠、恢复草地植被、人工种草等)。三是实施退牧还草与生态移民工程,率先在扎陵湖乡实施整体搬迁试点工程,整体搬迁近388户1800人,禁牧面积558万亩,减畜11万只羊单位。
   
  该县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如下设想:一是确定“生态之县”战略,强化全民生态意识;二是实施生态工程,综合治理生态环境。
   
  在考察调研中,笔者与青海省水保局的同志,多次讨论玛多县今后的发展方向,笔者提出,玛多县作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能否以“努力建设好“三江源”水土保持生态旅游县”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认为完全可以提出进行讨论。
   
  晚,再住共和县。

  8月26日:早8.00时,从共和县出发,主要考察民和县的隆治沟流域和柴沟小流域。
   
  在前往隆治沟流域的路途中,要经过日月山,我们顺路参观了日月亭。“日月山”古称赤岭,因山体赤红而得名,是青海农业区与牧业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岭。
   
  隆治沟流域位于民和县城东南23km,流域面积168.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47.3km2,占总面积的87.3%。平均海拔2100mm,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主沟长43.6km,沟道流量2.04m3/s,该流域处民和县强度、极强度流失的浅、脑山区,山大沟深,侵蚀模数7500T/km2·a以上。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植被破坏,土层变薄,生态恶化,群众贫困,如1988年7月一场暴雨,340户人家进水,680多间民房倒塌,530亩耕地被冲毁,1200亩农田被淹,9500米防洪堤被冲垮,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为控制水土流失,民和县“十一五”计划将隆治沟流域列入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淤地坝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范围。
   
  我们“西北黄土区考察组”现场讨论决定:①建议对这一特殊的红胶泥地区,开展专题研究;②将这一特殊问题,立即在网上公布,广泛征求大家治理的高见。

  接着考察柴沟小流域。柴沟小流域总面积38km2 ,水土流失面积34.9 km2,占总面积的91.8%。该流域1982年列为省小流域治理点,1983年黄河中游局正式列为综合治理试点流域。1990年通过验收。2000年水利部和财政部命名为“十百千”示范工程小流域。
   
  柴沟小流域包括11个行政村,1149户,6688人,人口密度176人/ km2,土址侵蚀模数5664.5T/km2·a。经过8年治理,新增治理面积22.86 km2,治理度达73.3%,其中修梯田500.6hm2,治沟造地16.5 hm2,人工造林1938.4 hm2,四旁植树44万株,苗圃41.9 hm2,人工草地57 hm2,修建小型蓄水工程11座,建淤地坝、土石谷坊39座,防洪堤4.66km(4条),乡村道路20km(5条),人畜饮水管道37.63km(9条),其它工程10余项(护林点管护房),人均占有草地0.3 hm2,人均占有梯田0.07 hm2,柴沟流域国家共投资131.68万元,群众投劳106.89万工日。
   
  柴沟流域截止2004年,林草覆盖率63.4%,造林保存面积2313.33 hm2,种草393.33 hm2,现有护林人员28名,水保人员3名。
   
  我们认为,柴沟小流域治理的经验主要是:坚持综合治理;农林牧协调发展;治理管护密切结合;群众、技术人员、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密切协作,各尽其责。

  晚,住西宁市。

  8月27日:由于今天是考察的最后一天,下午考察组成员将分别离开西宁返回自己的工作单位,又适逢下雨,且为中雨,故安排:上午10.00时以前,考察组一部分成员与青海省水保局的有关同志交换对这次考察的意见;另一部分成员收集、整理有关考察资料。10时以后,一起参观塔尔寺。
   
  下边是当时我对青海省水保局同志的汇报提纲,也是我对这次考察的初步小结。

  1、青海省的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表现为:规模大、进展快(如围栏封育)、典型引路、成效显著(如长岭沟试验场的试验示范、小高陵村的综合治理等)。

  2、应特别指出的主要经验有①退耕还草,围栏封育+轮牧。这里要特别强调大围栏中套小围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把“围栏封育+轮牧”这一措施落实到户的目的。②生态移民+计划生育。这里要特别强调生态移民要整体搬迁,计划生育要一抓到底,同时还要落实牧区小学学生住校学习以及逐步解决医疗问题等。③突出特色。为了搞好青海省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工作,一定要吃透、掌握青藏高原的特殊情况,突出青藏高原的特色,总结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特殊经验。

  3、几点建议:①狠抓“水土保持生态旅游”。建议统一规划青海省的旅游资源,突出高原特色,搞好全省的“水土保持生态旅游”。②尽力减少人为干扰,尽力保护天然的生态环境。③进一步探索和初步拟定适合青海省实际情况的有关政策和措施,报中央审批后执行。如围栏封育+轮牧的有关规定;生态移民的有关规定(补贴时间相对应当长一点)等。④进一步研究畜牧业的发展问题。
   
  上午10时以后,参观塔尔寺,参观完塔尔寺已下午1.00了。午饭后,考察组成员先后离开西宁市,结束了这次有意义的青海科学考察。

  来源:水利部网站 2005年9月16日

作者: 卢宗凡
SRC-74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