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利扶贫谱新篇 对口帮扶显成效
中共湖北省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房县地处鄂西北,东临荆襄,西通川陕,南倚神农架,北靠武当山。全县辖20个乡镇(场)、304个村和社区、1580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48.8万人,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第一版图大县、国家扶贫重点县。全县可开发水能30万千瓦,水资源总量20.4亿立方米,蓄引提水总量1.2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5.8%。2002年,房县被确定为水利部定点扶贫县。
一、水利扶贫工作成效
近年来,在水利部党组的亲切关怀、水利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和驻房挂职干部的倾力帮助下,经过全县广大干群的艰苦努力,全县共实施水利、水电、水保等建设项目5000处,投入建设资金3.7亿元,其中水利部帮扶项目3000处、资金2.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水利设施的完善配套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地改善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全县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9.3亿元,比2001年增长78.7%;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462元增加到2326元;贫困人口由20.6万人下降到14.4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由52%下降到30%。
(一)城区防洪工程标准提高。城区防洪工程总投资6000万元,其中水利扶贫投入1210万元。先后治理加固河堤10.11公里,修建了6级橡胶坝,拦蓄水180万立方米,形成人工湖水面75万平方米,建成了集城市防洪、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西河防洪工程和三道河防洪工程,城区防洪标准由原来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改善了城区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功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二)水能资源开发步伐加快。2003年水利部无偿投入1000万元启动资金,促进了装机7500千瓦的柳园铺电站开工建设,目前正在进行机组安装,即将发电运行。2004至2007年先后无偿投入资金1.6亿元,扶持我县最大的三里坪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开工建设,现已成功截流,并完成3350人的移民搬迁工作,正在进行大坝建设。水利部的倾心帮扶,带动了我县水电产业的蓬勃发展。全县先后建成电站57座,装机7.2万千瓦;在建电站30座,装机13.2万千瓦。所有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到7.9亿千瓦时。
(三)水库除险加固进展顺利。在水利扶贫优惠政策扶持下,我县汪家河、谭家湾两座中型水库被列入国家整险加固项目,汪家河水库于2005年下达投资计划204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1020万元,现已全面完成除险加固任务,正在筹备各项验收工作。谭家湾水库于2007年下达投资计划374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1870万元,现已到位800万元,目前大坝防渗、溢洪道加固、输水设施改造工程正在实施。全县共申报新一轮小型水库除险加固40座,其中6座小(一)型水库进入初步设计阶段,34座小(二)型水库已完成大坝安全鉴定工作。
(四)农村饮水工作持续开展。先后实施人饮解困和饮水安全两期农村改水工作,兴建水窖、水井2万处,解决了7.8万人饮水困难问题;全市首期1万人饮水安全试点项目建设在房县优先实施,兴建饮水安全工程19处,水质、水量、方便程度、保证率四项指标均达到饮水安全标准要求,解决了14个乡27个村4.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有效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健康水平。
(五)水土保持工程步伐加快。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21万亩,治理张家沟、八道河、榔峪河等小流域6条110平方公里,兴建山塘18口,拦砂坝77处,谷坊151处,坡改梯1820亩,河道治理13.8公里。水保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土。全县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67.7%,水土流失面积由2138平方公里减少到1888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35万吨。目前,南水北调水源区的生态治理项目已完成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即将正式实施。
(六)以电代燃项目显现成效。该项目选定桥上乡“双野”风景区及209国道沿途的6个村(谭湾、桥上、杜川、西坪、股泉和三座庵)为项目区并进行试点。目前“五通、五化、五改”工程建设初见成效,已完成装机1260千瓦宝石电站电源工程,累计改厨730户,改栏1020户,改厕840户,改灶1060户,改沼气池500户;通电1400户,通路1250户,通电视1320户,通电话980户,通水1150户,全面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试点村环境卫生、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七)对口帮持工作力度加大。在水利部规划计划司负责牵头下,水利部机关、个人,离退休干部局、发展研究中心、海河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多次派出工作组深入我县调研,帮助房县发展献计献策,并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六年来,水利部机关和直属29个单位共向房县捐助资金28.74万元,赠送了价值30万元的农村实用技术书箱2万余册,其中个人捐资13.74万元,资助福利院5所、中小学校6所、贫困学生167人、困难群众180户750人。海河水利委员会捐资10万元,援建门古镇月日湾村安全饮水工程3处,解决了105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六年的水利扶贫,我们深刻认识到:水利扶贫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大举措,为我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谱写了我县水利水电工作的新篇章。
