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吕英明作典型发言
带着感情 带着责任
全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
广东省水利厅
广东是水利大省,水利工程点多面广,绝大部分水利工程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工程。这些工程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江河安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省6万多水管职工长期扎根基层,服务社会,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机制不活、体制不顺、政策失衡等原因,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量水管单位无法正常运作,职工长期领不到或领不足工资,生产生活状况很差,管理单位日益贫困,度日艰难。
水利部对全国水管单位困难情况十分关注和关心,着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作为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我们为水管单位职工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仍能守在管理岗位而感动,也为水管单位的窘迫而感到惭愧,更为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和水利工程安全而担忧。近年来我省一些水利工程出险的严酷事实说明,水管单位存在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水管单位自身的问题,而是关系社会公共安全的大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广东的水管体制改革前期比较缓慢,在全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处于落后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大难:一是因为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经济欠发达和贫困地区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造成水管体制改革的“推动难”;二是因为水管单位历史欠帐多造成的“起步难”;三是自前年开始并持续到去年底的地方政府换届造成的体制改革“推进难”。
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深刻认识到,不改革水管单位就没有出路,水利事业就不可能实现良性发展;没有满腔热情、不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改革,改革也难以推进。只有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知难而进,急起直追,才能把改革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去年以来,按照陈雷部长在云南水管体制改革调研报告上的批示和要求广东“优先解决基层水利困难”的指示精神,我们知耻而后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改革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我省有710个水管单位列入水管体制改革范围。截至9月2日,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和有改革任务的108个县(区、市)全部出台了实施方案;省属和地级以上市属70个水管单位全部完成了改革任务,县属640个水管单位中,有412个完成改革任务,占64%;省属飞来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北江流域管理局和深圳、中山、佛山、东莞、汕头等5个地级以上市及番禺区等24个县(区)通过了省级验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锁定目标,掀起水管体制改革攻坚战。为加快改革步伐,我省把去年作为水管体制改革的攻坚年,把今年作为改革的冲刺年。去年7月,省水利、发改、财政、编制、劳动保障、物价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目标、措施和责任。去年9月份,省政府在中山市召开再动员大会,号召各地全力以赴,打一场水管体制改革攻坚战,务必在2008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今年6月份,根据全省水管体制改革进展情况,省政府在广州市又召开了落后地区水管体制改革座谈会,未出台实施方案的县(区、市)政府一把手、水利(水务)局局长以及所在地地级以上市政府分管领导、水利(水务)局长参加会议,并由地级以上市政府领导在会上表态,明确实施方案出台及完成改革时间。会议强调,今年年底前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既是全省的目标,也是全国统一的目标。要求各地要锁定这个目标,决不动摇。
二是以点带面,确保改革的有效推进。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我省水管体制改革的难点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重点是水库管理单位。为此,我省在初期选择江门市属工程、茂名市茂南区、梅州市蕉岭县和阳江市阳东县作为改革试点外,我厅还选择经济条件较差,人员较多的10个大型水库,作为10个厅领导的联系点,一个领导带一个处室抓一个点,以加强指导和协调,通过以点带面,全力推进。同时要求各市、县水利(水务)局参照省的做法,领导班子成员也要具体联系一个水管单位,确保如期完成改革任务。今年初,省政府派出7个工作组,分赴全省督促、检查各地水管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三是加大投入,着力解决“两费”问题。一方面,省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去年决定每年拿出5200万元用于补贴贫困地区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在此基础上,今年省财政又增加5000万元,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水管单位欠发职工工资、欠缴社保的费用。另一方面,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着力解决“两费”来源问题。比较典型的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中山模式”,依靠较强的财力,水管单位人员经费全部由财政供给,水利工程的建设及管养所需的费用,全部列入财政年度预算予以安排。第二类是“茂南模式”,他们在财力不充裕的情况下,实行政府财政补贴一点、水利部门在水利资金中解决一点、水管单位增加创收补充一点的办法解决“两费”来源。第三类是“蕉岭模式”,蕉岭县大胆创新,实行“五统一”:纯公益、准公益、经营性三个类型的企事业单位由县水利工程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工作统一安排,人员统一调配使用,上级拨款、经营收入等统一核算,职工工资待遇、补贴统一发放,也较好地解决了“两费”问题。在此基础上,近期的改革又总结出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例如一些地方为保障“两费”的来源,按政策足额收取各种规费,并首先用于“两费”的保障,甚至把河道采砂出让费全部用于水管体制改革;一些地方为解决历史欠账问题,采取向银行抵押贷款、盘活或拍卖闲置资产、向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借款、停发部分工资、水管单位职工自愿拿出若干个月工资等办法筹集资金,一次性解决水管单位职工欠交社保基金,以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一些地方对欠交社保费造成的滞纳金实行挂帐处理等。
四是建立4项机制,增强推进改革的动力。根据省直6部门的《通知》,我省建立了4项激励和约束机制:水管体制改革与新建水利工程立项、病险水库和堤防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改造等项目挂钩;与省级水利投资补助挂钩;与省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补助挂钩;纳入单位和个人评先以及干部考核内容。凡是今年年底前不能如期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的市、县,从明年1月1日起,除防汛抢险项目外,一律不安排项目立项、审批和资金补助。目前,我厅已在新建水利工程和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审批、投资补助和省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补助中执行了上述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的开展。
今年是我省水管体制改革的冲刺年。目前,我们正按照既定的目标,全力以赴,加快冲刺,确保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