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适应水务体制改革 加强监测分析 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撑


2007-04-02

 

 

适应水务体制改革 加强监测分析

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撑

北京市水文总站

 

在部水文局的关心支持下,在市水务局的领导下,北京水文监测与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转变,农村水利向统筹城乡水务转变”,为此,我们深入研究,调整工作布局,明确重点,加快水文发展,坚持地表水、地下水并重,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并重,由单纯水文向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并重转变,为全市水资源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为加快北京现代水文建设的步伐,我们制定了“4311”水文发展思路,以实践跨越式发展。“4311”即:构建“四大体系”,即“水文自动化监测体系、地下水自动化监测体系、水环境自动化监测体系、水文信息化服务体系”;强化“三个服务”,即“强化为水资源管理服务,强化为水环境治理服务,强化为汛抗旱服务”;加强“一个管理”,即:“加强全市水文行业管理”;实现“一个目标”,即“以优质的水文信息支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个水文发展思路,北京水文做了一些工作,下面就近年的地下水和水环境工作情况进行重点汇报。

 

一、调整监测站网,适应循环水务的需要

“循环水务”即水的自然循环和人为循环,从人为循环看就是从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收集、处理及再生利用的全过程。对北京而言,水文信息是水资源安全形势的“晴雨表”,甚至关乎社会的稳定。为此,我们发挥水质、水量同步监测的优势,规划和调整监测站网,为水资源的管理与调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地下水站网上进行了分层布设,站点覆盖了上层滞水、浅层水、承压水、岩溶水,地下水水位人工观测站点达到了490个,自动监测点达到了156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站点由原来的93个增加到307个;地表水水质监测站点,由156个增加到221个,地表水自动水质监测站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13个,地下水水质自动监测站从无到有,达到了13个。

站点的调整,不仅实现了地下水分层监测,同时在地下水水源区、超采区、漏斗区、南水北调受水区、工业污染区等区域重点加密,并开始了岩溶水和上层滞水的监测,监测井的密度远远高于相应规范的要求。配合水文监测站网的调整和新的水功能区划的实施,新的水质站网延展到了所有水量观测站点,涵盖了所有的水功能区,水质和水量实现了同步监测,适应了北京水务工作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的需要,也为全市及各区县水资源的量质结合评价和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投入,提高监测能力

为适应北京水务发展新形势,近年来市水务局对水文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解决水文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问题。理顺了运行维护费的渠道,保证了所有的站网正常运行。

近3年年,我们投入1800万元建设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包括专用观测井和井房的建设,配备了自动监测设备,使地下水水位监测频次由5日提高到1小时一次,数据实现了无线传输,实现了“由人工向自动,由借用向专用”的转变。

投入1700万元为实验室配备了色谱—质谱联用仪、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流动注射仪、生物综合毒素仪、移动监测实验室等大型仪器设备,同时配备测定底泥有机物的微波消解仪、底泥采样器等前处理设备。在监测能力上按照“巩固无机、完善有机、发展生物、快速反应“的思路进行发展,实验室的监测指标快速扩展,有机监测项目由原来的14种增加到150多种,金属元素由原来的8种增加到40多种,同时开展了水生生物、生物多样性和藻毒素监测。

为了应对水环境突发污染事故的监测,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不断探索新方法、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应急监测的水平。为此编制了《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化学品引发水污染事故应急技术手册》、《北京市水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使用手册》。配备了水质移动监测车,2006年的在白河支流红旗甸沟水污染事故、昌平区南口镇响潭水库上游电石污染事故、河北省大沙河煤焦油突发水污染事件中监测及时准确,为事故处理起到关键作用。

 

三、构建信息化体系,推进水文现代化

近年来我们以提高水文监测技术的现代化、标准化以及管理制度化的水平为目标,逐步建立起地下水的人工与自动结合,水环境的实验室、移动监测和自动监测相结合的立体化监测模式,有效的解决了北京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水文水资源监测问题,提高了预警预报及快速反应能力。

