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学监测评价 积极应对特大干旱


2007-04-02

 

 

科学监测评价

积极应对特大干旱

重庆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2006年重庆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水文作为防汛抗旱的耳目、尖兵,为全市抗御特大干旱及今年的春旱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现将有关情况及重庆水文开展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旱情概况

2006年,重庆市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全市40个区县受灾,其旱灾程度不仅创重庆历史之最,对于全国南方地区来说也是较为罕见的。全市大江大河出现了“洪水不洪、汛期特枯”的现象,2/3的溪河断流,长江寸滩站、嘉陵江北碚站出现了历史同期最低水位;全市水利工程蓄水量不足正常蓄水的1/3,近2000万亩农作物受灾,近800万人口出现短期饮水困难;在遭受去年特大干旱后,今年2、3月份全市出现了严重的春旱,重庆西部地区降雨较历史同期偏少5成多,嘉陵江水位又创历史同期最低,造成重庆主城区取水困难,一度时期引起几百万人的饮水恐慌。

旱情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大部分地区持续干旱达90天,部分地区超过100天;二是高温强度大,多数区县气温突破自192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值,其中綦江县8月15日和9月1日相继出现了44.5度的全市自1870年有资料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三是江河来水枯竭,长江、嘉陵江、乌江来水量比历史同期偏少3.5~6.6成,中小河流偏少5.7成;四是土壤失墒快,6~9月全市土壤平均体积含水率从29.13%降至16.76 %,退墒幅度达41.79%;五是抗旱水源少,8月底全市水利工程蓄水不足9.5亿m3,仅占应蓄水量27.64亿m3的33%;六是危害范围广,全市40个区县中除秀山、酉阳、石柱县为严重干旱外,其余37个区县均为特大干旱。

干旱成因:重庆地处川东伏旱区,发生高温干旱的频率较高,历来就有“十年九旱”的说法。在全球气温变暖的背景下,去年7、8月间,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劲,重庆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和南亚高压的影响,北方冷空气很难进入四川盆地,南方暖湿气流也无法向盆地输入水汽,副高系统长时间控制导致了重庆去年汛期高温、少雨,出现了罕见的特大干旱。

二、重庆水文为抗御特大干旱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面对特大干旱,我们水文人必须全面、快速回答的问题是:全市的旱情程度及发展趋势是什么?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是考问水文局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特大干旱的监测评价是与洪水测报工作完全不同的领域,存在着监测技术薄弱和评价方法不成熟的问题;它需要动用降雨、气温、蒸发、流量、水位、土壤墒情及工程蓄水等水文各要素的综合监测评价。因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必须超常规、倍加努力地开展工作。

(一)组织管理周密有方

首先明确了2006年7、8、9三个月“集全局之力、强化监测、科学评价”的工作思路。为保证综合旱情信息和短期干旱趋势预测的时效和质量,我局领导带头、全局动员,抽调主要业务科室最强的技术人员成立技术分析组,确保服务工作的高效运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抗旱工作中。同时,我局连续作出一系列安排:发出《关于加强枯水测报及枯水信息分析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枯水测报及设备安全检查的通知》,重点提出“三要求”:加密枯水测次和低水水位流量关系的校测;加强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维护巡查;对水文要素实时信息综合分析,准确评价旱情及时上报。

(二)技术支撑有力可靠

一是加强枯水监测,为抗旱水源调度提供依据

针对汛期罕见的低水位,我局打破传统的水文测验理念,加密枯水流量测次,利用选择临时断面测流、量水测流、采用H-ADCP在线测流等方法,算清全市中小河流来水量,为水资源分布和水量的调配提供可靠的资料。例如:在綦江县城出现饮水危机时刻,东溪水文站通过实时在线监测和调查了解羊蹄洞电站蓄水情况,提出綦江干流可调水流量0.6m3/s的水文信息,为县政府实施綦江干流调水作为县城饮用水源的临时措施提供依据。

二是发挥墒情监测系统重要作用,开展时实土壤墒情监测

重庆作为全国旱情监测试点省市,2004年我局承建了重庆市旱情监测系统一期工程,在全市布设了62个墒情监测点。特大干旱中,我局根据重庆旱情实况及时调整旱情评价指标,使系统旱情动态与实况基本吻合,能够准确地评估出降雨对于旱情的缓解程度。通过墒情实时监测资料的分析评价,每天提供分析成果上报市防办,为我市发布及解除干旱红色预警工作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数据,充分发挥了该系统参谋与耳目的作用。

三是提供旱情程度定性和旱情发展趋势分析服务

采用降雨、蒸发、水位、流量、土壤墒情以及田间持水量在内的各水文要素综合分析,以短期降雨预报为依据,结合重庆墒情监测系统中预报模型的气象水文耦合预报进行旱情发展趋势分析,通过与市防办9次旱情会商和2次预警发布,其旱情趋势与实际基本一致。

