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从太空肉眼可看到长城这一说法令中国人颇为自豪。2003年,杨利伟完成了“神舟”五号飞行任务,返回地球后,亲口说他从太空并没有看到长城。这位实现了中国飞天梦想的英雄,道出的事实,多少让人感到失望,然而这并不能撼动长城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文明的象征,民族的骄傲。
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这项中国古代防御工程,长城如今早已失去了原来的军事功能;然而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世界所认可;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
长城的伟大,不仅是她留给我们的物质文明,而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样,一些古代水利工程也因为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和精神财富,为人们所称誉。
有许多人拿古代水利工程与长城相提并论。
郭沫若先生曾经拿灵渠与长城相比。“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灵渠最初的功用也是为了打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军岭南受阻,命史禄修灵渠,运输军队和给养。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同时,也交流传播了文化。使岭南这化外之地,融入中华文明的泽被中。
余秋雨先生曾经拿都江堰与长城相比。他说都江堰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都江堰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堪称世界典范,她不仅运行千年,造福万世,更重要的是,这项水利工程中蕴含的古代先贤在改造自然时,能因势利导、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与潺潺之水一起流淌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这些后人面对自然的态度。
还有更多人拿另外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大运河与长城相比: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长城从山海关由东向西南延伸,写下“阳刚雄健的一撇”;大运河则从北京由北向东南沿海缓缓流淌,写下“阴柔深沉的一捺”;两大人工奇迹组成了中国汉字中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
从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算起,京杭运河已经有近2500年的历史。千百年来,京杭运河沿线,兴起了大大小小几十座城市,运河养育沿河的城市,赋予了这些城市独特的精神和气质,生成和延展了运河文化。
近两年来,大运河申遗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为人们所关注。可以说,大运河申遗是在目前我国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盛世环境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国际接轨的体现;也是用规范化、国际化的惯例和思维来保护历史文化、整理与挖掘古老文明资源的新途径;更是一种民族自信心以及传统文化意识回归的自觉。虽然,大运河的价值并不是非要用申遗来昭示,但是,申遗却能给我们提供一个重新发现和提升大运河文化价值的机会。
运河是人类文明的奇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保护运河文化,传承人类文明,是我们当代人应该担当的历史责任。运河是一项水利工程,水利人在运河的保护中更是责无旁贷。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除水害、兴水利,水利工程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平台;延续精神血脉,守望精神家园,水利人在解决好水问题、服务社会民生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水利工作的文化功能,以治水实践为载体,创造文化,传承文明,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来源:现代水利周刊 2008年4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