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水文总站主任杨忠山)
深入践行循环水务,提高水文支撑能力
为08奥运提供水文安全保障
北京市水文总站
一年来,在部水文局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市水务局的领导下,北京水文积极落实2007年全国水文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践行循环水务,以创新为动力,以服务为根本,完善水文站网,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水文科技创新能力,实践“以优质的水文信息支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文事业呈现着生机与健康和谐的发展态势。
围绕市水务局治水思路,结合具体实际,我们提出了“三个构建,一个目标”的工作思路。
“三个构建”即:
构建站网合理、信息及时、手段先进的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
构建法规完善、科学完备、体制健全的水文水资源管理体系;
构建质量可靠、能力健全、领域拓展的水文水资源服务体系。
“一个目标”即:
为08奥运首都水源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和迎汛安全提供水文安全保障。
一、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为契机,加强北京水文法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于2007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这是中国水文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水利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为此,召开贯彻落实《条例》座谈会,要求水文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条例》,深刻《条例》的丰富内涵,模范践行《条例》,稳步推进《条例》中明确的主要制度的落实,进一步理顺北京水文的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水文行业管理机制,明确部门间的水文职能。在《条例》宣贯工作中,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水文工作的认识,扩大水文在社会上的影响。根据《条例》,结合北京水文工作现状,对《北京市水文管理办法》进行了修编并上报市水务局,积极为《北京市水文管理办法》出台做好前期工作。
二、以圆满完成市水务局重点工程为主线,全面提升水质监测分析预报能力。
为逐步形成"常规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定点监测与机动巡测相结合、定时监测与实时监测相结合"的多元化监测方式,我们科学完善水环境监测站网。全市地下水水质监测站由原来的93个增加到307个;地下水水质自动监测站达到了13个。完善水功能区地表水水质监测站网,站点数由156个增加到221个,监测频率由原来的一个月提高到一周。重点布设了市级及区县级行政区界监测站网,使新站网延展到了所有水量观测站点、涵盖了全市所有的水功能区,全年共获取水质监测数据45000个,进一步提升了水质监测能力。
保证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水质安全,中南海水质维持在III类是水务局下达的重点工程。为了圆满完成任务,适时调整了官厅、密云水库上游水质监测站网,在妫水河、白河、潮河等河道的主要支流及省界、区县界布设监测断面,将两库的水质监测范围扩大到上游流域内,实现了流域内水质、水量的系统分析;为保证十三陵水库的水质安全,增加监测站点和监测频率,为水库管理部门出具富营养化专报,并参与论证水库的水质保证方案和补水方案。在对长河、六海及筒子河的水质监测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生物监测和富营养化监测,5~10月监测频率达到每周一次,及时发布长河沿线富营养化动态周报,为水质达标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保障。
为充分满足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的需要,我们在供水水源地相继安装了水质自动监测设备,在供水水源、取水口、水厂入口、配水管网之外安装了叶绿素、蓝绿藻自动监测探头,形成由四道预警防线、三级监测方式、三级管理预警机制组成的一套适合水务系统需要的、完善的供水水源自动水质监测预警系统。自2007年4月开始,为了解水源地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及其变化,总站对地表饮用水源地增加了藻毒素-LR的监测。
针对景观水域,根据藻类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对pH值、浑浊度、叶绿素、溶解氧等指标的影响,我们将自动水质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耦合,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技术,开发了专门针对城市河湖景观水域的水华预警系统,预警期周期缩短为1~7天,实现了对水华的短期准确预警。
面对社会各界对水环境信息提出的高标准、新要求,我们与环保局多次协商,共同建立了水质监测联动机制,每月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布各水功能区、重点河湖、大中型水库水质,实现了水务与环保两系统在监测水体、监测时间、评价方法、评价项目、发布时间的“五个统一”,开创了信息发布的新模式,提高了为政府和社会的服务水平。
充分利用水文行业的技术优势,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开展水环境科研工作。《非正规垃圾堆放场地下水污染模拟及控制技术研究》,为北京市非正规垃圾堆放场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三、以建设地下水立体化监测站网为基础,全面开展地下水资源安全评价和污染防空技术研究。
地下水是北京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供水安全的基石,是大部分区县城乡供水的唯一水源。连续9年干旱,在地表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地下水已成为北京应对水资源危机的重要依靠。因此,科学监测地下水位、水质,全面开展地下水资源安全评价和污染防空研究,是首都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必要前提。
为构建地下水立体化监测网络,在城区、岩溶水分布区、大型漏斗区、重要水源地所在区、地面沉降区等重点区域补充站点,布设岩溶水43眼、上层滞水24眼、承压水170眼,应急水源地监测站69个。地下水监测采用巡测方式,全面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同时,对所有的地下水自动监测站点进行了改造,采用太阳能板供电和无线网络传输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由于供电和有线传输等外界干扰引起的传输不畅。
地下水监测站点的调整和监测手段不断趋于自动化为首都地下水的研究提供了宝贵丰富的数据基础。我们注重数据的深加工,不断提高地下水监测数据的成果转化率,把较为单纯的原始监测数据及时转化成有更高价值的技术成果。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主要包括:
《北京市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率先在我国完成了大范围、高密度和多指标的地下水分层水质普查,大面积采用同位素和示踪剂的技术测定了地下水的年龄和循环,首次在全市平原区范围内对地下水水质存在潜在威胁的主要七大类污染源进行了详细调查,计算了不同条件下的地下水可利用储量,实现了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和信息系统有机的集成。地下水普查成果将为首都发展所需的战略性的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地区以往没有开展过承压水评价研究,但是近年来承压水开采量却逐渐增加。通过动态监测分析,已呈现超采和不可持续的发展趋势。《北京市平原区承压水评价》对北京市承压含水层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地下水动态、同位素、水化学等方法分析承压水的水力特征及其与潜水的补排关系,采用数值法,运用数值模拟模型评价承压含水层的补给资源量、储存资源量和可开采资源量,在南水北调进京前指导承压水合理开采和可持续利用。