水文方面,建成了水文站网自动化遥测系统,全市123个雨量站全部实现自动化和实时报汛,既体现了时效性,又能满足水文整编的精度要求,实现了整编站和报汛站两网合一。全市61个水文站也全部实现了水位自动化遥测,现正尝试实现流量数据的实时监测与传输。

地下水方面,建设了地下水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地下水人工和自动监测信息综合管理和分析评价,所有地下水监测信息和钻孔资料全部入库,建设了地下水数值模型,加强了地下水信息发布和预测管理。实现了地下水数据自动整编,各种简报和图件自动生成,地下水水位等值线可由计算机实时完成。基于GIS的信息系统使数据查询和浏览快捷直观,能够模拟和预测不同条件下地下水动态变化;地下水数据整编工作由过去人工2个月提高到目前1小时就能完成,时效性和工作效率都有了质的飞跃。

水环境方面,建成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自动水质监控系统和水环境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我们从规范水环境监测流程、水质样品管理、质量控制、分析评价等具体工作出发,研发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水质监测数据的自动计算和实时传输,监测成果的报出时间由原来的7天提前到3天,使实验室的水质监测管理手段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使空间图形与水环境评价属性数据有机结合,实现了信息的组合查询,自动生成年鉴和各种报表,分析评价成果用可视化展示形式实时输出,提高了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为便于水务决策者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我们在各专业子系统的基础上,整合信息资源,开发了查询及展示功能更为强大的综合信息系统——北京市水资源基础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时地向上级部门和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四、提高科研能力,提供优质服务

由于首都的特殊地位和奥运会的临近,使水环境的社会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循环水务理念的提出,改变了水资源的配置模式,特别是近几年连续干旱,地下水持续超采,以及再生水和中水的利用,使水资源和水环境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充分利用首都人才及技术优势,开展了平原区地下水普查、水华预警、富营养化防治技术等研究工作。

平原区地下水普查项目:基本摸清了北京市地下水水质和水量的时空分布;调查了污染源的分布,分析其与水质污染的关系;借助同位素掌握了地下水循环规律;计算了不同区域的地下水极限埋深和可动用的地下水储量;基本查明了全市山前浅埋区岩溶地下水的分布和资源量。并且根据普查成果建设了与地下水模型耦合在一起的地下水信息管理系统,为地下水污染防治及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依据,为地下水研究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密云水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研究:针对密云水库在北京市供水水源地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富营养化趋势,做到防患于未然,我们开展了专项研究,基本摸清了库区周边、流域、底泥中污染源的现状,提出了一套稳定密云水库水质、涵养水源,使其长期保持饮用水源功能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案,建立起一套适用的库滨带生态修复模式,并开始应用。

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主要还有:针对再生水用于景观水域带来的环境风险开展了水华预警研究;针对南水北调进京后地下水位回升,为防止受水区25个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开展了地下水控高水位研究;针对地下水开采层位不断加深,承压水的开采程度不断加大,为合理开发利用承压水,开展了承压水资源评价。

为了提高对政府和社会的服务水平,在地表水水质信息发布方面和环保部门形成会商机制,实现了“监测水体、监测站点、监测项目、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等五个方面统一,每月定期将各功能区水质信息向市政府报告,并向社会公示。

通过科学研究,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一支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队伍,职工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使我们在水资源、水环境等领域的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水文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提高了服务能力。

 

五、未来工作设想

根据地下水开采情况继续调整和完善监测站网,基本实现水位的自动监测;在修订水文地质参数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的地下水资源评价;继续优化水文地质模型,着手编制北京市地下水管理图集,开展地下水功能区划;探索切实可行的地下水污染控制及治理措施。

在水质监测方面,进一步完善现有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优化和调整监测站网布局,利用现有数据库及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集成污染源、水文、水情等信息,开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开发水污染事故预警模型,建立饮用水源地、城市重点景观水域水污染事故预警系统,为水资源保护、调度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总之,自水务局成立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循环水务这一新理念,以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价为核心,水量与水质并重,地表与地下兼顾,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在为首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作好服务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水文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