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之谈


2007-04-01

    本站讯(记者 杨勤)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在回顾近几年水土保持工作实践时说,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肯定,这几条经验也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水土保持实践。2005年以来,水土保持工作紧密联系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和新要求,明确提出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四个基本理念,努力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的工作思路。几年来,各地在预防监督、综合治理和监测评价等各方面工作中都有很多发展和创新。比如,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指导,各地在封育保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植被,效果非常明显。再比如,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与工程实施过程中,创新了许多理念和做法,采用了公路景观设计、公路边坡生物防护技术体系、生态水沟设计建造理论与技术、生态型桥梁锥坡技术和生态型声屏障设计等;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对取土场、弃土场、砂石料场、施工便道和营地场地等临时工程,进行了冻土保护和地表、植被恢复,更好地发挥了水土保持设施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实践证明,这些发展理念、发展思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符合水土保持工作实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认可,指导了工作实践。

 

    二是必须切实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之中。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和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措施和基础性工作,只有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各级政府的更加重视和支持,取得更大的成效。近年来各级水土保持部门顺应新形势要求,把防治水土流失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严重水土流失区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出发,全面加大了基本农田、坡面水系、农田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引导群众发展主导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水源保护区和城市郊区,从改善人居环境、保护水源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出发,把水土保持与村容村貌整治、面源污染控制等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水土流失治理,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大力好评。实践证明,这些措施符合中央的要求,符合农民群众的意愿,是水土保持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性举措,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三是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随着《水土保持法》的深入贯彻,我们在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管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为保证行政许可工作的连续性、严肃性和完整性,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全过程管理,即在抓好方案审批的基础上,强化对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督促指导建设项目落实相关水保措施,建立督察动态数据库,通报督察结果,同时加大对违法、违规项目的处罚力度,加强项目的竣工验收,效果非常显著,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重审批、轻管理”的局面。仅去年一年,全国对450多个国家重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监督检查,占水利部批复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总数的三分之一,有力促进了建设单位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通过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有效提高了开发建设单位水土保持的自觉性,减少了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实践证明,要使水土保持方案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大力推动这条经验,加大监管力度。

 

    四是必须注重通过产业发展来带动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我国人多地少,水土资源有限,要满足水土流失区群众的基本生存,实现经济发展,必须把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来考虑。同时,目前国家用于水土流失治理的投资仍然十分有限,只有通过经济效益才能调动群众投入治理的积极性。这些年,我们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江西赣南的脐橙、甘肃定西的马铃薯、晋陕峡谷的苹果、红枣,以及河北张家口的仁用杏等产业发展,不仅为群众增收致富找到了好路子,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解决了水土保持投入不足、群众投工难的问题。特别值得一提是甘肃省定西市,这些年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种植马铃薯成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整个产业总收入达到70多亿元。马铃薯产业的大发展反过来又带动了梯田建设,当地出现了群众自己贷款修梯田的现象,许多过去在坡耕地上耕作的地方,如今实现了梯田化,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将沙棘列为重大产业项目进行集群开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砒砂岩沙棘生态工程区群众仅采摘销售沙棘果和沙棘叶人均收入就可达500多元。实践证明,强化产业推动,反弹琵琶,通过产业来调动群众积极性,带动水土保持发展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这也是水土保持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作者: 杨勤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