成功申请了市科委《北京市地下水资源安全评价及污染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重大科研项目,总经费为3500万元,已经全面启动。该项目包括地下水循环再生能力与水质变化对供水安全的影响研究、地下水功能区划与保护方案研究、典型污染区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等3个课题,涉及12个专题。首次针对我市地下水资源污染防治与保护开展大范围、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首次通过地下水更新能力研究和水质演化趋势模拟,评价未来不同时段首都地下水供水安全风险;首次制定北京地下水功能区立体划分及保护方案。研究成果将全面提升我市地下水管理、保护和利用水平,提高首都安全供水保障能力,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更好地支撑我市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首都宜居城市建设。
四、以水文信息化建设为载体,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步伐。
水文作为一项技术密集型信息服务行业,水文现代化建设不仅将改变水文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也将改变水文服务和社会需求方式。北京水文以水文信息化带动水文现代化,以水文现代化促进水文服务能力,逐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特征的现代化水文新格局。
北京市水文自动化系统于2007年11月通过验收,系统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标准为依据,对海河流域的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等五大水系上分布的137个报汛站进行建设,实现对雨量、水位信息的全自动采集、自记存储和实时传输,将数据采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北京市防汛抗旱业务及水资源管理需求紧密结合,建成一个先进实用、高效可靠、自动化程度高的雨水情信息采集系统,达到雨水情信息的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处理标准化、分析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更好地为北京市各级防汛抗旱部门的防汛抗旱调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便于水务决策者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以整合水文总站现有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为出发点,实现地下水数据库、水质数据库与水文数据库的完善与整合,开发了查询及展示功能更为强大的综合信息系统--北京市水资源基础信息管理系统,为北京市水务局业务应用平台提供所需的水资源数据。
我们还成功申请了水利部948项目,水文水环境基础信息分析处理系统“WISKI” 软件的引进,已经全面启动。
回顾近年来北京水文在服务首都水务、服务经济社会方面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前提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越来越重视水文工作。水利部和市水务局十分关心北京水文的发展,多次到北京水文调研工作,为水文发展解决难题,指明方向。水文的投入不断增加,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科研经费,保障了水文业务运行维护费,水文职工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加快了水文事业步伐。
2、社会需求是关键
北京水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近年来,北京市连续干旱,水资源紧缺, 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城乡供水还存在不安全因素等问题,急需水文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调查评价与论证工作、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山洪灾害、生态文明建设等对水文也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
3、队伍建设是保障
总站党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做好表率作用,水文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力度,引进了高学历人才,有效地改善了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为水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水文队伍趋于年轻化,保证了水文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4、科研创新是推动力
围绕水文中心工作,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应用先进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和迎汛测报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以出色的科研成果推动北京水文的发展步伐。
五、2008年工作设想
2008年是奥运实现之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北京水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水文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水文工作的任务和重点,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循环水务的要求,为实现水文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
1、保障2008奥运之年迎汛安全。确定暴雨易发区和主要河道重点巡测断面,加大城市重点部位实时监测范围,圆满完成冀水进京的监测工作,为上级领导指挥调度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汛期组建快速迎汛监测机动队,加强实战演练,提高应急监测能力,确保迎汛安全。
2、加强水情能力建设,确保水情信息采集和报送的准确和及时。增加河北省四座水库的报汛和奥运期间1小时雨量应急报汛;加快洪水预报方案修订进度,做好大中型水库及重点河道的洪水预报工作;进一步完善水情业务系统,做好对每一场降雨的水资源计算工作。
3、加强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全力做好奥运期间水环境安全信息服务。进一步健全水环境监测行业管理体制,确保通过2008年实验室计量认证监督评审;继续加强应急监测工作的演练和其他单位的应急监测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积极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做好2008年全市入河排污口调查工作。
4、加强地下水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地下水监测网络立体化。进一步实现地下水监测站点由借用到专用、由人工到自动的转变。切实做好岩溶水、上层滞水、承压水的巡测工作和再生水灌区、水源地周边的动态监测。
5、加强水文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水文管理模式,尝试水文管理新机制,继续推动建立区县级水文机构工作,提高基层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水平。
6、加强科研课题研究。完成《典型垃圾堆放场地下水污染模拟及控制技术研究》和《城市水源地预警监测系统》;开展水环境灾害预警研究、水文预报新方法、洪水资源化、突发水事件的应对等课题的研究;逐步深入城市化进程对水文特征影响的研究,深化引进后的水文、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WISKI”的试用和运行工作。全面开展北京市地下水资源安全评价及污染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做好《全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图集》工作。
7、继续加强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服务意识,贯彻执行《水文条例》,依法拓宽水文服务领域,年内争取市水务局出台关于加强水文工作的规定,为经济社会提供全面服务。
虽然北京水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部水文局的要求和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把这次会议的精神和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带回去,深入贯彻,认真学习,推动北京水文事业再上新台阶。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