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创新干部培养方式 不断提高水利干部队伍素质


2008-04-17

创新干部培养方式  不断提高水利干部队伍素质

湖南省水利厅

  近几年,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遵循干部成长规律,通过创新干部培养方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干部培养新机制,为建立了一支高素质湖南水利干部队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05年以来,通过创新干部培养方式,一批优秀干部茁壮成才,厅系统共选拔了8名厅级干部,55名处级干部;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了以胡雪霜、何江波等同志为代表的省部级劳模和技术能手22名;领导班子结构更趋科学合理,执政能力进一步增强,与2005年相比,厅系统领导班子平均年龄降低了1.2岁,班子成员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所占比例提高了15个百分点,实现了博士研究生零的突破,高级职称以上人才所占比例提高了18个百分点,双高人才、复合型人才、专家型领导数量大幅增加;推动了水利事业发展,湖南水利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湖南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建设、服务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能力和作用不断增强。


  一、创新干部培养方式的主要做法


  为了保证干部培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上派下挂,借岗育才。近几年,我们从厅机关先后选派了138名干部到县、市、区和生产一线挂职,选派了10名干部到北京、上海等水利发达地区挂职和跟班学习,选派了57名基层干部到厅机关挂职和跟班学习。在干部“上派下挂”工作中,我们注重创新方法,一是纵向换位体验,培养“上下”全能型干部。“上”就是把从基层挑选优秀干部到厅机关挂职或者跟班学习三个月。“下”就是机关干部下派到厅直单位、市州水利局、县(市、区)政府等基层锻炼2年左右。二是横向取长补短,培养复合型干部。2005年以来,厅党组选派了3名年轻干部以挂职锻炼、协助工作、跟班学习的方式到省监察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综合部门工作,让水利干部汲取综合部门干部优点长处,锻炼他们驾驭各项工作的能力。三是外向求经学道,培养内外结合型干部。2007年,厅党组从全省水利系统选派了3名领导干部到上海水务系统跟班学习3个月,其目的就是学习水利发达地区水务一体化建设、水政水资源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为了保证挂职锻炼取得实效,避免“镀金干部”现象出现,我们注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挂职锻炼目标。对于专业干部,主要是以提高行政管理和综合协调能力为主;对于管理干部,要求在宏观驾驭、应急反应等方面有所突破;对于新录用的人员,重点是要解决实践经验欠缺和角色转换问题。二是明确锻炼对象的重点。我们在挑选挂职锻炼对象上注重“三个侧重”:侧重锻炼优秀年轻干部、侧重锻炼重要部门重要岗位的干部、侧重锻炼急需干部。三是狠抓挂职锻炼管理。重点抓好“三个环节”:挂前谈话。强调挂职纪律要求、学习任务、锻炼目标和注意事项等。挂中监督。跟踪考察挂职干部的表现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改正。挂后考核。挂职期满对挂职干部进行全面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实践锻炼,一线育才。实践锻炼是干部成长的必经程序。一是重点工程锻炼。我们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参与水利重点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等过程,让他们在重点工程建设现场锻炼成长,比如,在国家重点工程江垭水库建设过程中,我们选派了15名年轻专业干部到水库建设一线实践锻炼,经过重点工程建设的洗礼,催化了干部成长过程,目前这批同志大多成长为单位的骨干力量,当年参加锻炼的张硕辅同志已经成为我厅厅长。二是实施高学历人才基层“补课”。2003年以来,我们从高校引进了4名博士、12名硕士,针对这批高学历人才刚出学校门又进机关门,不熟悉基层情况,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2007年,我们开始实施了高学历人才基层锻炼工程,分批分期把这些高学历人才放到基层进行实践锻炼,首批7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被下派到设计院、水科所、洮水水库等设计、科研、水利建设一线进行为期1年的实践锻炼。从半年的锻炼情况看,这批高学历干部的思想素质、基层观念、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比较快地实现了角色转换。三是扶贫工作磨砺。我们把建整扶贫与干部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先后从机关和厅直单位选派了21名年轻同志参加扶贫工作,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意志,锻炼品格,增长才干。2005年夏,我厅扶贫点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山洪灾害,我们立即从厅机关挑选了3名年轻干部充实到扶贫工作组中,他们和村民吃住一起,并肩劳动,共渡难关。这批干部在艰苦的扶贫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密切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改进了工作作风,强化了宗旨观念。四是应急灾害事件考验。我们把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和处理突发事件作为考验、锻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快速反应、化解矛盾能力的有效办法。特别是在这次抗冰冻灾害中,我厅迅速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组织了34个工作组、选派了100多名干部深入抗冰冻一线,指导救灾,现场抢险,解决抗灾救灾关键技术难题,科学编制抢修方案和灾后恢复重建方案,这次抗冰冻灾害,成为干部考验能力、磨练意志、净化心灵的一次实战检验。


