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社总编董自刚发言


2008-11-03

 

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不断提高行业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

 

中国水利报社

 

    提高行业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中国水利报社作为水利新闻宣传工作的专业部门,承担着部党组赋予的水利行业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任务。部党组高度重视行业主流媒体建设。

 

    陈雷部长在2007年记者节前夕专程到中国水利报社检查指导工作,对报社管理和办报指导思想提出要围绕中心工作,结合和谐文化、水文化建设,争做水利新闻宣传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载体、主平台、主窗口、主力军,在宣传报道工作中要高举旗帜,明确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传播文化,弘扬精神;关注民生,贴近基层;建言献策,反映舆情;营造氛围,促进和谐;开拓创新,多出精品;锐意改革,繁荣发展。

 

    按照部领导提出的明确要求,中国水利报社多年来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部党组新时期治水思路开展宣传报道,全方位、多视角地及时反映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新成就,在加强行业主流媒体建设、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创新新闻宣传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探索。

 

    一、加强水利行业主流媒体建设

 

    1.理念建设

 

    行业媒体的特征在于对特定行业信息的独有性和专业性,优势在于对专业信息处理深度的领先性和思想的启悟性。多年来,水利报社不断加强对传媒规律的认识,着力抓媒体质量,着力抓品牌建设,努力提高水利新闻宣传报道的能力和水平。舆论影响力的背后是事实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通过知识管理,为读者提供权威信息源和重要思想源是我们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中国水利报社所属的报刊网,坚持策划为先,内容为王,坚持走专、精、深、活(专业、专门,发挥专长;精准、精练,力求精品;深刻、深度,报道深入;活跃、活泼,形成活力)之路,坚持以质取胜,以策划见长,以独具专业背景的深度报道领先,以理性的、建设性的、负责任的态度把握和处理各类水事新闻,始终站在引领水事新闻报道的时代潮头,始终站在水利新闻宣传报道的制高点上,为读者提供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有效信息,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引导读者阅读需求,创造读者阅读需求,形成读者阅读依赖。

 

    2.媒介建设

 

    报社经过整20年的发展,主要宣传媒介已经由最初的一报一刊发展为一报一刊一网一音像一展览,即《中国水利报》、《中国水利》杂志、“中国水利”网站和水利部展览音像制作中心。其中《中国水利报》由最初的周一四版,发展为周三八版。杂志由原来的月刊16开48页,发展为现在的半月刊大16开80页,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排名跃升为江河水利类杂志第二位。“中国水利”网站是水利系统目前唯一一家具有新闻发布权的网站。展办是1953年成立的水利部老事业单位,去年成建制划转水利报社管理,有效地实现了业务对接、资源共享,为进一步做好水利音像宣传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报刊网和展览音像各个媒体定位日渐清晰和准确,网络以速度和容量取胜;杂志以政策指导和科技前沿报道见长;报纸则在注重新闻时效的同时,在观点新闻和深度解读上更胜一筹;展览音像中心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技术特长,为行业内外立体宣传做好服务。报社已初步形成了报刊网和音像制作、会展设计等多种载体协调配合、优势互补、立体宣传的格局。

 

    3.队伍建设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记者编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业务本领,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栏目主持人,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宣传队伍。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高层次领军人才、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上,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严格要求,待遇上适当从优,使他们能够更快地成长进步。

 

    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报社把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长期目标、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下大气力,坚持不懈,一抓到底。通过举办学习班、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多样的组织学习活动,切实提高了新闻宣传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报社的组织创新能力、队伍塑造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高度重视加强记者通联队伍建设。记者站是报社采编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报道队伍的轻骑兵和突击队。近年来,各省厅和流域机构积极为记者站配备得力人员,创造必要条件,为搞好新闻宣传提供了保障。报社根据形势要求,在管理和服务上加大力度,每年至少举办3~4期记者培训班,受到了基层广大记者通讯员的欢迎和好评。目前,初步形成了以报社编辑部为龙头,以记者站为中坚,以通联组织为基础的遍布全国的水利新闻宣传通联网络。

 

    4.作风建设

 

    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牢固树立面向基层、服务读者的意识,加强调研研究,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参加基层实践活动,力求真实反映基层单位工作生活。

 

    倡导清新朴实的文风。力求用平实的语言阐释深刻的道理,用生动的事例揭示真实的本质,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表现高尚的精神,努力把新闻报道做得更具亲和力,更具感染力,更好地满足广大行业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注意经常研究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内在规律,努力把握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和接受信息的新特点,找准结合点,选好切入点,不断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二、创新水利行业新闻宣传实践

 

    在当前和未来的新闻宣传工作中,我们要研究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把握舆论引导工作的新特点,加大新闻宣传创新力度,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1. 围绕中心,努力做好水利宣传

 

    始终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严格宣传纪律,做到守土有责,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首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更好地为水利发展与改革服务。

 

    2. 突出重点,扎实做好主题宣传

 

    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和做好民生水利为重点,紧紧围绕水利发展与改革的重大事件,不断加大防汛抗旱、治淮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水法制建设、水利改革等领域的宣传报道力度,加强组织策划,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社会影响力,强化传播效果。这些年我社有一批新闻作品在社会上反响较好,受到了部领导和新闻同行的好评。

 

    3. 快速反应,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在历年的防汛抗洪抢险和台风防御中,我社记者通讯员们深入灾区一线,克服重重困难,前后方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及时传递部党组的声音,准确反映受灾群众的需求,热情讴歌水利干部职工抗洪抢险的动人事迹,为防汛抗洪抢险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在太湖蓝藻暴发、水污染事件等突发事件中,我社以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刊发权威报道,把握主动,以正视听,有针对性地引导社会舆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紧急动员,快速反应,第一时间派出记者。抗震救灾期间,报社先后有20多名记者奔赴灾区一线,在长江、黄河、四川、甘肃、陕西、江苏、辽宁等记者站的紧密配合下,深入汶川、北川、青川等重灾区,深入唐家山、紫坪铺、都江堰等水利抗震救灾的主战场,经历数次余震和生命危险,克服饮食住宿出行等艰难,昼夜不停地开展工作,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现场图片,采写完成了一批分量厚重、真诚感人的新闻稿件。宣传报道效果显著,大量作品得到多家媒体转载。

 

    在宣传报道的实践中,我社获得了水利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我社先后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十连冠单位”、全国水利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基层党组织”、全国水利新闻宣传先进单位等称号。在今年水利抗震救灾宣传报道中,报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水利部抗震救灾先进集体,报社党委和两个支部被评为水利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12人被评为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个人,9人被评为抗震救灾优秀党员。

 

    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我们能取得一些成绩,主要得益于水利部党组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指挥,得益于各级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得益于全体记者编辑通讯员的敬业奉献和顽强拼搏。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新闻宣传工作高度重视,水利部党组对报社充分信任,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在新时期治水实践中不断涌动强烈的文化需求。水利行业主流媒体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水利报社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提高新闻宣传报道水平,努力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水利特色、具有一流水准的文化精品,不断满足水利行业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事业提供强大的舆论保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11月3日

作者:
SRC-128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