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水管体制改革总结报告


2007-09-28

    2002年9月国务院《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国办发[2002]45号)出台后,我市高度重视,结合实际进行了全面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水管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办建管函[2007]404号文件要求,我市对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水管体制改革总体进展情况

    我市直接从事水利工程管理、财务上独立核算的国有水管单位共有48个,其中水库管理单位35个、河道堤防管理单位2个、水闸管理单位6个、泵站管理单位4个、灌区管理单位2个,水管单位职工2160人,其中在职1329个、离退休617人、其它214人。

    ㈠、出台了宁波市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实施意见》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当前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我局党委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成立了以金俊杰局长为组长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明确专门的办事机构和专职人员,具体领导和组织我市的水管体制改革工作。通过积极主动地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和宣传,使他们了解水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实施意见》,讲清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方向和改革的具体措施,真正使各级领导干部吃透《实施意见》的精神,把握改革大局。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参照《浙江省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2005年10月9日经市政府批准发布实施了《宁波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二)、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按照《实施意见》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市直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工作在2006年底前、县(市)、区直管单位在2007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总体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市建立了以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管体制改革责任制。按照隶属关系,同级政府行政首长是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的政府责任人,对水管体制改革负总责,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的部门责任人,负责改革的具体工作。我们深知水管单位存在的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广大水管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水管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市始终做到积极推进,稳步前进。一是坚持试点先行,本着“先点后面,先易后难”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基础比较好的、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试点,确定了余姚、慈溪、白溪水库作为试点单位,我局组织力量,对这些单位进行重点调研、重点的宣传发动,消除他们对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一些模糊认识的偏见,使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二是水管体制改革与水价改革相结合。由于我市26座大中型水库中22座有城镇居民和工业供水功能,水价改革是最紧迫、最关键的改革,事关水管体制改革的成败。我们下决心,一定要突破水价改革这一难点,多次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与相关部门密切沟通,反复测算,召开水价听证会,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市政府在2006年7月同意将原水价格由0.14元/立方米提高到0.28元/立方米。水价改革成功,成倍地提高了水费收入,水管单位的经费得到了保障,水管体制改革得以顺利实施;三是坚持争取外部支持与深化内部改革相结合,我们在改革过程中既防止水管单位“改革就是增加财政补助”的倾向,也反对一些政府部门“改革就是减少财政负担”的思想,做到内外结合,多措并举。对外方面,积极争取发改、财政、人事、编制、社保等部门在定编、定岗、和落实经费、享受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对内方面,积极开展人事、工资制度改革,在单位和系统内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聘用。大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分离,由于我市处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各类市场比较发育,水面保洁、绿化工程管护、小型经常性维修工作大都委托给社会公司来承担,启闭机和钢闸门委托给省机电设备检测站,汛前进行定期检查(检测)。总之通过水管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搞活了运行机制,增强了活力,提高了管理效率,两项经费足额落实,分流人员得到了合理安置,社会保障政策全部落实,没有拖欠职工工资现象,职工收入福利不低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收入水平。

    (三)、市属水管单位改革成效显著

    我市改革前市属水管单位5家,白溪水库管理局、姚江大闸管理处、亭下灌区管理处、江北翻水站、三江河道管理所,改革后变成两家管理单位,在2006年底已全部完成改革任务。白溪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供水、发电为主的大二型水库,现年发电、供水和旅游收入已超过5000万元,2003年管理局成立之初,定性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种种原因编制部门核定事业编制18个,而实际工作人员为40人,编少人多,无法将编制落实到人,员工的工资、福利只能参照事业单位执行,严重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局数次向市政府反应,积极与市编委沟通,2006年市编委根据《浙江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对白溪水库管理局重新核定了编制,定编为40个,体制理顺了,编制落实了,职工的工资福利增加了,鼓舞了职工的干劲,稳定了职工的思想。2007年落实两项费用1042.4万元,其中人员和公用费用为582.4万元,日常和专项维修费用为460万元;姚江大闸管理处、亭下灌区管理处、江北翻水站、三江河道管理所,承担着我市跨行政区域的引水、灌溉、中心城区的防洪工程和阻咸蓄淡水闸工程的管理,除亭下灌区是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外,其余均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农业税免征后,农业和环境用水水费很难收取,水管单位运行举步唯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这种运行体制严重地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水利局党委多次向市政府汇报,与编委、财政耐心沟通。为了方便管理,2005年市政府明确将这四家单位合并成一家,成立宁波市三江河道管理局,核定了39个事业编制,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2007年落实两项费用560万元,其中财政落实经费300万元,水费和行政事业收费260万元。

