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忘记的历史 不能失色的明珠
———新世纪白洋淀纪行


2005-09-05

  白洋淀,华北大平原上的一颗明珠。

  让这颗明珠熠熠发光的不仅有烟波浩渺的湖光水色,还有那丰绕的水产资源、悠久的历史,更有那勤劳勇敢的人民和他们在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动人故事……

  白洋淀,当我们还没有走进她的时候,她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留下过深深的印象。

  京城的菜市场上,清晨,当邻居家的大妈的菜篮子里装满刚刚买回的又大色泽又鲜亮的鸭蛋,一问,准说是白洋淀的。“白洋淀”三个字几乎成了老百姓日常餐桌上一个叫得响的名牌。

  在北京紫竹院公园里,摇着新漆的游船,载着游客在盛开的荷花池中穿来荡去的撑船人,问是哪里人,他一准儿会带着颇有些自豪的神情告诉你:“白洋淀的!”

  记得前几年,我们到永定河上游的官厅水库去,碰到在库汊中住着的几个打鱼人,上前一问,回答还是“白洋淀来的”。

  听说,前些年,在天津海河里打鱼的人,也有从白洋淀过来的人。

  因为淀内水少鱼少,他们出来谋生,但还离不了打鱼。

  白洋淀,真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在孩提时代念过的教科书上,从那篇写得像诗一样的小说《荷花淀》中,我们熟悉了大作家孙犁的名字,也记住了白洋淀那个风清月凉的夜晚,水生哥和水生嫂商量当兵打日本鬼子的故事。

  白洋淀,真是个吸引人的水乡。特别是孩子们放了暑假,又正值芦苇葱翠、荷花盛开的季节,便有从北京、天津、石家庄和白洋淀周边的城市中纷纷到白洋淀休闲度假的人们。

  于是,白洋淀有了新兴的旅游业。

  白洋淀,在我们水利人的心中,却有着另一份特殊的关注和情结。

  自从去年3月1日,引岳(城水库)济(白洋)淀,水到淀区,拯救濒临干涸的“华北明珠”之后,一年多来,白洋淀生态恢复得怎么样了?淀区现在还有多少水?淀区的老百姓生产生活有没有保证?新一代的水生嫂们还在月光下编苇席卖吗?

  带着这么多新鲜问题,我们在今年的8月20日,来到白洋淀区的安新采访。

  因为是周末,来白洋淀旅游的人熙熙攘攘。新建的码头上,排满了接送游客的大小船只。据当地人介绍,旅游部门将船只控制在800艘,否则还有增长的势头。

  第一站要去的地方就是荷花淀文化苑景区。那里有我们首先要去参观的“雁翎队纪念馆”。这是被称作红色旅游的经典之作。我们这些从未经历过抗战的人,是从一个风和日丽、阳光灿烂、荷花飘香的今日白洋淀走进这个纪念馆的。60年前白洋淀抗日战争的苦难岁月与硝烟战火只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而承载这一记忆的是一幅幅发黄了的历史图片,是一件件当年雁翎队队员将仇恨的子弹射向日本侵略者的抬杆土枪。而就是这样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一个个名字,一组组数字,使我们了解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游击战争的惨烈与悲壮;了解了当时的白洋淀四五百里水路作为当时日寇从天津到保定的运输线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也了解了白洋淀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雁翎队,配合八路军主力,破坏日寇水上运输线,顽强打击日伪军的英雄事迹。当我们听说可以采访到至今还健在的当年雁翎队的副队长孙革老人时,我们都感到异外高兴。

  白洋淀,不仅养育了这里的人民,在60年前的血雨腥风中,造就了一批敢于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的“雁翎队”的勇士们,而且作为文艺创作的丰富生活源泉,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像小说《新儿女英雄传》《雁翎队》和以雁翎队侦察员赵波为原型的电影《小兵张嘎》等。最有影响的还属小说《荷花淀》和他的作者孙犁。孙犁对白洋淀这块土地的一往情深和他对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精神的由衷赞颂,以及他那诗一般意境清新的小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很多人对白洋淀的认识,首先是从读他的小说开始的。如今,当我们迎着旭日,踏着晨露,置身于大面积的荷花淀景区,去瞻仰坐落在景区北边的孙犁纪念馆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们仰望着孙犁同志的巨型石雕坐像,欣赏着他书写的“大道低回”的匾额,徜徉于接天莲叶的无穷绿意和映在朝阳之中的红艳荷花之中,仿佛又陶醉在他的小说意境之中,那些鲜活的抗日人物又浮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由得在询问:水生哥水生嫂们,你们今天生活得好吗?

  当我们置身于白洋淀中,联想到千万年来,白洋淀在大自然的演变之中,江河易容,水多水少,几荣几涸,显显隐隐,历经沧桑。特别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样子。60年前,日本侵略者在疯狂的“三光”政策下,凭借着这水,扒开千里堤,放水冲毁了我们的家园,企图把冀中和白洋淀人民困死。然而,淀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奋起反击,坚持8年抗战,终于迎来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白洋淀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和治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了堤防和排涝工程建设,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蓄洪排涝体系。但是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自然气候的变化和白洋淀诸河上游大量兴建以控制洪水为主的工程,致使白洋淀来水减少,连续出现过5年干淀的现象,加上上游工业、城市的发展,产生污水下泄,也使白洋淀的生态不断恶化。这些问题,曾引起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统一规划下谋划解决的方案。近几年来采取最为急切的就是进行应急补水措施。特别是在2003年底,水利部和海河水利委员会采取了跨流域调水方式,实行了引岳济淀,使白洋淀重新焕发了生机。

  应急调水以后,淀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什么变化,自然也成为我们这次采访的一项重点内容。

  当我们带着对白洋淀人民的崇敬和景仰走出“雁翎队纪念馆”时,我们从战争的记忆中走进了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年代白洋淀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是,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依然充满了自信和乐观。在大张庄的邓二龙身上我们看到白洋淀群众顺应市场经济潮流,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羽绒加工业,取得可喜成果的现实;也从刘国战的眼神中看到一个基层水利管理者坚守岗位,克服暂时经济困难的乐观态度。我们还从南河村两位叫艾小娇、艾小翠姐妹俩的笑容中看到了白洋淀开展旅游业之后,她们依托市场需求,利用当地水生植物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的可喜前景。

  如何保持白洋淀的生态平衡,满足淀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解决白洋淀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问题,可以说是我们这次采访最为关注的话题。为此,我们专门来到河北省保定市,采访了河北省白洋淀管理处的边志勇主任。他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全面介绍了白洋淀的自然地理、水文水资源状况及这些年来给白洋淀补水调水情况,并就白洋淀的生态平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工作建议,无疑对我们全面和准确认识白洋淀的水问题,永葆华北这颗明珠不失去光彩提供了有益的内容。

  白洋淀,这颗曾经穿越抗日战火硝烟的明珠,几盈几涸的湿地。当我们今天面对她和在她土地上生活着的数十万人民的时候,我们应该向他们说的是:

  不应忘记的历史,
 
  不能失色的明珠。
作者: 王经国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