  (三)交流轮换,多岗育才。多岗位多部门锻炼是干部培养的有效途径。 2007年,我们对厅机关20个部门、单位的9名正处级一把手,16名副职进行了岗位交流,对厅直4家电站的3名一把手、2名副职进行了交流轮岗,这是继2000年机构改革以来,我厅最大规模的一次交流轮岗。在交流轮岗中,我们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充分发挥交流轮岗对干部培养的作用。一是立足于增长才干,实施“培养性”交流。将年富力强、德才兼备、开拓精神强的正处级副职交流到情况比较复杂、矛盾比较集中的部门担任正职,发挥其素质过硬、思维开阔、闯劲足的优势,帮助其积累领导全面工作的经验,将专业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大、经历单一的业务干部交流到任务艰巨、工作面广的单位担任实职,增长他们宏观管理、综合协调等方面的才能。二是立足于改善结构,实施“互补性”交流。我们在干部交流过程中,注重在班子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性格、气质互补性上下功夫,优化队伍结构,促使班子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通过实施“互补性”交流,班子成员之间能够更好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推动工作,厅系统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明显加强。三是立足于廉洁从政,实施“保护性”交流。我们对正处级一把手、副职和非领导职务制定了任现职务满5年、6年、7年定期交流的原则,对涉及人、财、物和项目审批、行政执法等重要部门一把手实行限期和按需交流的原则,通过保护性交流,减小了干部违纪违法的机率。


  (四)教育跟进,理论育才。为了提高干部政治素养,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我们进一步加大干部教育工作力度,解决好“放电”与“充电”的关系。近年来,我们深入开展了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核心的信念教育,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重点的主题教育,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主旨的理念教育,以加强道德修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为中心的作风教育,以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为基础的理论教育,以学法、懂法、知法为目的的法律知识教育,以学《党章》、守党纪为要点的纪律教育,以正反两面典型人物为教材的警示教育。采取党校培训、中心组学习、专家授课、远程教育、访贫问苦等方式,不断完善干部教育方式方法,提高了干部教育成效。同时,针对现代水利发展要求,大力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先后与武汉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联合开设工程硕士班,共输送80多名专业干部“回炉锻造”。进一步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使厅系统1000多名专业干部接受了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加大境外培训力度。先后选派了62名专业干部到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水利技术和管理知识。鼓励学术交流。先后邀请了国内外14批水利专家到我厅讲学。我们还开办WTO、市场经济、实用英语、电子政务、山洪灾害防御等培训班,丰富专业干部的知识面。对于非水利专业干部,我们还举办了多期水文、水工、防汛知识培训班,使他们熟悉掌握水利基础知识,拓宽了他们的发展面。


  二、创新干部培养方式的体会


  近年来,我厅在创新干部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总结这些工作,我们有三点体会:


  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培养干部。“纸上得来终究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干部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仅靠办几次班、上几节课难以收到满意效果。尽快解决干部能力问题,必须要创造条件,尽量让干部到改革发展的前沿、艰苦辛劳的一线、纷繁复杂的基层去经风雨、见世面,让干部在实践历练中成长,只有通过实践锻炼和检验,才能打造出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


  二是必须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干部成长有自身的客观规律,人才培养需要时间和物质投入,不可能一蹴而就、撒豆成兵,厅党组在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刻掌握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把人才作为能否实现人水和谐现代水利的决定性因素和战略性资源来看待,甘心化血本,舍得下苦功,潜下心来,务求实效地做好干部培养这件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人才储备工程。


  三是必须全面培养锻炼干部。人水和谐现代水利体系建设是涉及经济社会全方面的系统工程,因此培养新时期水利人才,必须突出人才的全面型和复合型。在干部培养中,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缺什么,补什么的观念,必须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地培养锻炼,在全面提高挂职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基础上,针对挂职干部个体差异,适当倾斜培养重点,避免挂职干部能力“短板”现象出现。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4月17日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