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河南项城市 “泽国”如何变粮仓?

  □本报通讯员 丁月良

  近年,河南省项城市粮食获得连年丰收,产量屡创新高,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在旱涝交织的背景下,丰收的背后,是各项支民强农惠农措施的落实,是多年来不断夯实的农田水利基础。

  项城市北依沙颍河,域内地势平坦低洼,形成“岗洼相间”“坡洼多,岗埠少”的特点,古有“泽国”之称。纵观全年冬春易旱,夏秋易涝。一直以来,频发的水旱灾害给项城市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威胁。

  粮食丰收总是与水利结伴而行。近年,项城市委、市政府以建设“粮丰林茂、惠农强农”为目标,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科学规划,按照“沟、渠、路、林、桥、涵、闸”综合配套,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粮食生产的综合保障能力,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和“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的格局。

  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耕地面积达到11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90%以上,建成各类小型农田水利设施11815处。

  通过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项城市进一步完善了防洪、抗旱、除涝相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保障农田旱能灌、涝能排,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基本实现了从“看天望收”到“连年丰产”的转变。

  去年,在小麦生产关键期,项城遭遇严重旱灾,但夏粮产量不减反增。其背后,扎实的农田水利基础功不可没。 

  天不帮忙人勤奋。王明口灌区是一个老灌区,工程运行数十年来,已经“积劳成疾”。如何使灌区活力再现?2013年3月,项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800万元,用于王明口灌区渠道疏浚清淤。截至目前,对谷河以南、老谷河故道以东的16个村总长46公里的14条渠道全部进行了疏浚。经过清淤疏浚,往日干枯的沟渠都淌满清水,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46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

  多年来,项城市大力推进小农水工程建设,积极解决影响农业生产的“最后一公里”“卡脖子”问题。特别是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小农水重点县以后,更是极大地推进了全市农田水利建设。经过连续三年的小农水建设,完成总投资5 500万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3万亩,实现年增产粮食470万公斤,年增农业产值900万元。

  “原来要两个人抬着水泵和管子,从很远的地方引水,现在只要一拧地头给水栓开关,水就流到了地头,浇地的时间也从一天缩短到了3个小时,实在是太方便了。”村民张广东说。

  激活“小农水”,装满“粮袋子”。走进项城市万亩高效农田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区,映入眼帘的是碧绿的田野,整齐划一的机电泵房,田、林、路、沟交相辉映,成林成景,共同勾勒出美丽的丰收图景。如今,行走在项城的田间地头,你可以看到百姓挥锨、干部参与治水的美好画面,也可以看到田野间农民丰收后的喜悦脸庞。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4年7月24日

丁月良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c12d8b9ae35ee4dcd1f220b1bf83e2b.jpg
65b70a7a9ed7900fac07d1adea54739.jpg
微信图片_20230402095113.jpg
微信图片_20230305101604.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