    (四)、县级水管单位改革成绩突出

    全市县级水管单位有43个,其中水库管理单位34个、水闸管理单位5个、河道管理单位1,泵站3个,在编职工2038人。经过5年的努力,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市县级水管单位均定性为事业单位,核定编制人数与在职人数基本持平,“两项费用”全部落实,专项工程和维修加固项目费用由市、县两级财政负责,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工程能够及时进行维修养护。2006年落实总经费9369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610万、行政事业收费1913万元、水电费收入4886万元、多种经营959万元。我市水库绝大部分都承担城镇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供水任务,水费和发电收入基本能满足水库日常管理经费需求,不足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水闸、河道、泵站等管理单位没有收入来源,两项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或由各地水管中心统筹解决两项费用,两费也能够足额落实。我市在水管单位人员编制和经费落实后花大气力在内部改革上,一是为增加单位活力,减少支出、改变人浮于事的局面,通过内退、停薪留职等方式分流了241人,起到了“减员增效”的效果。对符合年龄、工龄等条件的推行内部离岗退养,离岗退养人员的工资补贴,按照应发工资总额、工龄长短和退休工资计算比例,确定相应的离岗退养工资,约为在岗时工资的85%,离岗退养人员的各项社会统筹费仍按原政策办理,单位部分由单位负责,个人部分由个人负责,离岗退养人员的福利待遇享受退休职工同等待遇。允许在职职工留职停薪,并签订留职停薪协议,社会统筹费用单位部分由单位负责,个人部分由本人负责。这些让分流人员目前基本生活和老来生活有保障做法,使分流人员思想稳定,保证了改革的成果。二是改革了人事制度,按照“精简高效”的机构设置原则,对水管单位原设置的科、室、站撤并,重新进行定编、定岗,大幅度压缩非生产人员,减员增效。在用人制度上实行聘用制,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方针,坚持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竞争上岗,打破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做到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逐步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激励的用人机制。改革后,使上岗职工有动力,有危机感,意识到这份工作来之不易,原来没有人干的工作现在有人干,只要能上岗,最苦最累的活也有人干,并且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大大增强,学习知识和钻研业务的多起来,工作中拖拖拉拉,叫苦叫累的人减少了。真正建立起竞争激励的用人机制,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通过内部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余姚市陆埠水库实行内部改革,离岗退养人员31人,每年可减少工资福利性支出近25万元。使在岗职工有事可干,有活可做,每人有自己的岗位,工作较紧凑,彻底解决了人浮于事的现状。宁海县黄坛水库管理处对原设置的六个科室站撤并到三个,重新进行定编、定岗,大幅度压缩非生产人员,减员增效。在用人制度上实行聘用制,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方针,坚持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竞争上岗,打破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做到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逐步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激励的用人机制。镇海区水利局从1994年开始,陆续开展了企事业单位改革,到2004年基本结束。改革前,水利系统共有企业21家、事业单位5家,企业职工499人、事业人员78人。改革以后,企业推向了社会,事业单位精简、整合成1家,事业编制人员减少到46人,两项经费足额得到保证。

    (五)、在管理体制上进行新的尝试,组建了宁波市原水集团公司。为了搭建我市水利建设投融资平台和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我局组建了宁波市原水(集团)公司,注册资金20亿,总资产32.5亿,净资产28.3亿,由5座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和1个河道型水库组成,其中1座大型水库和1座中型水库在建。财务管理上实行收支两条线,所有分公司和子公司的经营收入纳入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年初核定两项费用,根据需要及时足额下拨,年底组织目标责任考核。2007年核定6座水库的两项基本支出为4792万元,专项经费另行核定,除险和维修加固资金由市、县两级财政解决。通过资产整合,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水利投融资形式,不但为水利建设提供了一个投融资平台,加强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还保证了水管单位两项费用足额及时落实,提高了职工的福利待遇。

    二、 好的经验和做法

    (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切实加强对改革的领导。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各地都成立了由政府牵头,水利、财政、编制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水管体制改革领导机构,加强对本地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很多地方的水利部门都把水管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带队调研,亲自出面协调。

    (二)、吃透文件精神,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和水利工程管理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了改革方案。同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家底,掌握实情。

    (三)、紧紧抓牢"两定"测算、核定编制、落实"两费"这一关键环节,这是全面落实改革措施的核心内容,也是水管体制改革的难点所在。因此,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坚决突破对改革进程起控制性作用的编制核定和"两费"落实工作。组织有关人员作了大量的测算和实地调研工作,进行了反复的测评和验证,保证了测算成果的实事求是和准确精细,发挥了用数据说话,以理服人的良好效果。

    (四)、试点带动全面推进,水管体制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且地区间、工程类别间又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试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试点取得成功,对其他地区和单位的改革是个促进和带动;试点取得的经验,可以保证其他地区和单位的改革不走或少走弯路。

    (五)、广泛宣传充分发动,各主体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水管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众多敏感问题的复杂工程,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水管单位职工,乃至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因此,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全社会了解改革、支持改革,让广大水管干部职工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改革的主动性、自觉性,真正理解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营造出良好的改革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㈠、目前我市其他系统的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虽然也在进行,但进展也是比较缓慢,有关部门对分流、下岗职工的安排政策尚未出台或完善,水利部门已基本完成了下岗分流工作,其它部门出台的政策如果比我们的优越,职工都在横向比较,到时可能会对改革成果有所影响。

    ㈡、目前水管单位人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与我市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要求还不适应,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机制。

    ㈢、两座以农灌为主水库管理单位虽然出台了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方案,但由于受地方财力的限制,公益性支出未完全补偿到位。

    四、下一步的打算

    (一)、我市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基本完成,下一步工作是要按部里的要求抓紧出台验收办法,完成验收工作,及时总结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二)、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水库大坝定期检查、鉴定,及时对其设施进行维修养护,确保工程长期处于良性的运行状态。

    (三)、完善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制度。通过管理考核,促进水管体制改革和水利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迈进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近几年,我市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四明湖水库获得国家一级水管单位。下一步对其它5座大型水库将按国家一级水管单位要求进行建设管理,以进一步促进水库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研究。到2010年我市将完成对200多座小型水库的“百库保安”工程建设,完善观测设施,消除安全隐患,但小型水库工程管理相对薄弱,管理人员、管理经费难以落实,管理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市水利工程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进程,以及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今后我们要结合我市实际,逐步理顺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明确管理权限,落实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确保小型水利工程安全长效运行。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7年9月28日

作者:
SRC-102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