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和作典型发言
抓住机遇 科学谋划
积极开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吉林省水利厅
按照会议安排,就我省开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情况作一汇报。
一、改革总体情况
按照国务院工作部署和水利部工作要求,2003年11月,吉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随之全面展开。5年来,在水利部的指导下,在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全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省水利厅于2008年6月18日召开了全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标志着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全面结束。
(一)全省各地全部出台了改革实施方案。我省有改革任务的60个行政市县,全部完成了测算和实施方案的出台工作。
(二)全面理顺了工程管理体制。全省320个国管水管单位,分类定性纯公益77个、准公益226个、定性为企业的17个。
(三)完成了定编和“两项经费”的落实。全省参与改革职工15000多人,测算岗位定编7600个,全省各级编办实际核定批复公益性事业编制4506个;各级财政批复“两项经费”12030.41万元,其中:人员经费6670.9万元,养护经费5359.51万元。现已落实人员经费6010.6万元,占应落实的90.1%;落实养护经费3231.80万元,占应落实的60.3%。由于地方财政困难,“两项经费”未完全到位的个别市县政府已承诺1至3年分年度逐步落实到位。
(四)实施管养分离,完成了内部改革。全省已有98%的水管单位采取考试、竞聘等方式,开展了内部改革工作。充分考虑女40周岁、男50周岁参与竞争的弱势群体,采取比例分配、考试加分等提供竞争条件。力争做到“有情操作”,分流人员不失业,实现改革的整体稳定。
(五)社保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我省有6589人解决了社保问题,占应解决人数的69.4%,在欠帐多、压力大,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保障分流人员的切身利益。
(六)抓住改革机遇,增强行业内部的服务功能。全省利用这次改革机会,相应增加了不在改革范围内的乡镇水管站、质监站、水保站、水资源办公室等1800多个事业编制和相应经费,有力增强了水利行业的总体功能。
(七)工程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我省白山市、八道江区等增加了120多个堤防管护员财政工勤编制,极大增强了工程的管护能力。全省确权发证、水价、水费计收、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工作也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二、主要做法
吉林省是全国有名的农业产粮大省、财政经济收入小省,属于欠发达的省份,2007年全省GDP仅为5226亿元。为了推动改革工作,我们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制定政策,强化措施,扎实推进。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是对改革工作能否重视、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我们工作重点放在各级党委、政府党政一把手,放在各级水利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进行广泛宣传、个别引导,统一提高认识,创造改革工作的先决条件。
(二)部门联动,形成合力。5年来,为了推动改革,我们积极协调、主动沟通,取得了实效。省政府将水管体制改革列入全省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中,列入部门年终绩效考核范围内容。省政府先后召开3次政府协调会议,下发6份指导性文件;各级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把改革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和本部门快速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各级政府督查、发改、人事、编制、财政、劳动保障、社会保险等相关部门,对水利改革工作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大力协助。特别是省政府督查室安排了4次督查,省发展改革委直接指导和参与改革工作。省水利厅领导分组包片督导推动,召开各种类型会议70多次,下发各类指导性文件26个。
(三)试点先行,省市带动。为了有效推动改革,采取试点引路、省级先行、市级跟后、县级铺开的办法推进。由省发展改革委等7个部门联合发文确定12个试点县(市),试点引路;组织学习考察,积累经验;提前完成省直两个水管单位的改革,在全省起带头作用;抓好市级管理单位的改革,在所辖县(市)起领头作用,以点带面全面铺开。重点抓好落后市县的工作,实施单兵教练,突破难点,加快全省统一步伐。
(四)明确时限,科学谋划。国务院要求水管体制改革工作3至5年完成。吉林省正开展事业单位改革,减编减员10%、减少财政开支。政府换届,领导交流、局长变动,呈现出与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戗茬”和“瓶颈”的局面。为了按时限要求完成改革任务,我们克难攻坚,科学谋划,分阶段实施,分时段推进,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吉林省大部分市县属于吃饭财政,还有8个县(市)属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还有个别县(市)处于工作人员自己垫钱出差的困难局面。如何落实“两项经费”?如何开展内部改革?面对难题,我们结合实际,以稳定为目标,以推进为出发点,要求个别困难市(县)经费当年不能全额到位的,先落实1/3,剩余部分政府出承诺分3年逐步到位;开展内部改革,采取两种形式任选其一,事企分开或“一国两制”,有效推动了改革进程。
(六)采取措施,强力推动。我们对改革工作搞得好的给予项目支持、资金扶持、全省通报表彰;对改革工作滞后的不安排新项目,不下达资金计划,不办理工程招标和开工手续,汇报水利工程项目免谈;召开有政府领导参加的滞后县(市)工作座谈会,督促改革工作;水利厅领导带队与滞后市县政府面对面沟通协调;省政府督查室下发督查通知单,反复进行督查。另外,我们水利厅有一位处长为了推动落后市县的改革工作,利用当地政府主要领导接待群众上访日,到当地上访,准备与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直接沟通协调改革工作。虽然信访部门不给安排,但这种做法有力促动了当地的改革工作。
(七)加快进度,开展验收。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7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吉林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验收办法》,指导全省改革验收工作。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省负责验收市州,市州负责验收所辖县(市),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省验收工作。
三、几点体会
几年来,我省改革工作在开展中求推进,在推进中抓落实,科学运作,力求实效。主要体会是:
一是解决好认识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改革才能稳步开展、顺利实施。
二是靠政府行为,借部门力量,单靠水利自身难以独立完成。
三是要抓住机遇。改革是机遇、是政策,责任重于泰山,树立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确保改革的成功。
四是结合本省实际,用政策拉动,用措施推动,同时体现社会和谐、人性化、涉及民生的理念,贯穿改革工作的始终。
四、下步工作
(一)开展“回头看”,进一步抓好各项改革工作的落实。
(二)强化工程规范化管理,上等级、上档次,上一个新台阶,提高一个新水平。
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虽然结束了,但深知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我们将认真学习先进省市的工作经验,全面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以改革促发展,以这次会议为动力,全力做好我省的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