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山东:水兴仓廪实

  □本报记者 赵新 通讯员 刘吉贵

  夏粮主产区之一的山东省传来了好消息:全省5 600多万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毕,今年夏粮增产9亿斤,总产单产均再创历史纪录。“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抗旱水源充足为大旱之年夺高产打下坚实基础。”这是喜获丰收的群众共同的感受。

  大投入,大建设

  筑牢水利基础

  在禹城市采访时,记者恰遇收割完10亩小麦的辛寨镇西庵村村民赵全才。“去年浇不上水,麦子收成不行,亩产只有八九百斤。今年村里兴修了“小农水”,不但浇地不用愁,一亩地还能多打四五百斤。” 他高兴地说。

  黄河水能够引到赵全才的地头,离不开政府对农田水利的大投入。从2009年开始,德州市连续5年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4.04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60余万亩。德州市水利局局长马文喜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从德州的实际情况看,水对农业的支撑更为重要。据测算,水对粮食的贡献率达到48%左右。今年上半年全市连续140多天无有效降雨,但夏粮仍实现丰产丰收,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市委、市政府不断加码水利投资,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夯实了水利基础保障。”

  山东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手段,探索总结出“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水源配置、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管理体制、统一稽查验收、统一调度运行”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模式。2009年以来,山东省以县为单位,整合有关资金投入,连片规模开展小农水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3.2亿元,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852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95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8万吨,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全省农田水利建设进入集中治理、规模治理、彻底治理的新阶段。

  既“开源”,又“节流”

  强化水源保障

  旱灾来袭时,人要有水喝,粮也要有水喝。山东省各地水利部门将保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为己任,立足于抗大旱、抗长旱,根据旱情和水源状况,完善和细化水资源调度方案,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统筹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最大限度提供水源保障。

  中央对山东的农田水利建设给予的极大的支持,不断增加投资,加强抗旱应急工程建设。去年年底以来,中央财政分两批共拨付特大抗旱补助费3 000万元,支持山东抗旱保粮。各地以此为契机,加强资金配套,新建连通工程16处、引提水工程86处、抗旱机井228处、五小工程331处,为抗旱提供了可靠的工程保障。去年菏泽市应急修复了阎潭新防沙闸,使引水流量从每秒15立方米提高到每秒35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50万亩。

  奔腾东去的黄河也一如既往地为齐鲁大地提供了充足的“乳汁”。引黄灌区早部署,早谋划,抢引多蓄黄河水,为沿黄地区农业灌溉备足水源。据统计,去年秋种以来,全省引蓄黄河水67.54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多引12.37亿立方米。尤其是小麦生长关键期的3月份,全省引黄水量达20.65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多引9.96亿立方米。 

  频发的旱灾使山东在“开源”的同时积极做到“节流”。山东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为核心,大力推行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今年5月,正值灌溉高峰期,农业用水需求量大,齐河县各乡镇都在抢引抢蓄黄河水,而在小农水项目区却听不到抽水机器的轰鸣,看不到忙碌拉水的车辆,找不到横跨马路的“小白龙”,只有少量群众,拿着磁卡,在射频终端系统上一刷,水就从设在地头的出水口流进了农田。“只要水有了保障,天多旱都不怕!”项目区群众底气十足地说。

  “关键是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节水灌溉方式,真正实现节水和丰收的双赢。”山东省水利厅农水处负责人说道。山东充分发挥现有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的作用,采取增配末端输水软管的灌溉方式,使亩次灌溉用水量减少到50立方米以下。尚未建设固定输水管道工程的麦田,大力推行移动软管灌溉,尤其在引黄及河湖灌区采取对抽水机械增配输水软管替代土渠,使亩次灌溉用水量减少到40立方米以下。山丘区对小型抽水机械增加高压输水软管长度,扩大节水灌溉面积。

  截至目前,山东省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 600万亩,其中工程节水灌溉面积3 400万亩,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 0.6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年节水40亿立方米。 

  护工程,解旱情

  提升灌溉服务

  在提升工程建设硬实力的同时,山东省还不断提升基层水利服务“软实力”,为群众提供水利公共管理服务、防汛抗旱供水专业服务、用水合作组织自我服务。目前,全省已恢复建立乡镇水利站1 585个,选配村水利员80 187名;成立各类防汛抗旱供水专业服务队1 606支;组建规范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2 819个,覆盖率达80%。

  在今年抗旱工作中,各类基层水利服务组织充分利用技术和设备优势,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了流动浇地、机具维修、设备租赁、应急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等服务,为群众拉水送水,协调用水矛盾,推广节水灌溉和耕作技术,成为田间的“消防员”。禹城市推行“灌溉服务中心+总会+分会+会员”管护机制,利用懂技术、会管理、精维护的专业灌溉队伍,保障了工程的长效运行,实现了灌溉有序、规范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的灌溉难题。辛寨徐楼村村民李长兴满意地说:“浇地遇上难题,马上就有人来解决,庄稼浇得及时,我们不愁收成不好。” 

  如今金灿灿的小麦已囤入粮仓,肥沃的原野间玉米、大豆等作物长势喜人,在坚实的水利保障下,农民们信心满满地期待着秋粮丰收的到来。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4年7月24日

赵新 刘吉贵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c12d8b9ae35ee4dcd1f220b1bf83e2b.jpg
65b70a7a9ed7900fac07d1adea54739.jpg
微信图片_20230402095113.jpg
微信图片_20230305101604.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