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晚,扬州市大雨滂沱,时任扬州市市长的季建业在忙了一天后正回住所。雨还在下个不停,“不好,洼字街要被淹了”。“要把城区所有道路上的井盖都打开,加快排水。”这个念头一闪,季建业立即拨通了分管副市长的电话。
深夜1点,他叫上相关领导,来到了扬州城区地势最低的洼字街,现场组织排水。蹚着齐腰深的水,市长走进了群众的家中。
跟我们聊起扬州的水利工作,季建业对2003年7月4日晚上发生的那一幕,至今记忆犹新。“对于扬州来讲,水利工作太重要了。无论是谁主政,水利搞不好,老百姓是不会买你账的。”
季建业出生在江苏的张家港,江南水乡,长江之滨。童年的成长中,水是抹不去的情感记忆。放学回来,常去河里游泳;妈妈烧着饭,还没有出锅,赶忙去到河里捉只蟹上来,添一道美味。
工作以后,更是如此。在走上领导岗位后,无论是在吴县任副书记,还是在昆山任市长、书记,他都对当地水的情况非常熟悉,都承担过防汛抗洪的巨大压力。一路走来,他与水利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2001年来到扬州当市长,2004年起任市委书记,对扬州水的各种情况,季建业更是了然于胸:扬州因“水”(运河)而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扬州是与运河同时代的城市;扬州因水得名,“州界多水,水扬波”;扬州因水而盛,地处长江与京杭运河的交会之地,使其一度成为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扬一益二”(益州为今成都)成为唐宋时期扬州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物阜民安、百业兴旺的真实写照。
季建业心中装着一部扬州“水写的历史”,同时对扬州现实的水问题也非常熟悉。“近2500年的建城史同时也是扬州治水的发展史。”水在扬州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不仅具有传统的交通航运、生活用水、防洪排涝、生产供水等功能,而且对扬州的城市布局、建筑风格、区域文化、风俗习性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在扬州仍然存在。”防洪压力大,局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容量较小……“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建设水景观,弘扬水文化,今后扬州水的历史还会写得更精彩。”
正是因为对水利工作的重视和熟悉,有人称季建业为“水利书记”,他认为这是对他的鞭策和鼓励。
季建业讲话时,喜欢辅以手势表达思想。他还喜欢打比方:“治理古运河,整治古城,就像在小姑娘脸上开双眼皮。双眼皮开得好,她就愈发美丽;开得不好,就糟糕了。所以,我们每动一土,每挖一锹,都要格外小心谨慎。”带着这份沉重的担当,持着对历史、对人民、对自然、对文化负责的态度,他行走在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法治”新扬州的路上。
2008年3月的一个下午,中央党校安静的校园里,面对时而平静时而激昂的季建业,我们一起走进他构想的蓝图中。
来源:现代水利周刊 2008年4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