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道杰作典型发言


2007-03-31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
水土保持分区与水土流失治理对策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王道杰


     

        1、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水土流失概况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涉及的行政区域包括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甘肃省、陕西省、湖北省和青海省,共510个县(市、区),总面积约250万km2。该区横跨我国第一级台阶和第二节台阶,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活跃,岩性复杂,气候类型多样,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风化强烈,沟道发育,植被覆盖率低,土壤抗冲抗蚀能力弱。区内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作用强烈,如陡坡垦殖、森林采伐与植被破坏、过渡放牧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等。上述自然和人为作用使得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水土流失环境背景复杂,侵蚀类型多样,侵蚀作用强烈。据2000年水土流失遥感调查资料,本区域水土流失面积132.41万km2,约占区域总面积54.34%。水土流失类型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其中以冻融侵蚀面积最大,为76.92万km2,占流失总面积的58.09%;水蚀面积51.80万km2,占39.12%;风蚀面积3.69万km2,占2.79%(表1)。区内水蚀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及云南省境内的西南诸河区,对人类活动和区域发展影响最为显著。长江上游水蚀面积32.16万km2,占长江上游流失总面积的73.37%;云南省境内的西南诸河区水土流失面积7.17万km2,全部为水蚀产生的水土流失(表2和表3)。

 

        2、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水土保持分区

       2.1 分区原则和依据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水土保持分区以自然界线为依据,适当照顾行政区划单位的完整性和地域的连续性。分区的命名采用:地理位置+主要地貌类型+主要侵蚀类型+水土保持方向。分区时遵循“区内水土流失成因及水土保持方向、措施相似,区间水土流失成因及水土保持方向、措施有明显异”的原则。在相似性分区原则指导下,提出如下分区依据:
     (1)同一区内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基本一致;
      (2)同一区内的土壤侵蚀类型和强度基本一致;
      (3)同一区内水土保持方向、防治措施基本相似。

       2.2 分区方案及各区特征


       根据分区原则和依据,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共划分为四个类型十个区。第一类是江河泥沙重点控制区(Ⅰ):包括Ⅰ1 金沙江中下游泥沙控制区和Ⅰ2秦巴山地泥沙控制区;第二类是水电工程安全保障区(Ⅱ):包括Ⅱ1三峡水库面源污染调控区和Ⅱ2横断山梯级水电开发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区;第三类是高密度人口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区(Ⅲ):包括Ⅲ1 四川盆地坡地综合整治区、Ⅲ2 滇西南热区农业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区和Ⅲ3 西藏一江两河河滩地保护区;第四类是脆弱生态修复保育区(Ⅳ):由Ⅳ1云贵高原石漠化水土资源保护区、 Ⅳ2 江河源生态保育区和Ⅳ3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区组成。详细分区方案与各区特征分别见图1和表4。

 

       3、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水土保持区治理对策

        3.1 江河泥沙重点监控区(Ⅰ)

 

        本区包括金沙江中下游泥沙控制区(Ⅰ1)和秦巴山地泥沙控制区(Ⅰ2)。区内江河干流及其支流切割较深、地势起伏较大,兼有多个暴雨中心,水土流失以面蚀和沟蚀为主,多为强度侵蚀,泥石流、滑坡等重力侵蚀也十分发育。金沙江中下游泥沙控制区(Ⅰ1),以坡地整治、坡面水系建设、泥石流滑坡预防和治理、水库移民安置区水土保持为水土流失治理重点。秦巴山地泥沙控制区(Ⅰ2),以坡面整治和滑坡泥石流治理为主,同时搞好封山育林、育草,加强护林、育林工作,促进生态环境自然修复。

 

        3.2 水电工程安全保障区(Ⅱ)

 

        本区包括三峡水库面源污染调控区(Ⅱ1)和横断山梯级水电开发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区(Ⅱ2)。区域内降雨充沛、地势陡峻,出露岩层以浅变质砂岩、紫色砂岩和石灰岩为主,抗风化、抗蚀性差,生态环境脆弱,泥石流滑坡时有发生,加之移民区陡坡种植和区域内各项工程建设活动强度大,人为水土流失严重,面源污染影响水库水质问题突出。

 