六年的水利扶贫,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水利扶贫工作,一要靠水利部党组的正确领导。水利部党组切实加强对水利扶贫工作的领导,在政策倾斜、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特别是矫部长多次深入房县实地调研、指导工作,为水利扶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要靠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扶贫领导小组的精心组织下,部离退休干部局、发展研究中心、海河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先后派出工作组深入房县对口帮扶、献计献策,省扶贫工作队、省计委、省水利厅等单位密切协作,优先立项审批房县水利、水电、水保项目,优先拨付项目资金,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三要靠挂职干部的倾心帮扶。水利部先后下派朱成浩、武中奇、许德志、徐好峰四位同志赴我县挂职任副县长,具体指导水利扶贫工作,他们视野开阔、思路清晰,谋划到位、协调有力,为我县扶贫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四要靠基层干群的广泛参与。项目所在地的干部群众,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广泛筹资、义务投劳,最大力度的支持了项目建设,最大限度的节约了建设成本,为建设美好家园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六年的水利扶贫,我们始终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在水利部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我县修编了10年水利扶贫规划,编制了《湖北省房县“十一五”期水利扶贫规划调整报告》,并经过水规总院审核,使水利扶贫目标更加明确,建设重点更加清晰,投资效果更加显著。二是坚持以健全机制为保障。根据水利工程的性质,我县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洪保安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农村电气化工程等各项管理制度,实现了建设程序化、管理规范化的目标,确保了水利扶贫工程的良性运行。三是坚持以讲求质量为核心。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十分重视工程建设的标准和质量,严把组织监督关、建设管理关、施工程序关,建设了一批标准高、质量优、效益好的水利扶贫工程,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坚持以发动群众为根本。对于各类水利工程,我们充分尊重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利益共同,干所急需,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推行“民主谋水利,民营兴水利,民众干水利”的新方法,极大调动了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当前,房县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时期,全县63个贫困村、14.4万人贫困人口计划在“十一五”期实现整体脱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全面完成扶贫开发的目标和任务。
(一)科学制定规划,加快水利发展。科学制定防洪、水资源配置和保护、节水、中小型灌区改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全面加快水利、水电、水保工程建设步伐。重点解决20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城区防洪河堤延伸治理、中部平坝灌区5万亩渠系配套、小型水库除险工程;新建方家畈中型水库,解决军店、红塔2乡镇16个村1.5万亩农田灌溉水资源短缺问题;实施“长治”和“南水北调”生态保护工程,综合治理小流域15条、184平方公里;建成三里坪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完成双龙、褚河、宝石以电代燃电气化建设3座、装机7260千瓦。
(二)增加投入,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保障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的基础上,多渠道、多层次筹措配套资金,保障项目建设投入。对经营性的建设项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参与水源开发、水能开发、饮水安全等项目投资和运营。对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大力组织受益群众参与防洪、小型水利、水土保持投工投资建设。对小型水利工程按照“明确产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的思路,采取公开拍卖,承包经营、协会运作等方式,大力推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盘活存量资产,扩宽投资渠道,促进项目建设步伐。
(三)增强节水意识,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大力开展以节水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六大万亩灌区和小型水库灌区渠系配套建设,在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利用良性运行的水价体系。全面落实省政府《水利工程水价管理暂行办法》,执行计量水价和基本水价的两部制水价政策,使水价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抓好水污染防治工作,本着“谁污染,谁付费,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的原则,征收水污染防治费和水资源费,用经济手段制约随意取水、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四)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水利建设与管理。认真总结汪家河、谭家湾两座中型水库水管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开展小水库、小塘堰、小泵站、小型供水、小型灌区等“五小工程”体制改革,明晰产权,确定管护主体。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建立健全水利建设法规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管理行为,营造诚信的市场氛围,走依法管水,科学治水,开发兴水,经营富水之路。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水管单位管理机制,推进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确保良性运行,发挥效益。
(五)促进水利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对河流防洪、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城区供水与排水、乡村供水及农业节水、水土保持等领域以及工程建设的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重点抓好农业节水、生态保护、水质处理、水污染防治等新技术推广和应用。建立水库调度、饮水安全、水土保持等信息网络,逐步实现管理自动化、信息化。
四、工作建议
由于房县山大人稀,自然条件较差,还存在着小型水利项目无法列入国家计划,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县级财力难以自筹建设项目资金等突出问题。为了确保水利扶贫目标如期实现,我们建议:一是建议水利部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提高农村饮水、水库除险、水土保持等项目的补助标准,由现在的45%提高到60%以上,以减轻地方自筹资金的压力。二是建议水利部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每年安排2—3个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以加快我县水利设施建设步伐,确保如期实现水利扶贫目标。三是恳请水利部及各司局领导常赴房县调查研究、指导工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