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加快云南水利发展
云南省水利厅
近年来,在国家的关心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紧紧围绕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和总体部署,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融资机制,不断拓宽水利资金投入渠道,水利建设投资持续稳定增长,为推动云南水利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以工哺农,“烟草反哺水利”取得显著成效
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们创造性地对以工哺农、拓宽水利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2004年,正当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陷入资金严重紧缺的困境时,省委、省政府从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出发,总结多年来烟水配套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决定在2005-2007年间,每年从我省烟草行业筹集6亿元资金专项用于烟区水源工程和相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加大预算内资金、水资源费等投入力度,促进了我省水利发展。
二、搭建平台,充分发挥省级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
我省以加快实施水源工程为重点的重大基础性和公益性水利建设项目为依托,继续增加政府财政性资金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搭建了省级水利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
一是筹集省级水利建设专项资金。2007年,省委、省政府决定连续四年在保证原有投入的基础上,每年再筹资10亿元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加快以“润滇工程”、“五小水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干支渠防渗为重点的水利建设,使我省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全省共安排水利基建资金36亿元,比2006年增加109%,完成水利水电建设投资103.2亿元,比上年增加40%,使我省水利投资结构更加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加快。
二是搭建省级水利投融资平台。2007年3月18日,云南省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营。该公司作为云南省水利建设专项贷款资金承贷主体,积极发挥省级水利水电投融资平台作用,办理了2007年财政垫付性资金贷款20亿元的所有贷拔手续,与省农发行在水利建设专项贷款项目上实现了“投融资主体、建设项目和银行”的有效对接。同时依托水利发展的资源优势,储备并开发了一批经营性水利水电项目。
三是加大水资源费等各种规费的征收力度。完善水资源费等政策性收费的征收和管理,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水利投融资机制的重要途径。200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对电力企业开征水资源费,4年来全省共征收水资源费9.09亿元,其中2007年征收3.19亿元。根据2005年第19次省长办公会议决定的“同期各级征收水资源费的50%专项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如果不足5000万,差额部分由省财政补足”的政策,2005年以来省财政每年均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水资源费用于水利建设。我省自1998年开始征收水利建设基金以来,每年有6000万元水利基金用于水利建设,尤其是2004年以来省级每年使用的水利基金均在1亿元以上,水利基金和行政事业收费成为了水利建设的重要资金渠道。
三、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利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展
在省委、省政府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的带动下,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克服被动等待、因循守旧思想,积极推进水源工程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拓宽水利投入渠道。
一是划分工程性质,明确投资责任。水利建设投资渠道单一,分摊不合理造成经营性部分投资主体缺位。为明确责任,拓宽渠道,切实落实工程建设资金,在2005年试行的基础上,2006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水源工程建设与改革指导意见》,推进了以“润滇工程”为主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的投融资改革。根据这一政策,“润滇工程”已开工的20件中型水库,总投资23.6亿元,共划分出经营性投资4亿元,由市场化运作解决。另一方面,重点开展了拟建项目投融资方案、水价改革实施方案、项目法人组建方案、工程建设管理实施方案等专题研究。2007年新开工的9件中型水库项目都在《指导意见》确定投资分摊比例的基础上,提高了配套资金自筹比例。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地方水利投入不断增加。为加快地方水利建设,按照“财政投入高中求增,依法收费强中求足,群众投入变中求稳,市场融资活中求多”的原则,纷纷出台政策措施,积极吸引社会民营资本、个人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初步实现水利建设由单一投入向多元投入的转变。2007年,全省各州市县共筹集水利基本建设资金8.79亿元,比2006年增加64%。
四、创新思路,努力构建稳定的水利发展长效投入机制
针对“十一五”期间我省水利建设资金缺口大的实际情况,一是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的主渠道作用,在积极争取增加财政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用于水利的规模的同时,争取尽快出台《筹集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专项资金试行办法》,建立起稳定的水利发展长效投入机制。同时,积极扶持省水投公司作强作大,充分发挥其水利水电投融资平台的作用,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投入水利和地方电力建设。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改善环境,加强调控,积极探索完善水权、水市场制度,切实加大资金监管力度,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尽快形成渠道宽范、体制机制健全、监控措施有力、运作规范有序的水利投融资新格局,为加快推进云南可持续发展水利,更好地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