我局提供的旱情分析成果得到市防办和水行政部门的广泛应用:①在年初,我局作出“旱重于洪、连旱明显”的中长期预测,经实践检验与实况基本吻合;②7月底,全市降水量、江河来水量等多项指标打破近50年来同期极值,在月底抗旱会商会上,提出“8月中旬以后我市旱情仍不能缓解”的预测,为市政府在8月9日发布全市旱情红色预警提供了决策依据。③8月中旬,多项水文指标打破自1939年以来历史同期极值,在两次抗旱会商会上我局又先后提出“降雨及江河水位流量等水文要素超70年一遇,旱情可能继续扩展、加重”的预测,为我市特大旱情定性为“百年不遇”提供了科学依据。④8月底和9月底,在抗旱会商会上先后提出“到9月上旬,我市部分地区的水源短缺,其墒情仍不能完全恢复到正常指标”和“10月上旬,我市中小河流水文及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墒情将朝正常指标逐渐好转”的预测,为市政府组织抗旱送配水工作以及解除红色预警提供了决策依据;⑤今年1月上旬,我局分析降雨、江河来水量和墒情,又提出“受前期特大干旱影响,我市大部分地区的冬干明显,旱情将维持半月”的结论,为市政府部署冬、春抗旱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⑥2月下旬,嘉陵江北碚站出现历史最低水位,重庆主城区部分水厂取水口取水困难,在应对这一突发事件中,一方面通过计算分析江河基流,提出“2月份嘉陵江来水量比多年同期偏少约4成,且低水位维持7~10天”,为市政府确定向四川求援调水提供了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分析提出,“嘉陵江上游干流调水流量至少208m3/s,才能满足重庆主城区的取水需求”,为市政府确定向四川调水流量大小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四是全力以赴开展应急水质监测,确保饮水安全

为解决应急打井水源的安全开展水质监测。由于干旱水量大幅减少,通过水质分析发现,地表水源水质较差,而新打井水源水质状况较好,但超标参数仍多,为了确保饮水安全,我们组织力量对潼南、大足9处用水量最大的水井进行了监测,使水利部门对个别水质较差的水井进行多层过滤,对重金属严重超标的水井进行关闭,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开展应急水质监测由于干旱,水体水量大幅度减少,重庆连续出现死鱼、水质突变等水污染事件,在旱情严重的8月,我局对8月30日长寿湖上游死鱼污染库区水源事件、8月31日迎龙湖水库上游来水水质突变进行应急监测和提出应对措施,最大程度确保百姓饮水不受影响。

为水库水源水处理主动提供服务。长时间干旱,多数水库干涸,严重影响城镇供水,我们对水库水量减少导致水浑浊度升高、水体含氧量减少等水质恶化现象提出应对措施,编制印发了《农村分散式饮水应急处理方法小知识》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确保区县城镇水源不受水量减少而影响供水安全和农村饮水安全。

三、重庆水文服务抗旱工作的反思及下步对策

在特大干旱中,重庆水文充分发挥遍布全市的水文站网优势,开展了大量的水文各常规要素及土壤墒情、水质等监测、分析和评价工作,我们面临和思考的旱情监测要素更多、分析内容更全、涉及领域更宽、协调力度更大,远远超出传统洪水监测预报所涉及的面和工作量,为我市抗旱全面胜利作出了应有贡献。但是百年大旱,更需要我们从理性的角度,用辩证的方法、长远的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反思水文服务工作,不断提升水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水文现代化建设。

(一)工作反思

一是传统水文重防洪轻抗旱的思维需要转变,真正确立防汛抗旱并重的工作思路。我们传统工作中,较为重视防汛情报预报工作,经过多年积累具有成熟的预报方案,具有固定的信息传输和分析评价模式。而旱情测报与之相比,就较为复杂和困难,它需要水文各监测要素的综合评价。因此,我们必须从广度和深度上全面拓展水文技术工作,树立“大水文”的观念,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旱情监测站点不足,资料收集面不宽。重庆市现有墒情监测站96个(包括62个固定站,34个移动站),全市规划的5个旱情分中心也只建设了3个。在站点布局上,全市40个区县平均每个区县不到2个固定站,对于重庆复杂的山丘区地形是远不够的。

三是干旱程度的确定需要科学有效的方法。我局是在综合分析降雨、枯水径流频率、蒸发以及土壤墒情等各水文要素基础上,得出去年旱情超过70年一遇,达到百年一遇的结论。这一结论虽然得到市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但其理论分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四是旱情预报及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现缺乏适合重庆实际的旱情预报模型,旱情评价指标类型较多,缺乏能够全面描述干旱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因此旱情预报工作及旱情评价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五是干旱下的水文测验需要加强分析研究。当遭遇干旱时,需要加密测验测次来保证枯水流量的准确性,加强无水文站河流的调查测验力度,尽快启动地下水监测,实现流量在线测验及最大限度地扩大资料收集面。

六是水质移动监测能力急需得到提高。干旱导致水量减少,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更易发生水质污染事故,但我们缺乏水质移动监测设备,严重影响水质监测的时效性和应急性。

(二)下步对策

一是建立重庆市旱情分析预报模型及旱情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结合气象的短期预测,开发出适合重庆的旱情预测模型;根据降水、蒸发、气温、墒情、流量等水文信息,进行产汇流计算,模拟流域土壤含水量、退水流量、河道流量等可利用水量,计算出现阶段各行业需水量,确定干旱等级,作为评价这个流域干旱程度的指标。

二是加快枯水测验的试验研究。我局已在受水利工程影响典型的东溪、潼南水文站开展测验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我局将进行分析总结,摸索出开展流量在线监测的实用方法,争取早出成果。

三是积极参与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工作。为更好服务抗旱、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我局将积极参与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便于我局在抗旱服务工作中,掌握水资源分布以及各水厂供水及水质状况。

四是加快水质移动实验室的建设。我市水环境监测中心移动实验室的建设已完成初步设计,在部水文局和重庆市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力争今年到位,为抗旱及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

五是加快水文站网建设步伐扩大资料收集面。在重庆市发改委和市水利局批复同意的《重庆市水文“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增18个水文站、12个水位站、120个雨量站、48个土壤墒情站的建设任务,同时,还规划了水文调查和补充测验站点,扩大无资料地区资料收集面。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