        三峡水库面源污染调控区(Ⅱ1),以坡地整治、坡面水系配套工程、面源污染控制为重点。横断山梯级水电开发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区(Ⅱ2),对于天然林区,在停止天然林采伐的基础上,加快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的更新,把营林更新工作放在首位,促进其自然修复,以迅速恢复森林植被;对于区内的宜林荒山,要实行封山育林、育草、补植等措施,促进自然修复,以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优化林分结构;对于人口密集的河谷区,充分利用河谷地带的光热资源,发展经济林木和果树;对于高山草地和林间草地,要搞好草地基本建设,以草定牧,避免超载放牧,推行轮牧、休牧、禁牧,确保草场自然修复;禁止毁林开荒、25°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经济林或牧草,25°以下的坡耕地加强梯地建设,搞好基本农田建设,稳定耕地,并采取横坡耕作等水土保持耕作法。Ⅱ1和Ⅱ2区均是目前和未来大规模工程建设区,要加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力度,防止水电、工矿、交通、城镇等开发建设项目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3 高密度人口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区(Ⅲ)

        本区主要包括四川盆地坡地综合整治区(Ⅲ1)、滇西南热区农业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区(Ⅲ2)和西藏一江两河河滩地保护区(Ⅲ3)。区域人口数量较多、密度较高,“人地矛盾”突出,加之坡耕地坡度大、耕作方式落后、水土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同时在滇西南热区和西藏一江两河部分区域,由于岩层破碎、坡度陡峭,常有泥石流滑坡发生,毁坏高产农田,危害公共安全。
四川盆地坡地综合整治区(Ⅲ1),应注重提高区内土壤保持能力和水源涵养调蓄功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主,自然修复为辅;健全坡面蓄水、保水和田间排水设施,配套建设沿山沟、边沟、背沟、蓄水池、沉沙池等坡面水系和水土保持措施;进行坡耕地改造,改坡地为梯土或梯田,配套利用天然降雨和径流的灌溉设施,必要时从外区调水,实行引蓄结合,提高灌溉保证率,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推广水土保持耕作法,实现等高耕作、垄沟种植和间种套种。滇西南热区农业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区(Ⅲ2),以坡地综合整治、耕作方式改进、泥石流滑坡预防为重点,合理配置水土资源,控制坡面侵蚀和山地灾害。西藏一江两河河滩地保护区(Ⅲ3),以一江两河的提防工程和泥石流灾害防治为重点,保护沿江农田,保障西藏的粮食基地安全。

 

        3.4脆弱生态修复保育区(Ⅳ)

       本区包括云贵高原石漠化水土资源保护区(Ⅳ1)、江河源生态保育区(Ⅳ2)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区(Ⅳ3)。区内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中云贵高原石漠化水土资源保护区以碳酸盐岩为主,水蚀、溶蚀严重,土层浅薄,地表渗水严重,土地资源紧缺;江河源生态保育区由于恶劣的气候条件,加之鼠虫害和超载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现象突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云贵高原石漠化水土资源保护区(Ⅳ1),以土壤保护、坡地整治、生态重建为重点,抢救性地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江河源生态保育区(Ⅳ2),加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特别是湿地的保护,改善生产条件和传统的生产方式,达到生态保护和农牧民脱贫的双重目标。青藏高原高生态保护区(Ⅳ3),以人工保护和自然修复为主,辅以人工修复措施,提高草地生产力,同时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治理改造退化、沙化的草地。

 

      4、小结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横跨我国第一级台阶和第二节台阶,水土流失环境背景复杂,侵蚀类型多样。本文遵循“区内水土流失成因及水土保持方向、措施相似性”的原则,采用“地理位置+主要地貌类型+主要侵蚀类型+水土保持方向”的命名方式,将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共划分为四个类型十个区。依照各区的自然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特点和各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提出了各水土保持区的治理方向:

      金沙江中下游泥沙控制区(Ⅰ1)重点防治泥石流滑坡灾害,秦巴山地泥沙控制区(Ⅰ2)以坡耕地侵蚀控制为主,三峡水库面源污染调控区(Ⅱ1)主要开展坡耕地整治及面源污染监控,横断山梯级水电开发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区(Ⅱ2)以生态保育和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监督为主,四川盆地坡地综合整治区(Ⅲ1)主要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与坡面水系建设,滇西南热区农业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区(Ⅲ2)以坡耕地综合整治与泥石流防治为主,西藏一江两河河滩地保护区(Ⅲ3)主要开展提防工程与泥石流治理工程,云贵高原石漠化水土资源保护区(Ⅳ1)以抢救土地资源、修复生态系统为主,江河源生态保育区(Ⅳ2)主要进行生态保育与草场保护,青藏高原高生态保护区(Ⅳ3)以生态保育为主。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