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县水利定点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武隆县委 武隆县人民政府
一、武隆基本县情
武隆地处渝东南乌江下游,幅员面积2901平方公里。全县辖26个乡镇,总人口40万,其中农业人口35万,贫困人口4.46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三峡库区淹没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5元。全县贫困人口从2006年的6.45万人减少至4.46万人。
二、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长期以来,我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统筹城乡,片区开发,整体推进,减少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的思路,扶真贫、真扶贫,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7年,我县围绕2009年在全市贫困县中实现“最先脱贫、率先致富”的目标,采取超常举措,聚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推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取得了较好成效。全年有效解决了6809名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15668名相对贫困人口的增收问题,贫困人口人均实现增收401元。全县组建了20个扶贫集团,动员4300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9800户贫困户;落实社会帮扶资金1350万元,争取各类扶贫资金7393.6万元;对全县贫困户重新进行建档登记,实施了动态管理;完成投资5010万元,整体推进了白马山、芙蓉湖、杨柳山、桐梓山四大片区建设;启动了62个贫困村项目建设和7个扶贫示范村建设;完成贫困人口实用技术培训5140人次。
三、水利扶贫取得的成效
多年来,水利部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极大地改善了我县的水利基础设施,增强了我县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在全市贫困县中实现“最先脱贫、率先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领导重视,科学规划。我县先后迎来了多位部领导和10余位水利部司局级领导及专家,带着水利扶贫的新思路、新理念,用真情、扶真贫,帮助武隆理清工作思路,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措施,为武隆经济建设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在水利部扶贫办的指导和水利部挂职扶贫干部的具体主持下,制订了《武隆县2003—2010年水利扶贫规划》明确了目标、建设内容、工作措施和资金来源等,符合县情,科学合理,操作性强。
二是资金投入,项目支撑。在水利部的帮助下,“十五”以来,我县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24亿元(中央投入2.35亿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086处,其中水利扶贫项目1869处,新增有效灌面3.75万亩、节水灌面4.18万亩。这些工程因地制宜,点面结合,有力地改善了武隆的水利基础设施状况,提高了水利化程度。
三是创新思路,大力筹资。2005年以来,在水利部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县采取“集中打捆相关部门涉水项目资金并交由水利部门统一规划实施”、“财政贴息贷款提前实施部分水利建设规划,待上级补助资金到位后,根据工程实施情况,用部分资金归还贷款”、“组建水利融资平台,抵押贷款投资水利建设”等措施,筹集水利建设资金近1亿元。
四是扶贫扶智,科技带动。水利部在扶贫工作中将智力扶贫放在重要位置,2003年为我县捐赠了价值60万元的科技图书,对提高农民科技意识、促进农民科技致富发挥了较好的作用。2006年,在我县举办了水利工程技术和管理培训班,提高了我县水利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管理能力。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尚有大量贫困人口存在。目前全县还有绝对贫困人口1.32万人,相对贫困人口3.14万人。要尽快解决这些贫困人口的温饱和增收问题,难度越来越大。
二是贫困村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全县84个贫困村中的大多数村,由于投入不足,建设项目少,存在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
三是贫困人口增收困难。贫困人口素质不高,经营门路狭窄,增收渠道不多,产业对贫困农户的覆盖率低,贫困群众科技种田水平不高。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贫困人口的增收致富。
四是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全县的水利工程分布不均,大中型水利工程较少。水利工程病险突出、灌区配套差、效益发挥不好、水利化程度低,有限的工程蓄水浪费现象比较突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还很突出,农村电气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小水电站亟待改造,农村电网需进一步完善。
五、建议
多年来,水利扶贫为库区贫困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建议水利部按照“五水加科教”的水利扶贫思路,一如既往地支持对口扶贫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在灌区改造、地方电力、饮水安全、场镇供水、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土保持和小农水项目等方面给予我县重点支持。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