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做实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积极推进民生水利建设
四川省水利厅
近年来,我省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纳入 “惠民行动”和“民生工程”,提出到2013年基本解决全省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通过创新建管机制、投融资机制和建设模式,我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2008年,累计投入资金35.67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4.37亿元、省级资金2.66亿元),共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0万余处,解决了872.18万人的“饮水难”问题。
一、高起点规划 打造水利精品工程
从全省经济发展大局来统筹谋划农村供水项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原则,打造高质量水利精品工程。一是科学论证,合理布局。以村镇规划为指导,从政策研究、投融资体制改革、技术开发与培训、运行管理等方面制订了《四川省农村饮水安全“十一五”规划》和《总体规划》。二是把好水源可靠性、安全性论证关。严格按照《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城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设计。三是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工程类型。针对各地水源、地形、居住条件差异,因地制宜地提出城乡一体化模式、乡镇集中供水模式及分散供水三种建设模式。同时,结合外资项目的实施,推行农村供水、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 “三位一体”的模式。
双流县坚持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工程建设模式,打破行政区划,发展集中供水工程,分两期建成了日供水达20万吨的双流岷江水厂,并逐步通过管网延伸和分级加压的形式,解决了该县城乡47万余人的饮水问题,有力地支撑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
二、规范化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
严格“四制”,严把“五关”。一是严把工程技术设计关。抓好项目前期工作,组织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的编报和审批,确保工程建设方案的质量。二是严把材料设备采购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需主要材料、设备,以部、省推荐产品目录为基础,以县(区)为单位实行集中招标采购,杜绝 “三无”产品和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设备。三是严把工程质量监督关。建立“水利技术人员包片、乡镇干部包乡、村社干部包工程”的质量“三包”责任制,水利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乡镇村社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四是严把工程竣工验收关。项目完成后,由省、市、县逐级组织验收。做到建一处、成一处,巩固一处、受益一处。目前已经竣工投入使用的饮水工程,全部达到“防渗、耐用、经济、美观、水质好、水压够、水量足”的总要求,运行良好。五是严把项目资金使用关。采取县级财政部门专帐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县级报帐(资金直补)的办法,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生产安全。
三、突出重点 典型引路 示范带动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我省确定了通江、乐至、邛崃3个县(市)作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改革试点县,从完善政府补助投资管理方式、项目前期工作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改进工程组织实施方式和完善工程设计和长效运行机制等方面突出试点示范作用。通江县积极探索推行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主管的“三为主”工作思路,实行“电子建档到村、项目公示到村、干群参与到村、技术服务到村、资金补助到村”的“五到村”工作方法。
突出重点,改善民生。省委、省政府把甘孜州、阿坝州包虫病区和大骨节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纳入“富民安康工程”,及时落实项目资金,加强技术指导。据统计,目前甘孜州、阿坝州包虫病区已建成各类供水工程1097处,完成投资8379.75万元,解决了病区17.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抗震救灾,应急供水。2008年我省遭受了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水利战线的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共同奋战,通过采取抢修损毁供水工程、修建临时供水设施、安装消毒净化供水设备和组织交通工具送水等应急措施,基本保障了雨雪冰冻灾区295万群众以及地震灾区1121.73万群众的应急供水问题。
四、经验和体会
(一)参与式管理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有效举措
我省始终坚持群众参与的原则,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我们把“进村入户、广泛调查、征求意见、充分协商”作为饮水安全工程一项重要的工作方法和必经程序,通过召开群众会议的形式,选取最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
仪陇县大力推行公示制,实行“八公开”,把缺水对象、指标下达、补助政策、建设模式、工程责任人、工程财务(投工、投劳、投资)、建后产权、管护制度等情况在当地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自觉自愿投入人饮建设的热情。
(二)强化建后管理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效益发挥的重要保障
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效益发挥,我们完善出台了《四川省实施〈加强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意见〉细则》等文件和规定,对已建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基本步入了“以水养水”的良性运行轨道。一是建立科学的管护体系。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组建供水站或供水公司进行统一管理、用水户协会管理、股份制经营管理或农户自主管理等管理模式。二是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依据运行成本,兼顾用水户的承受能力,按照“计量供水、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推行基本水价与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制度。三是加强水源保护和提供优质服务。全省各地相继出台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规定》和《水源保护区划分办法》,在水源地设立水源警示碑。印发了《农村饮水安全手册》和《供水手册》,建立完善水质月检测制度和专业化服务队伍,专人负责工程维护、水质检测,进一步确保了饮水安全。
(三)改善农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推动新农村建设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的落脚点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农村卫生条件、环境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村组之间、村民之间的水事纠纷明显减少,促进了社会稳定和“两个文明”建设。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我省将在抓好灾后重建工作的同时,努力做好面上的饮水安全工作,加大工作力度,使农村饮水安全这一民生工程在建设和管理上更上一个新台阶。一是认真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10~2013年规划,积极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坚持集中供水为主,分散供水为辅的原则,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二是进一步探索供水工程良性运行管理机制,落实管护职责,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供水工程水价机制。三是加强水源保护,切实做好水质监测工作,逐步建立我省农村供水水质自检机构。四是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举措,细化饮水安全民生工程的目标任务,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完成。
近年来,我省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方面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一定成绩,但与部省要求、群众期盼和兄弟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加强调查研究,认真落实建管新举措,探索新机制,解决新问题,真正把饮水安全这个民心工程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让农民群众长期得到实惠,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